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半年来的疫情当中,大大彰显出人类对于疾病与死亡的恐惧,过去曾说,这些现象与科学的思维和发展息息相关,没想到此番疾疫流行,倒改变了科学的一些面貌,却是始料未及。
最近看到几份刊物,譬如一般评价不错的英国新闻周刊《经济学人》,具代表性的科学期刊《自然》杂志,都讨论了因流行疫情爆发而造成科学成果发表模式的改变,由过去科学研究论文的先经严格同侪评审后才能发表,改变成为了以时效优先的在线实时发表。
这些与新冠疫疾相关的探究文章,近时以来数量呈井喷式的暴增,根据《经济学人》的统计数据,二月到五月初全球疫情升温的三个月,相关的研究论文超过了七千份,其中四分之一出现在五月初的一个礼拜中。
科学百年来以科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的运作模式,近几十年来已受到一些挑战,原因是科学期刊刊登的论文,要经过所谓同侪评审的过程,这个过程旷日时久,通常是半年甚至超过一年,科学期刊与所有发行刊物一样,都要讲究其可靠度,因此愈是着有名声的期刊,对于审核论文的要求就愈是讲究,不但审查专家的条件要求严格,也多是由几位专家提出审查意见再做出取舍。
因此近几十年来,已经开始有了自由发表科学论文的场域,他们称之为预印本服务器。最先开始使用这种方式的是数学与物理学,那个服务器名称叫做《档案》(arXiv),行之已超过三十年,基本上来说,在「档案」服务器刊出的论文,并不需要经过审核,科学界也有些默契,只把这些论文视为初步的预印本,可以据以参考,也可以批判漠视,多年来大体也还相安无事。
近几十年来,生物或是生医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论文数目呈指数型的增加,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众对于生医研究可以带来延长寿命的期待,也与此种研究多是进行生物讯息的分析,数据庞大,数据琐细,一个很专窄的问题,就可以弄出多篇论文,但是生医领域开始走上这种自由发表模式却比较晚,一方面是这些生医研究,许多被称为临床前研究,下一步就要用于临床诊治,与生命存亡直接相关,可能风险较大,当然后来他们也有了如《生物档案》与《医学档案》的预印本服务器发表场域。
这回的新冠疫疾来势汹汹,研究的时效性自是受到重视,因此在《生物档案》与《医学档案》上便出现了暴增的研究结果报告论文,在《自然》杂志的专文中也说,其实这些在在线自由发表的论文,并不是完全没有经过审核,譬如《生物档案》与《医学档案》都会先查核论文是否有抄袭问题或研究方法的瑕疵,再由一些自愿的相关领域专家查核非科学数据的内容,譬如健康与生理的安全性,通常两天便可以上线发表,《医学档案》因与人类健康直接相关,审核会比较严格,也总在一周内可以完成。
由于流行疫疾事关紧迫,因此就算只是初步研究成果,对于社会认知、治疗方针与公卫政策自有其重要性,然而此种快速发表的结果,也造成了一些有心或是无意的恐慌,甚或是阴谋论的社会纷争。在巴西的一些研究者曾进行一项研究,针对在《生物档案》在线刊出的预印本,以及这篇预印本后来通过评审在科学期刊上刊出的论文做了比较研究,发现虽说在期刊发表的论文质量较高,但是平均差别只有百分之五,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科学成果的快速发表还是利大于弊。
其实通过严格审查的期刊论文,并非就没有问题,过去的调查研究也曾经揭露,论文评审过程虽说合于形式规范,但在实质审查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要有诸多问题,面对一些蓄意的造假行径,就算是最尽心尽责的审核者,时常也难以识别,更不要说许多审核者未必能穷尽心力。这么多年来,在生物医学研究论文出现的许多重大丑闻,恐怕只是冰山的一角。
与一般认知的想法不同,科学论文其实是暂时的结果,不是绝对真实可信的。一九六〇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梅达瓦(Peter Medawar)曾经说,所有的科学论文都是诈欺,因为他们把假想经由实验得到结论的研究,描述成一种顺理成章的过程,事实上这些过程大多是混杂不清的。梅达瓦说法也许极端,但却相当真实反映出科学的真实面貌。因此,科学知识并不全然是人们常自诩的“可验证”知识,它反映了科学家的主观、思想的盲点、仪器的局限,还有人的偏私,是一个相当社会性过程的产物。
近代社会不知如何形塑出一种科学家的完美印象,许多从事科研工作者难免也有相同的自我认定,其实由科学的历史看,科学家的成功并非来自道德质量,尤其近世科学研究更像是一种俗世行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创造才分,也不是训练就能得来,加上在一个不出版就得走路的奖惩制度中,找到一个有创意的题目其实不易,研究者为了求生存的铤而走险,事实证明无从避免。
梅达瓦所说的,其实牵涉到科学研究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科学家在面对一个问题的切入思想,不可避免的主观认定,由科学历史上也看得出来,纵然是最好的科学家,也不可避免要有思想的盲点,现在许多科学研究者常说,科学研究有仪器检测的客观标准,殊不知仪器标准,也出自人类的主观概念,并没有所谓的绝对客观性,这回新冠疫疾流行中出现的许多结果争议,正是所谓客观标准与主观概念某种程度的矛盾表象。
面对此次疫情,渴求研究题目的科研工作者,一如渴望灵丹妙药的社会大众,催生出了一个众声喧哗的科学新面貌,福耶?祸耶?且待观之。
(本文原载于《科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