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24年,中国经济外交稳中有进,于变局中展现从容与担当。面对地缘政治博弈升级、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的复杂局势,中国始终秉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姿态,积极作为。从深化区域经贸合作到推动全球治理,从稳定中美关系到拓展南南合作,中国以实际行动回应全球关切,以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前沿议题引领潮流,为全球经济注入动能。按照往年惯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依据月度评估结果,梳理了2024年中国经济外交的十大事件,为回顾这一年的中国经济外交动态提供基本线索。
01. 中国—东盟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自贸区外交再结新硕果
2024年,亚太地区经贸合作迎来重要突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下一步,双方将加快完成法律审核和国内程序,力争于2025年正式签署升级议定书。这一版本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供应链安全等新兴领域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体现区域合作与全球化趋势的深度融合。此外,习近平主席在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呼吁激活亚太自贸区议程,进一步彰显中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姿态。
在其他地区,中国自贸区外交同样成果丰硕。在拉美方向,中国—厄瓜多尔自贸协定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中国同萨尔瓦多开启自贸协定首轮谈判,并与洪都拉斯、秘鲁分别签署了自贸协定早期收获与升级议定书。在欧洲方向,中国—塞尔维亚自贸协定正式生效,中国—瑞士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启动。在中东方向,中国—海合会自贸协定第十一轮谈判在广州举行,这项启动于2004年的谈判有望在近期结束。(邹玥)
02. 电动汽车成为中欧经贸关系新焦点,双方就补贴问题展开多轮磋商
在中国—欧盟电动汽车争端悬而未决的2024年,双方高层展开频繁互访,技术团队也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一事进行了多达13轮磋商。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时隔五年访问欧洲,在中法欧三方会晤中呼吁通过对话协商处理经贸摩擦,直指电动汽车关税问题。9月,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会面,欧盟承诺重新考虑过去拒绝过的“价格承诺”方案。然而,欧盟仍然在10月通过了投票程序,正式对来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加征最高达35.3%,为期五年的反补贴关税。11月,中方表示已将欧盟电动汽车反补贴终裁措施起诉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本轮电动汽车关税摩擦,体现了欧盟在其电动汽车产业遭遇“中国冲击”之后的防御姿态。凭借价格与先发优势,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在欧盟的市占率呈现指数型增长(见下图),引起欧盟领导人的高度关注。面对紧密的经济联系,德国、匈牙利、西班牙、挪威、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元首相继访问中国,旨在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寻求利益契合点。2025年,在美国特朗普政府重新执政后,其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政策倾向,或为中欧关系缓和提供新的契机。(张沈心媛)
▲ 图1 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在欧盟电动汽车市场占比 数据来源:ING RESEARCH,笔者自制
03. 中国再推对外免签政策,中外人员往来不断恢复
2024年,中国继续加大对外免签力度,推进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入境免签方面,中国对瑞士、爱尔兰等6国试行免签政策,与格鲁吉亚签署互免签证协定,向湄公河五国推出“澜湄签证”,并新增对保加利亚、日本等9国试行免签政策。目前,入境免签国家已增加至38个。过境免签方面,中国于12月17日宣布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至10天,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随着出入境便利化政策的切实推进,中外人员往来持续回暖。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入境游客总数达到0.9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九成以上。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超过2900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超过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张思薇)
▲ 图2 2024年中国免签政策一览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04. 中国—中亚机制建立秘书处,双边合作制度化水平再次提升
3月,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启动仪式在陕西西安举行,这是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达成的最重要成果之一。秘书处全面服务于中国—中亚机制及相关配套合作平台,协调落实元首共识。目前,六国建立了经贸、海关、农业、交通、产业投资等部长级会晤机制,首届峰会的过半事项已落地或取得重要进展。作为中国—中亚互联互通的战略性项目,中吉乌铁路项目也完成了政府间协定的签署,并于12月27日开工建设。此外,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宣布建立外长战略对话机制,与乌兹别克斯坦宣布发展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与中亚国家也一同推动完善上海合作组织运作机制。7月,习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纳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并对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本次峰会有上合组织10个成员国与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及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与会,期间正式批准白俄罗斯加入上合组织,中方也将接任2024-2025年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穆睿彤)
05.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中国加大对非单边开放力度
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今年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主场外交。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未来3年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涵盖文明互鉴、贸易繁荣、产业链合作、互联互通、发展合作等十大领域。对此,中方主动单方面扩大市场开放,决定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并就产业、基建等领域合作提出多项承诺。此前,外交部长王毅在1月访问非洲多国,延续了中国外长连续34年年初首访非洲的传统,深化中非经贸投资、农业、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中国对非洲的高度重视,也为峰会的成功召开打下了良好基础。(邓洛冰)
06. 中日韩峰会时隔四年后重启,中方力推三边自贸协定谈判
5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首尔与韩国总统尹锡悦、时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出席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本届峰会聚焦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科技文化和公共卫生等领域。时隔四年的峰会重启释放三边关系回暖信号,标志着中日韩合作的“再出发”。三方在联合宣言中提出,将继续就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行讨论,以建立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之外更高标准的自贸协定。该谈判已启动逾11年,停滞达四年半之久。10月,第十三届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在北京召开,各方就近期经济金融形势及合作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长期以来,中日韩合作面临外部战略安全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美日韩在安全领域的深度捆绑,而本次峰会与央行行长会议的召开为三国提供了扩大共同利益的平台。根据峰会期间的共识,三方未来将通过“中日韩+X”(如“东盟+中日韩”)等方式挖掘合作潜力,落实《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以进一步推动中日韩合作的机制化。(肖思航)
07. 中越铁路建设提上日程,中国基建外交取得新进展
2024年,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合作迎来丰收年。12月,中越签署跨境标准轨铁路项目合作协议,持续推进老街—河内—海防、芒街—下龙—海防、谅山—河内三条铁路项目建设。铁路预计分别与云南昆明、广西防城港和南宁相连,建成后将显著提升中越联通效率。与此同时,其他关键项目进展显著。6月,继中吉乌铁路政府间协议签署后,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下的鹅唛车站也宣布动工。截至8月中旬,马东铁项目建设已完成71.59%。该项目是中国企业海外承建的最大单体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未来有望同中老、中泰铁路相联通。7月,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贯通中欧之间除铁路、航空、管道外的“第四物流通道”。11月,秘鲁钱凯港开港,成为中国在拉美的首个港口股权投资项目,为中国与南美间经贸合作提供新通道。此外,中老铁路开通三周年,印尼雅万高铁安全运营逾一年等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彰显中国基建在跨国合作中的深远影响和技术实力。(邹玥)
▲ 图3 中越三条铁路项目建设示意图 图源:互联网
08. 普拉博沃就任前后两度访华,推动中印尼经济合作深入发展
3月31日至4月2日,印尼当选总统普拉博沃来华访问。这是其大选后首次出访,也是印尼史上当选总统就职前外访的首例。11月,普拉博沃再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成为其正式就职后的首次出访。普拉博沃两次访华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强均在北京与其会谈会见,双方强调推进“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和“两国双园”合作,发掘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循环经济等领域合作潜力,加强国际和地区事务协调,深化减贫、渔业、粮食种植等民生领域交流。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并发表《中国和印尼关于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
除印尼外,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掀起了一波高层访华热潮。8月,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来华进行国事访问;11月,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访华;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总理安瓦尔先后于9月和11月来华访问。中国领导人也多次出访泰国、老挝、印尼、柬埔寨等国,并出席澜湄合作第九次外长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等机制性会议,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深入发展。(许悦)
09. 中印边界问题取得部分共识,双边关系出现改善势头
2024年,中印关系在多边场合与双边机制的推动下逐步回暖。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会见印度总理莫迪,这是双方五年来首次正式会晤。习近平主席强调,发展是中印两国当前最大的“公约数”。双方同意要发挥好两国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作用,展开外长和各层级官员对话并在多边场合加强沟通和合作。此前,两国先后表示已就中印边界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为关系缓和奠定了基础。
11月,王毅外长在里约热内卢出席G20峰会期间会见印度外长苏杰生。王毅表示,双方要争取尽快在恢复直航、互派记者、便利签证等方面取得实际进展。12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3次会晤时隔五年在京召开,中印双方达成六点共识,涉及进一步细化边境地区管控规则,推动跨境河流合作及乃堆拉边境贸易等切实措施。(于珺垚)
10. 中美在各层级保持经济对话,三大工作组平稳运行
总体来看,中美关系在分歧与合作中寻求平衡,展现出一定韧性。2024年,中美高层举行多次双边会晤。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利马出席APEC峰会议期间,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回顾了拜登任内中美双边关系的经验和启示。此前,美财长耶伦与国务卿布林肯先后于4月访华,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也于8月访问中国。双方就地缘政治问题、经济领域的国家安全、经贸措施等申明立场,在人工智能、经贸科技等领域保持沟通与合作。在高层战略指引下,中美经济、金融、商贸三大工作组在2024年多次召开会议(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为双方协调政治决策,妥善管控分歧提供了重要渠道。
随着11月特朗普宣布胜选并筹组新政府,未来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随之增加。特朗普政府或将在地区事务、关税和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加剧中美经贸领域的潜在冲突风险。在此背景下,12月13日,中美在京续签《科技合作协定》,将协议有效期再延长五年。这一积极信号不仅体现了双方在面对紧张关系时的务实态度,也为特朗普就任后的对华强硬举措预留了缓冲地带。(阎奕舟)
▲ 图4 截至2024年11月底中美三大工作组会议召开情况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