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到财富:非洲禁塑令下,塑料制品的未来在哪里?

来源:非洲贸易中心网时间:2024-12-30

在非洲,塑料制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料餐具,如碗、盘子、杯子、勺子和叉子等,因其价格低廉、轻便且不易破碎的特性,在非洲的餐饮场所和家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塑料餐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城市中,塑料餐具为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了便捷;而在乡村地区,其不易打碎且成本低的优势更是凸显,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除了餐具,塑料椅子、塑料桶、塑料盆等也随处可见。这些塑料制品为非洲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家居收纳到日常劳作,它们的实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出口非洲塑料制品数据

1、泉州地区:稳步增长的贸易额

泉州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在对非洲的塑料制品出口方面表现出色。

2024年1 - 7月,泉州对非洲国家出口塑料制品4.22亿元,同比增长26.5%。这一显著的增长趋势表明,非洲市场对泉州塑料制品的需求正不断上升。在这期间,泉州与30多个非洲国家开展了进出口贸易往来,广泛的贸易网络进一步推动了塑料制品的出口。

2、福建地区:规模可观的出口规模

从福建全省来看,今年前8个月,在对非洲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塑料制品出口达到12.7亿元。这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塑料产品,如塑料盆等各类家居用品。

二、主要出口国家:多元的市场格局

1、尼日利亚:重要但挑战并存的市场

尼日利亚是中国塑料制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2022年,中国向尼日利亚出口了1485.1亿元人民币的商品,塑料制品在其中占据相当比例。

然而,近年来尼日利亚政府为了保护本土产业,提高了多项产品的进口关税,塑料制品也在其中。这一政策调整无疑给中国的出口商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出口成本,使得在尼日利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但同时,尼日利亚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发展的经济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只要出口商能够合理应对关税变化,优化产品结构与成本控制,依然有望在该国市场取得良好的业绩。

2、阿尔及利亚:稳定需求与高关税并存

2018年,阿尔及利亚从全球进口了473亿美元的商品,其中塑料制品的进口额为20亿美元,占总进口的4.4%,中国是其主要供应国之一。

尽管阿尔及利亚对塑料制品的进口关税相对较高,但稳定的市场需求依然吸引着中国的出口企业。这就需要企业在成本控制与产品差异化方面下功夫,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同时开发具有特色功能和设计的塑料制品,来应对高关税带来的压力,维持在阿尔及利亚市场的份额。

3、肯尼亚:需求增长的新兴市场

肯尼亚对塑料制品的需求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尤其是日常用品方面。中国作为肯尼亚主要的塑料制品进口来源国之一,在满足肯尼亚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肯尼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提高,对各类塑料制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

三、禁塑令下的新趋势

权威期刊《自然》上刊登的《从地方到全球的宏观塑料污染排放清单》揭示了一个严峻事实:非洲国家正面临塑料污染排放的严峻挑战。

尽管非洲的塑料产量仅占全球总量的7%,但在人均排放层面却显得尤为突出。随着该地区人口的迅猛增长,预计人均塑料排放量将达到每年12.01公斤,未来数十年间,非洲极有可能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污染源之一。

面对这一困境,非洲各国纷纷响应全球环保号召,出台了禁塑令。

早在2004年,中非小国卢旺达便率先行动,成为全球首个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产品的国家,并在2008年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规定贩卖塑料袋将面临监禁。

此后,这股环保浪潮迅速在非洲大陆蔓延开来,厄立特里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纷纷效仿,加入了禁塑行列。据绿色和平组织两年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非洲50多个国家中,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家与地区出台了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的禁令。

传统塑料餐具因其难以降解的特性,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成为了禁塑行动的重点打击对象。在此背景下,可降解塑料餐具应运而生,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降解塑料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无害物质,从而显著降低了对土壤、水源等环境要素的污染。

对于中国出口企业而言,这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可降解塑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这无疑提高了产品的成本和技术门槛;但另一方面,对于率先掌握可降解塑料生产技术和拥有优质产品的企业来说,这将是他们在非洲市场获得更大竞争优势、开拓新市场空间的重要契机。

此外,非洲在塑料回收领域也展现出了显著的先天优势。曾有中国年轻人与友人共同筹集了几十万元的启动资金,前往非洲创办了一家塑料加工厂,该企业的年产值高达3000多万元,成为了非洲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

由此可见非洲的塑料市场,依然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