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制度、强制性储蓄效应与中国家庭消费

来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时间:2025-01-06


图源:摄图网

摘要: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 必须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本文利用2015、 2017以及2019年三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实证研究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研究发现, 缴存和提取住房公积金显著提高了家庭消费水平, 并改善家庭消费结构. 稳健性检验表明, 在更换核心变量定义方式、 替换工具变量以及放松工具变量排他性约束条件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 异质性分析显示,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有房、 低收入以及中青年家庭消费产生更大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发现, 缴存住房公积金能够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 提取住房公积金能够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并缓解流动性约束, 从而促进家庭消费. 本文提供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促进家庭消费、 改善家庭消费结构的微观证据, 可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家庭消费;强制性储蓄效应;预防性储蓄动机;流动性约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由2013年的51.4%上升至2021年的54.1%,高于资本形成率10.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消费依然是当前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对于我国家庭来说,住房问题向来是我国家庭重点关注的核心民生问题,住房建造、购买对我国家庭消费会产生重要影响。住房公积金作为一项具有强制性储蓄性质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缓解高房价给我国家庭造成的巨大购房压力。1991年上海市政府首次将住房公积金制度纳入住房体制改革方案,该制度有效缓解了上海市政府和企业建房的资金困境,显著提高了上海市家庭住房拥有率,因此该制度的成功经验也迅速推广至全国。然而,对于我国居民家庭而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潜在影响尚不清晰。在此背景下,全面分析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我国家庭消费影响的净效应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住房公积金作为一项具有强制性储蓄性质的住房保障制度,一方面,住房公积金制度使缴存家庭承受低利率存款带来的利息损失,从而可能使家庭当期消费降低。另一方面,缴存家庭可以享受免税政策和低利率贷款福利,能够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有可能增加家庭当期消费。可见,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我国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那么,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五险一金”中的重要一部分,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否会影响家庭消费行为?其具体的作用渠道是什么?是否对不同群体家庭消费有着异质性作用?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二、主要内容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在梳理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15、2017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家庭消费的影响。首先,本文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缴存和提取住房公积金对家庭消费以及消费升级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更换核心变量定义方式、替换工具变量以及放松工具变量排他性约束条件进行了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其次,本文从预防性储蓄动机、流动性约束和家庭可支配收入三个视角探究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强制性储蓄效应。最后,本文从家庭住房情况、物质资本以及生命周期三个方面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影响家庭消费的异质性作用。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家庭缴存和提取住房公积金能够显著促进家庭消费水平,并改善家庭消费结构。在更换不同家庭消费口径、替换住房公积金定义方式、放松工具变量排他性约束以及替换工具变量估计后,本文研究结论依然稳健。第二,家庭缴存住房公积金能够有效缓解家庭未来所面临的收入风险,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提升家庭消费水平。对于缴存家庭而言,提取住房公积金能够有效缓解家庭面临的流动性约束、提高家庭当期可支配收入,进而促进家庭消费。第三,住房公积金缴存对有房和有房有贷、低收入、中青年家庭消费促进效用更大,住房公积金提取对有房和有房无贷、低收入、以及老年家庭消费促进效用更大。

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推动自愿缴存制度建设。当前住房公积金制度仅针对我国城镇职工家庭,为了保障更多家庭购房建房、提升更多家庭消费能力,应将更多居民纳入缴存范围,享受住房公积金保障。因此,应加快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逐步推进自愿缴存和强制缴存制度相结合,使我国更多家庭享受住房公积金制度福利。第二,完善住房公积金提取及使用机制,发挥制度纾难解困作用。我国无房家庭由于公积金贷款限制和存款低利率损失,导致缴存和提取住房公积金并未改善无房家庭流动性约束,从而使无房缴存家庭受到福利损失。因此,应进一步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和使用机制,适度提高租房公积金提取额度,从而进一步改善居民家庭消费以及福利水平。第三,加强和改进公积金贷款管理,提高服务效能。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缓解高房价给我国家庭造成的巨大购房压力。然而,我国大多数地区办理公积金贷款需要的手续及流程要比商业贷款更为繁琐,从而导致有较大比例缴存家庭并未提取使用住房公积金。因此,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房价、居民收入等情况合理确定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精简贷款办理流程。同时应适当放宽贷款地区范围,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跨省通办”进程,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从而改善居民家庭消费和福利水平。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相较于已有文献,本文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家户微观数据全面细致地考察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家庭消费以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完善了相关研究。一方面,已有文献主要考察了家庭缴存公积金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少有文献直接考察提取公积金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文献缺乏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家庭消费结构影响的进一步讨论。第二,本文发现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影响家庭消费可能的作用渠道,拓展了相关研究。本文证实了缴存住房公积金能够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提取住房公积金能够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以及缓解流动性约束,从而促进家庭消费。第三,本文发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我国低收入以及中青年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但对我国无房家庭消费无显著影响,这对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文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我国不同城市政策实施均存在较大差异,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无法详细讨论住房公积金制度影响家庭消费的城市差异。另一方面,受到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无法细分家庭预防性储蓄、非预防性储蓄、预防性住房储蓄和非住房的预防性储蓄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因此,后续研究仍需设计、构建更加精细的微观调查数据,进一步深入探讨住房公积金制度影响家庭消费的可能作用机制。

五、写作、投稿过程的心得体会

本文选题的灵感来自对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住房公积金作为我国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对保障我国居民住房、落实中央“房住不炒”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住房公积金制度虽然为我国居民购房提供支持,显著提高了我国居民住房拥有率,但同时也给我国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负担。尤其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关于“是否取消住房公积金”更是在社会各界引起激烈讨论。那么,究竟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家庭福利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上述思考,我们着手从家户层面探讨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家庭消费以及消费升级的影响,从而尝试对上述讨论进行回答。论文初稿完成后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得到诸多领域专家的建议并对论文进行了修改。2023年5月末我们将完善后的论文投稿至《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经过四轮专家评审及返修, 论文于2024年2月初被接受。在文章审稿期间,得益于编辑部老师的高效处理以及四位匿名审稿专家的专业建议,文章在理论分析、实证方法和政策启示等方面得到质的提升。在此,我们对《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编辑部老师和审稿专家们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44卷,第11期论文《住房公积金制度、强制性储蓄效应与中国家庭消费》(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尹志超1,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家庭金融,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郭润东(通信作者)1,2,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家庭金融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学院, 北京 100070;
       2. 山西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太原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