欧亚战略研究简报(第十四期)

来源:SISU观欧亚时间:2020-05-16

本期提要


1.美国学者认为谈美俄关系重启为时尚早
内容提要:新冠疫情危机突然打破了美俄关系持续僵化的局面,似乎为重启两国关系提供了契机。然而,一系列事实表明,谈美俄关系重启为时尚早。一方面,美国近期对俄在石油领域与委内瑞拉合作的TTI石油公司实施制裁,表明美在对俄制裁问题上没有作出丝毫让步;另一方面,普京也正利用美国内疫情的紧张局势,扩大自身在外交和经济领域的利益。
发表时间:4月22日发表于俄罗斯Russia Matters网站

2.俄罗斯学者认为俄应在中美关系中维持平衡
内容提要:受新冠疫情危机影响,美俄关系虽不至于急剧恶化,但也不会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方面,危机加剧了中美对抗,中美两极格局正在形成。尽管美企图在中俄之间制造隔阂,但俄并不会因此疏远中国。另一方面,俄一直谋求在军控问题上恢复与美国对话,但疫情导致《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续约前景更加暗淡。当前,俄罗斯的首要任务是在中美关系中维持平衡,同时与持更加开放态度的欧盟国家加强合作。
发表时间:4月29日发表于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网站

3.中国学者谈新两极格局中的俄罗斯定位
内容提要:受新冠疫情影响,美俄两国虽接触频繁,但是并未实现美俄关系重启,两国关系未来不会出现实质性改善。疫情虽引发了中俄两国的摩擦,但两国伙伴关系受经济技术两方面的影响不会改变。美俄两国存在系统性对抗,而中俄两国则存在系统性合作关系。在新的两极格局中,俄罗斯或加入中方阵营,与中国联手对抗美国,或将保持中立,抵制任何形式的全球霸权。
发表时间:5月8日发表于《外交学者》杂志

4.俄学者认为维持平衡是俄外交政策的关键原则
内容提要:疫情之后,全球两极分化是中长期俄罗斯对外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俄需处理好与中国的平等关系,但不应过度依赖中国。俄需修订针对欧洲的信息政策,并与欧洲各国开展务实合作。此外,俄应在地缘政策中加入海洋因素的考量,与日本、印度重新建立联系。争取平衡必须成为俄罗斯未来几十年外交政策的关键原则。
发表时间:5月1日发表于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网站

5.俄学者认为俄精英阶层存在内部分裂的威胁
内容提要:新冠疫情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挑战对普京政权造成巨大冲击,应对危机需要领导层的共同努力。然而,普京的团队却处于极度分裂状态。根据职能的不同,可将俄精英阶层划分为五大类:普京的随从、普京的朋友和同事、技术官僚、执行者和保护者。他们在影响力、财产和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激烈的争夺,在重大问题上几乎没有共识。随着普京日常决策能力的逐步丧失,精英阶层将拥有更大的回旋空间。
发表时间:5月7日发表于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网站

6.美学者认为现在预测普京权威受严重侵蚀为时过早
内容提要:上任初期,普京推动俄罗斯经济实现快速复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俄经济遭受重创,重返克林姆林宫的普京开始转向爱国主义;2018年普京推行养老金改革,支持率自此一蹶不振;2020年普京重申权威,提出宪法修正案并重组政府,开始在政治体系的顶端重新分配权力。虽然疫情和低油价打乱了普京的计划,但现在预测普京的权威会受到严重侵蚀为时过早。
发表时间:5月7日发表于俄罗斯Russia matters网站

7.乌克兰议员认为疫情危机是乌摆脱俄罗斯的新机遇
内容提要:苏联瓦解之时,乌克兰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时至今日乌仍未从旧帝国中完全脱离出来,而且始终在俄的帝国想象中占据特殊的位置,服务于一系列重要的功能。乌在俄民族认同感中占据核心地位,如若失去乌克兰,俄将被划入欧洲的边缘。新冠疫情使俄受到重创,为乌带来了摆脱俄罗斯的机遇,苏联解体的最后一幕可能很快就会上演。
发表时间:4月28日发表于美国大西洋委员会网站

8.德智库专家谈全球信息竞赛的新格局
内容提要:21世纪的大国竞争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且会发生在数字领域。民主国家和威权主义国家对“信息”有着不同的看法:民主国家将信息视为人民手中的赋权力量,威权体制将信息视为对其政权的威胁。目前,中俄均将信息竞赛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部分,美国已经落后于中俄,因此需尽快建立符合民主国家利益的信息生态系统。
发表时间:4月13日发表于美国《外交事务》杂志

9.俄学者认为俄罗斯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处于劣势
内容提要: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由来已久,2020-2021又是中俄科技创新年,这样的合作似乎潜力巨大又前景广阔。但是,俄罗斯实际上处于合作的劣势地位,一方面是与中国方面战略不对称,另一方面是与中国仍有一定利益冲突。俄罗斯若想摆脱这一困境,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否则很难从合作中获得利益。
发表时间:5月6日发表于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网站

10.美研究员认为新冠疫情考验中亚国家政府的治理能力
内容提要:中亚国家受新冠疫情的连锁效应影响,面临着经济、公共卫生和粮食安全等危机。为了应对这一系列挑战,各国应当主动合作,并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寻找解决措施。这场危机若是处理得当,政局就有可能得以稳固;但相反若是无法应对,就有可能带来政治危机。
发表时间:5月4日发表于大西洋委员会网站

11.吉尔吉斯专家认为费尔干纳三国应合作共赢
内容提要:费尔干纳盆地在苏联解体后被三国划分,历史上的中亚交通枢纽出现了严重的交通阻碍。三个国家均独自发展本范围的交通,造成了区域的交流困难。同时,三国均向中国贷款,资金最后又流向中国企业,使中国成为了外部收益者。三国无法择邻而居,比起各自为营,合作共赢的方式才是最优的。
发表时间:5月4日发表于中亚分析网(CAA Netwok)网站

12.新加坡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可助力各国经济复苏
内容提要:新冠疫情打乱“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各国注意力集中在防疫上。中国虽不会放弃这项倡议,但同时该倡议也有不少需要调整的地方。中国若能积极调整计划,推出“一带一路”的2.0版本,则该倡议可能是各国在后疫情时代复苏经济的关键,同时也可能被更多人接受。
发表时间:5月2日发表于《外交学人》杂志网站

 

美国学者认为谈美俄关系重启为时尚早

尼古拉斯·格沃斯杰夫(Nikolas Gvosdev)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

新冠疫情大面积爆发后,美领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严峻挑战。美不仅无法兑现对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捐款承诺,同时与重要盟友的紧张关系也持续升级。特朗普明显没有与倡导“团结”、“合作”和尊重“国际伙伴”关系的西方盟友进行合作的意愿。相反,特朗普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决断,这一点与普京非常相似。

疫情危机突然打破了美俄关系持续僵化的局面,似乎为普京提供了重启美俄关系的契机。过去两周,特朗普与普京通过电话交谈就多个领域的双边议程进行商讨,两人接触十分密切。然而,美俄两国在地中海的对峙却愈演愈烈,一系列事实表明,谈美俄关系重启为时尚早。

一方面,在对俄制裁问题上美方没有作出丝毫让步。反对与俄和解是美民主党与共和党唯一的共同倡议。不久前,美财政部宣布,将对与委内瑞拉合作的俄石油公司子公司TNK Trading International S.A.(TTI)实施制裁。该项制裁措施表明,美方尚未考虑与俄关系的实质性进展。

另一方面,普京利用美国内疫情的紧张局势,扩大自身在外交和经济领域的利益。目前,美国正集中精力应对疫情,普京借此契机持续在叙利亚、乌克兰甚至大西洋共同体挑起事端,试图扩大在这些地区的利益。此外,俄还利用危机企图将美挤出亚洲能源市场,美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激烈竞争也表明,现在谈美俄关系重启为时过早。

(张露瑶  编译)

文献来源:
“不必指望重启:新冠疫情爆发后的美俄关系”
“Don’t Bet on Reset: US-Russian Relations in the Wake of the Coronavirus”
https://www.russiamatters.org/analysis/dont-bet-reset-us-russian-relations-wake-coronavirus

 

俄罗斯学者认为俄应在中美关系中维持平衡

德米特里·特列宁(Дмитрий Тренин)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主任

新冠疫情危机似乎已重新启动俄罗斯处理美俄关系的历史模式,即利用共同威胁重启两国关系,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谋求合作。

疫情危机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与中国的对抗将进一步激化,中美两极格局正在形成。对特朗普而言,美国的头号对手一直是中国,而非俄罗斯,在俄中之间制造隔阂是特朗普由来已久的策略。此外,俄与沙特的石油价格战导致全球石油需求量加速下滑,美页岩油产业难以为继。为此,美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对话,美俄政治高层接触频繁。

普京迅速对美国的行动作出反应。在石油问题上,俄罗斯与美国达成合作,一跃成为包括美、沙特在内的全球能源三驾马车之一。在中国问题上,尽管俄向来对中国采用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然而特朗普指望俄代表美国疏远北京的想法无疑是荒谬的。

目前,恢复与美在军控领域对话是俄战略议程的重要内容。冷战后,俄放弃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积极签订各项军控条约,把双方战略武器限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以谋求战略稳定。继美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和《中导条约》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成为美俄两国间仅存的主要军控条约。俄希望将这一即将到期的条约再延长五年。

然而,危机导致《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续约前景更加暗淡。该条约一旦到期,则双边军控条约面临清零状态,美俄将失去检查对方核武库的法律依据。2020年美国大选也使俄核武控制提议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美俄两国关系已被贴上“对抗”的标签,虽然这种对抗具有不对称性,但其本质是一种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将深刻影响国际秩序。疫情危机无法促成美俄关系重启,两国关系不至于急剧恶化,但将持续紧张。

当前,俄罗斯的首要任务是在中美关系中维持平衡。此外,欧洲民族主义再度抬头,跨大西洋联盟和欧盟的性质将因此发生改变。俄应降低对这些欧洲国家的威胁,与持更加开放态度的欧盟国家加强合作。

(张露瑶 编译)

文献来源:
“俄罗斯与美国:关系并未重启,只是多了限制”
“Russia–U.S.: No Reset, Just Guardrails”
https://carnegie.ru/commentary/81680

 

中国学者谈新两极格局中的俄罗斯定位

Ka-Ho Wong
香港教育大学助理研究员

受新冠疫情影响,美俄两国接触频繁,但是并未实现关系重启,两国关系未来不会出现实质性改善。

冷战结束后,出于对世界秩序的不同理解,美俄两国之间存在系统性对抗。俄并不认为自己是冷战输家,而是追求重塑其大国形象,加强在后苏联空间的霸主地位,反对美单边主义以及在东欧地区持续扩大的影响。而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拒绝承认俄势力范围的合法性。这导致美俄重启两国关系的多次尝试都无果而终。

美国国会始终对俄采取强硬立场,对俄实施制裁、制造外交争端等多项措施都破坏了特朗普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导致两国关系持续紧张。目前,俄方多次向美提议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但由于美希望将中国纳入削减军备谈判,该问题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同时,新冠疫情引发了中俄两国的摩擦。俄在抗击疫情时采取的歧视措施以及关闭中俄边境的举措破坏了两国的信任。然而,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小,将成为危机之后俄经济复苏的关键推动力。在技术进口方面,由于受西方国家制裁,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俄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受经济技术两方面的影响,疫情引发的摩擦并不会破坏两国伙伴关系。

如果美俄两国存在系统性对抗,那么中俄两国则存在系统性合作关系。中俄一致反对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秩序,抵制美国霸权。美对俄制裁与对中贸易战进一步拉近了中俄两国的关系。

新冠疫情过后,新的两极格局即将形成,俄罗斯的定位将至关重要。俄可能采取两种立场:一是加入中国阵营,与中国联手对抗美国;二是保持中立,抵制任何形式的全球霸权。

(张露瑶 编译)

文献来源:
“中国是否应该担心美俄关系重启”
“Should China Worry About the Russia-US Reset?”
https://thediplomat.com/2020/05/should-china-worry-about-the-russia-us-reset/


俄学者认为维持平衡是俄外交政策的关键原则

德米特里·特列宁(Дмитрий Тренин)
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

为避免成为以中国为核心的权力集团的一部分并维持国际平衡,莫斯科必须改善与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主要是欧洲国家)的关系,以此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尽管新冠病毒大流行引发的危机仍处于早期阶段,但疫情加速了全球进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竞争的加剧以及出现了新的全球两极分化。

全球两极分化是中长期俄罗斯对外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首先,俄需管理与更强大合作伙伴的平等关系。莫斯科与西方交恶之时,与中国的紧密合作加强了俄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位。俄中关系基于两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平等,中国已成为俄重要的金融和技术合作伙伴,与中国密切合作符合莫斯科的利益。

新冠病毒危机使中俄关系经受了考验,对于中俄双方而言,国家安全高于一切。当意识到病毒的威胁之后,当局会在没有事先进行磋商的情况下立即关闭边界。中方对在俄罗斯的中国人所受待遇表示不满,俄方则抱怨中国不愿与其分享有关该病毒的所有信息。但中俄领导人的直接沟通消除了这些早期紧张局势。当美国开始将疫情归咎于中国并要求进行国际调查时,俄方立即谴责美方将疫情“政治化”的行为。

战略伙伴关系需要一定的信任和高度的忠诚。但即便如此,莫斯科不应刻意去满足北京的所有愿望。北京没有加入华盛顿制裁莫斯科的行列,但在开展与俄经济合作时,中方始终把自己在美国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并不是批评,中国人完全有权这样做,俄方也应效仿。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胜于俄,俄应在不过度依赖中国的情况下与其开展合作。俄绝对无法接受其成为中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此外,俄还应重视中美对抗,部分俄罗斯人因美国目前将中国而不是俄罗斯视为主要竞争对手而暗自庆幸,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美方对俄的敌对行为并没有减少,中俄均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为保持中美之间的平衡,莫斯科必须加强与欧亚大陆其他主要经济和金融参与者(如欧盟国家、印度和日本)的联系。

其次,俄应寻找全球均衡。俄罗斯需要修订针对欧洲的信息政策。冠状病毒危机再次打击了欧盟关于战略自主权的思考,与此同时,它也加强了个别国家的作用。德国在应对疫情方面做得最为成功,这加强了其在欧盟乃至整个世界的地位。俄应趁现在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北欧国家、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开展实质性对话。俄的政策应是积极的,强调与各个欧洲国家的合作,并避免干预其国内政治进程。俄罗斯修订欧洲政策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使欧洲逐渐恢复成为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外部来源。

当然,欧洲并不是唯一。日本和印度同样重要,莫斯科不应将其视为美国的附属品,而应与东京和新德里谋求合作,在毗邻欧亚大陆的海上区域谋求发展。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历来集中在大陆上,应加入海洋因素的考量。与这些国家的紧密联系有助于俄维持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平衡。

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的主要地缘政治问题不是与美国对抗,而是与中国保持平衡。莫斯科必须小心维护其主权和独立,这是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唯一坚实基础。此外,莫斯科还需与欧洲国家、日本和印度重新建立联系。争取平衡必须成为俄罗斯未来几十年外交政策的关键原则。

(郭鑫 编译)

文献来源:
“俄罗斯如何在疫情后的两极世界中维持平衡”
“How Russia Can Maintain Equilibrium in the Post-Pandemic Bipolar World”
https://carnegie.ru/commentary/81702


俄学者认为俄精英阶层存在内部分裂的威胁

塔季扬娜·斯塔诺瓦亚(Татьяна Становая)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研究员

宪法改革、政府重组,普京的种种努力表明,他正在建立一个更加保守、意识形态上更反西方的政治体制。然而,新冠疫情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挑战对普京政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应对危机需要领导团体的集体努力,但是普京的团队却处于极度分裂状态。

对普京政权的理解通常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所有的重要决策都由普京拍板;二是决策权掌握在普京的亲信,也就是精英阶层手中。俄罗斯精英阶层的不透明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导致这种误解的原因。非正式权力在这个难以量化的系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当前的危机中,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俄罗斯的精英阶层按照职能可被划分为五大类,根据每一阶层主要决策者的表现可以解释普京政权的运作方式,揭露其日益加剧的内部冲突。

一是普京的随从。他们的职能往往有限,主要负责普京的日程安排、会议组织和安全保障工作。这些人在向总统提供信息时通常会考虑到总统的个人偏好。近年来,普京与其随从的关系越走越近。这些人能够更及时地了解普京的计划,参与度也在逐渐增加。他们习惯于保持沉默,服从安排,在需要时作出牺牲。

二是普京的朋友和同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1)寡头。虽然这些人严重依赖国家,但受利益驱动,他们更希望缓和俄与西方的关系,往往不是保守派。寡头对国家政治议程的影响正逐年下降。2)高官。主要是指梅德韦杰夫、科扎克、伊万诺夫和库德林。这些人长期以来一直担任内阁官员,但是在1月的内阁改组中,四人均未留任。3)私营企业家。这些人均被列入了美国的制裁名单,然而与寡头不同,他们的观点非常保守,西方的制裁进一步加强了其与普京的联系。

三是技术官僚。俄罗斯的精英阶层大致可以分为政客官僚和技术官僚两类。普京的随从和政府官员均属于后者,构成了普京政权的核心。尽管他们不是普京最初核心圈子的成员,但凭借专业能力赢得了普京的信任。他们往往在关键领域制定政策。

四是执行者。该群体是精英中体量最大,但却最软弱的群体,往往受更具影响力的人物支配。作为精英阶层中技术官僚占比最大、意识形态最薄弱的群体,他们对保守主义思想一贯持谨慎态度。

五是保护者。这类群体持有强硬的意识形态观点,具有镇压政治反对派的本能。他们试图动员社会抵抗外部威胁,并主张对民众的政治生活实行更严格的管控。更严重的是,他们所持的观点往往比普京个人的观点更为激进。

总之,俄罗斯的精英阶层存在内部分裂、冲突激化的问题。他们在影响力、财产和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激烈的争夺,在重大问题上几乎没有共识。随着普京日常决策能力的逐步丧失,精英阶层将拥有更大的回旋空间。

(张露瑶 编译)

文献来源:
“普京政权出现裂缝”
“The Putin Regime Cracks”
https://carnegie.ru/2020/05/07/putin-regime-cracks-pub-81726


美学者认为现在预测普京权威受严重侵蚀为时过早

托马斯·格雷厄姆(Thomas Graham)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员

普京将统治俄罗斯多长时间?美国的主流观点仍是“终身”。分析人士认为,疫情大流行以及石油价格暴跌可能会削弱普京的权力,甚至会终结他的总统生涯。但事实并非如此,危机或将使普京变得更加强大。

与沙皇和共产主义者前辈一样,在精英阶层为基础的政治体系中,普京的权力建立在与精英阶层达成的三项协议之上。首先,他必须保护精英阶层免受以美国为主的外部敌人的攻击。其次,他必须保护精英阶层不受人民的攻击,防止出现破坏系统稳定的大规模社会动荡。最后,他必须防止精英阶层出现内讧,确保竞争局面不会失控。如果精英们对普京失去信心,那么他们将开始寻找替代方案。

普京掌权后迅速证明了他有能力提供这种保护,油价上涨使国库充裕,普京通过驯服叶利钦时代的寡头和地区大亨恢复了经济秩序,并通过按时支付养老金和工资安抚了民众的情绪。他推动了俄经济的快速复苏,1999-2008年间几乎使国家的GDP翻了一番。2008年,尽管普京表面上尊重宪法规定的任期限制,将总统职位让给了梅德韦杰夫,但俄罗斯早已是普京的俄罗斯了。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经济和普京的地位造成重打击。由于无法将执政合法性建立在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之上,普京在2012年重返克林姆林宫后转向了爱国主义,最初的效果远超预期。2014年冬奥会和2018年世界杯的成功举办,以及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和2015年对叙利亚的大胆干预,都提升了公众的士气。2014年,普京的支持率飙升25-30个百分点,达到了80%。

2018年夏天,普京推行了养老金改革,其中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使其支持率跌至60%,并从此一蹶不振。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调显示,在2020年3月,委托普京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民众比例降至28.3%,是14年来的最低水平。普京的乌克兰政策和叙利亚政策似乎失败了,因为乌克兰东部的冲突和叙利亚危机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019年底,爱国主义无法弥补经济的衰落,而经济蛋糕的缩小加剧了精英竞争。目前让精英们头疼的是所谓的“2024”问题,当普京遇到宪法禁止他连任总统时,他会怎么做?

2020年普京的目标是重申权威。今年1月,普京在讲话中承诺将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此普京进行了政府改组,用米舒斯京取代了效率低下的梅德韦杰夫。此外,他还提出了宪法修正案,在政治体系的顶端重新分配权力。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宪法修正案全国公投无限期推迟。全国范围的停摆以及随之而来的油价暴跌,都预示着俄经济的新一轮衰退。

总而言之,现在预测普京的权威会受到严重侵蚀为时过早,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几个月情况的变化。如果俄罗斯的疫情防控优于西方,普京将会在危机时期重申权威;当然,如果局势进一步恶化,其权威可能会被进一步削弱,精英们或许会考虑其他选择,比如阻止普京在2024年竞选连任。

(郭鑫 编译)

文献来源:
“谁将取胜:普京vs COVID-19”
“Kto-Kogo: Putin vs. COVID-19”
https://www.russiamatters.org/analysis/kto-kogo-putin-vs-covid-19


乌克兰议员认为疫情危机是乌摆脱俄罗斯的新机遇

鲍波罗夫斯卡·索洛米亚(Bobrovska Solomiia)
乌克兰“Holos”党议员

苏联解体通常被描述为特定事件,或一系列发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的事件。事实上,苏联解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中。苏联解体是在低油价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急剧下滑的背景下发生的。而当前疫情导致的能源价格暴跌对俄罗斯的经济和大国抱负构成了新的挑战。但对于乌克兰和其他试图摆脱俄帝国主义影响的后苏联国家来说,这场正在演变的危机预示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苏联瓦解之时,乌克兰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时至今日乌克兰仍未从旧帝国中完全脱离出来。就人口和财富而言,乌克兰是苏联的第二大共和国,并且其在俄罗斯的帝国想象中始终占据特殊的位置,服务于一系列重要的功能。十七世纪俄国吞并乌克兰标志着俄成为欧洲大国;二十世纪俄为争取超级大国地位,竭力保持着对乌克兰的控制;二战期间,乌克兰是苏联和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这一切突显出俄对乌克兰的重视,超越了战略或经济考量,反映了乌克兰在俄罗斯民族认同感中的核心地位。

控制住乌克兰可使俄对继承中世纪基辅罗斯遗产的要求合法化,并在欧洲历史上作为传统的斯拉夫民族占据一席之地。失去乌克兰,俄会被划入欧洲的边缘。

过去20年,俄重拾威权主义,并在整个后苏联空间重新确立其影响力。今天的俄罗斯也许不像过去的苏联那样强大,但仍和苏联一样压制所有反对派并支配邻国。

而现在,一个新的机遇期正在来临。过去6年俄一直在乌克兰东部发动低强度战争,以防乌脱离克里姆林宫的控制。但大量迹象表明,俄乌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历史转变。自2014年以来,乌克兰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上与俄脱钩的尝试均取得了空前进展。与此同时,收入下降、政治停滞以及雪上加霜的新冠疫情使俄民众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发酵。此外,随着全球需求跌至历史最低点,油价短期内无法反弹,这给俄罗斯的国家预算造成巨大打击,使其难以继续为在乌克兰的行动提供资金。

疫情为乌克兰带来了机遇,国际社会必须采取行动,支持乌克兰的民主进程,并谴责俄的侵略行为。苏联解体的最后一幕可能很快就会上演,而乌克兰将再一次扮演关键角色。

(郭鑫 编译)

文献来源:
“冠状病毒危机给普京重建苏联帝国的梦想带来了厄运”
“Coronavirus crisis spells doom for Putin’ s dreams of rebuilding the Soviet empire”
https://atlanticcouncil.org/blogs/ukrainealert/coronavirus-crisis-spells-doom-for-putins-dreams-of-rebuilding-the-soviet-empire/


德智库专家谈全球信息竞赛的新格局

劳拉·罗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 )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开始,俄罗斯干预美大选再次成为头条新闻。2016年,俄黑客行动以及利用社交媒体操纵美国公共话语的行为让美国政策制定者惊慌失措。四年过去,美方仍仅是孤立地看待俄的干预,并未完全认识到这场袭击反映了地缘政治竞争格局的变化,并忽略了21世纪各国在信息领域的竞争与其他领域一样激烈的事实。

民主国家将信息视为人民手中的赋权力量:自由开放的思想、新闻和观点推动了协商式民主的发展;威权体制将信息视为对政权的威胁,是国家必须控制和塑造的东西。通过监视、审查和信息操纵,独裁政权在国内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同时削弱了国外的民主竞争对手。

新的大国竞争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且会发生在数字领域。美国及其民主盟友还未适应这一现实,也没有制定出成功的策略。许多民主政府通常以“不干涉”的态度对待各类信息,这将使民主国家承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但如果民主政府的应对方式变得过于主动和具有侵略性,例如模仿专制政府的高压行为,这会创造出与专制政府一样严格管控的环境。政策制定者必须保护民主的信息空间,保持民主国家运作和捍卫其生活方式的能力。

中俄均将信息竞赛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部分。两国都强调旨在监控本国境内的信息的网络空间主权,并研究出了操纵海外信息的方法。中俄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上保持领先,这将在未来几年塑造这场新型地缘政治竞赛。俄在网络信息战中偏向防御,认为美国已经在利用信息支持俄境内的异见人士。

此外,俄操纵信息通常不是为了说服他人或传播观点和意识形态,而是为了制造混乱,破坏民主国家的内部信任和权威。中国是在控制国内信息流动的同时试图影响国外社会。中方呼吁国家各部门在网络和信息空间密切协调,并在其他国家推广中国的网络主权模式,寻求创建一个“和谐的互联网”。中国的数字丝绸之路是基础设施和投资驱动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技术支柱,是中国输出网络和平台技术、塑造其他国家信息管理基础设施和规范的工具之一。除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外,中俄还在境外建设覆盖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传统媒体网络,并与海外媒体发展伙伴关系,传播对中俄利益有利的内容。

美国还未完全将网络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起来。尽管2018年《国家网络战略》注意到了信息运营的威胁和开放互联网面临的威权主义挑战,但关注点大多基于网络安全的传统观点。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不能简单套用中俄范式,因为威权主义行为体在操纵信息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但对民主国家而言,这样做会破坏其制度和价值观。美国应协调有关政府机构,并与私营部门发展新的合作机制,建立符合民主国家利益的信息生态系统;优先发展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为研发筹集资金以及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

(郭鑫 编译)

文献来源:
“信息竞赛的新格局”
“The New Landscape of Information Competition”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20-04-13/making-cyberspace-safe-democracy


俄学者认为俄罗斯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处于劣势

伊万·达尼林(Иван Данилин)
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科学与创新部门主任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

中俄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前景。双方在包括新技术的转让和联合开发在内的,多方面军事技术合作的数量庞大,且潜力很强。短期来看,中国正在系统地建立获取俄罗斯能力和人才的渠道,重点对象是有前途的研究和技术团队以及小型创新企业。长远来看,中国可能会考虑科技创新领域的互动制度化的发展,包括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生态系统的建设,风险投资等。

目前,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俄罗斯科技综合体的状况,以及中国加强其电子行业和互联网公司的地位,将其作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中俄合作任务的范围实际上更加广泛,囊括了相关技术领域、以及中国优先发展行业和市场,例如航天,航空,制药等。中俄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对话战略至少是中期,甚至长期的。在北京方面重新评估了与俄互动的可能性后,中国可能并将继续扩大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与俄的合作。

尽管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但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给俄罗斯也提出了许多难题。

首先,这是一种“战略不对称”。中国一方看到了具有明确目标的事实上的战略,并将重点放在发展完全界定的领域和互动形式上;而俄罗斯则没有系统地斟酌,主要的着眼点都是不断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俄罗斯缺乏对接中国“科学”和“数字经济”等项目的同步措施,因而需要努力确保合作不会变成思想,技术和人才的净捐赠。

其次,中俄的数字产业类公司之间不大可能,双方也不愿意发生“对抗”。但很显然的是,一方面俄罗斯与中国,与中国数字巨头之间的对话发展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发展俄罗斯数字产业的比重也有一定冲突。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缺少战略眼光,也缺乏协调利益的能力。若想扭转这种情形,双方则需要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双边合作前景上多加讨论。2020-2021将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俄罗斯又是2020年金砖国家的轮值主席。为执行这两项计划而建立的机构和场所可以被功能化,以发展出一种成熟的俄罗斯发展关系的方法,并与中方进行对话以协调目标,宗旨和优先事项。但是,为达到这一目标,俄罗斯还需要克服内部阻碍,诸如国家领导层缺乏任务目标,俄科学院主席团与俄教科部等机构之间关系不清,学术研究机构与大学之间竞争激烈,大型研究机构参与薄弱等。

当然,其他阻碍合作的因素也需要考虑。这就要求俄罗斯系统地发展商业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出口商和合租商等技术公司的利益。同时还需要开展教育活动:培养或重新培训合格的国际律师,以了解中国有关投资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为科学家,技术人员和企业家提供语言课程。以及提供信息和分析的支持:例如中国的总体情况,市场的具体情况,国家的科学技术前景,国家政策,创新的基础设施等。并应该鼓励在中国市场的“老客户”和“新移民”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俄罗斯即使在科技创新领域不做改革,也需要采取系统的方法来发展与中国的合作,之有这样合作才有可能为俄带来积极和重大影响。

(赵文捷  编译)

文献来源:
“中俄在创新技术领域的对话”
“Диалог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в сфере инновационных технологий”
https://russiancouncil.ru/analytics-and-comments/analytics/dialog-rossii-i-kitaya-v-sfere-innovatsionnykh-tekhnologiy/


美研究员认为新冠疫情考验中亚国家政府的治理能力

艾里尔·科恩((Ariel Cohen)
国际税务与投资中心项目总监兼高级研究员

随着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中亚五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备受考验。这场疫情不仅暴露了这些国家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的严重脆弱性,而且还折射出了其发展远景。

经济层面,世界经济衰退或将导致中亚各国GDP增长下降超5%,原油价格暴跌、多种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新冠病毒流行使情况雪上加霜。国际上多边金融机构通过软性和长期贷款进行援助,美国、哈萨克斯坦等提供资金、粮食援助;中亚各国政府则针对企业、家庭和个人采取包括经济、卫生等方面的各种措施来减轻和缓解疫情引发的连锁效益。

粮食安全层面,欧亚经济联盟禁止在俄罗斯领导的集团之外出口向日葵种子、洋葱和蔬菜,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均对哈萨克斯坦粮食出口依赖严重。有关粮食出口限制措施将干扰全球粮食供应。为提高该地区的粮食安全,中亚各国政府应与联合国协调,以从六个全球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站之一获取资源,并讨论在该地区建类似仓库。同时,中亚各国政府应继续建立战略粮食储备,并确保供应链的连续性。

政治层面,新冠疫情引发的危机将迫使公民向政府寻求保护和指引。一方面,中亚领导人可借机展示能力以赢得公民的信任。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危机处理得当,可能会提高其较新的领导人的声望。另一方面,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不当将导致不必要的死亡和政治危机。例如,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否定战略”将可能加剧潜在政策危机的严重性。

为摆脱疫情影响,中亚各国政府必须在本国和全球范围内开展工作,以确定最佳应对措施,共享资源并保护最脆弱的公民群体和经济部门。

(赵文捷 编译)

文献来源:
“新冠病毒大流行考验中亚的抵御能力”
“COVID-19 pandemic puts Central Asia’s resilience to the test”
https://atlanticcouncil.org/blogs/new-atlanticist/covid-19-pandemic-puts-central-asias-resilience-to-the-test/


吉尔吉斯专家认为费尔干纳三国应合作共赢

阿里贝克·穆坎巴耶夫(Алибек Мукамбаев)
“欧亚大陆”战略倡议机构所长

费尔干纳盆地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繁荣的中转站,是古希腊、中国、巴克特里亚和帕提亚文明的交汇点。如今面临欧亚大陆各种运输项目发展的时代,在当前开放和促进相互联系的条件下,费尔干纳可以成为重要的区域枢纽和交通要道,不仅可以与中国联系起来,而且还能与哈萨克斯坦,伊朗和阿富汗建立联系。

迄今为止,中国已在交通运输项目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并在严格的双边基础上运营。尽管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有风险,但考虑到长远的投资回报,中国仍支持这类贷款,在向中亚国家提供的主要贷款也是如此。

1991年苏联解体后,各国划分国界,费尔干纳的贸易和运输因通行许可、季节性封路等因素受到了严重影响,各国也在大兴修建新运输走廊的项目。塔、吉、乌三个国家都转向外部贷款来实施其项目,并且塔和吉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中国贷款和中国公司完成的;中国也参与了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建设,通过费尔干纳到达与其不接壤的乌兹别克斯坦。

到目前为止,塔、吉、乌三国由于缺乏区域合作和相互信任,都在尝试独立解决运输支持问题。因各种项目共欠下中国60亿美元,而这些资金流向实际上最终仍是中国公司,中国成为外部受益者。因而费尔干纳盆地三国的领导人面临的挑战是需要认真思考彼此间长期互动的效益,只有三国的团结与互利合作才能保障费尔干纳地区全体人民的受益。

(赵文捷 编译)

文献来源:
“为什么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交通要塞”
“Ферганская долина: почему она важна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ых проектов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https://caa-network.org/archives/19693


新加坡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可以助力各国经济复苏

季羡白(音译)(Xianbai Ji)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
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国际政治经济学计划研究员

新冠病毒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首先,许多参与国疲于应对病毒的蔓延上,经济合作和基础设施发展受挫。其次,社区封锁,工厂关闭,制造业重新调整,对中国移民劳动力的旅行禁令实际上破坏了“一带一路”的价值链。此外,国际贸易的中断阻碍了继续基础设施项目所需的建筑设备和材料的输入。

作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标志性对外经济政策,“一带一路”倡议在疫情后将继续发展。

首先,在后疫情时期将通过两步走复兴该倡议:第一步,关注非物质层面,例如“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尽管这些方面起步较晚,但高铁因疫情爆发而获益,跨境卫生合作显出紧迫性和公益性。第二步,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思考和改进“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在病毒流行之前就宣布了计划改革“一带一路”倡议,并采取了许多调整和纠正政策措施。调整该倡议的可行措施有很多:

第一,项目融资多边化。除中国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中国还可以吸引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私人资本和金融捐款。

第二,提高倡议的程序、合同和信息透明度,建立基于规则的择项,缔约,争议解决和绩效评估机制。同时,减轻地缘政治风险,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日本“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与欧盟“欧亚联通”之间寻求协同增效和共同出资的机会。

再次,促进利益相关国家管理“一带一路”对公共债务的影响。在实施任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之前,有关国家应整合财政状况,进行彻底的债务可持续性评估。同时,中国和有关国家应合力促进当地就业和避免非自愿安置,这将大大提高公众对“一带一路”的接受程度。后续,各方应将运输走廊转变为促进增长的经济走廊,不仅包括运输基础设施,还应包括联系良好的城市中心和产业集群。这样,倡议可对参与国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

如果政策制定者希望在疫情之后实现“V”型反弹,快速复苏经济,那么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国际经济刺激方案将是使脆弱的世界经济重新站起来的关键。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有针对性的改革将变相助力“一带一路”的发展。

(赵文捷  编译)

文献来源:
“新冠疫情是否会成为‘一带一路’的变相祝福”
“Will COVID-19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for the Belt and Road?”
https://thediplomat.com/2020/05/will-covid-19-be-a-blessing-in-disguise-for-the-belt-and-road/

编译:张露瑶 赵文捷 郭鑫
排版:张露瑶 赵文捷 郭鑫
审核: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