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文章节选自罗仪馥:《中泰产业链融合:演进态势、驱动机制与推进策略》,载《东南亚纵横》,2024年第5期,第19-32页。现阶段,产业发展与安全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关切,跨国产业链合作取得的进展和遭遇的挫折则是产业发展与安全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增加、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强化的国际形势下,跨国产业链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世界各国也致力于探索新的产业链合作内容与方式。中国与泰国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全球化或对外开放的积极拥护者,在跨国产业链合作的理念、政策和实践等方面也存在较多契合之处,这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泰产业链融合的坚实基础。在当前跨国产业链大变迁的时代,中泰产业链的演进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产业链竞合态势的“缩影”。
通常来看,两个国家之间产业链融合在贸易尤其是中间产品贸易方面的表现最为直观。自2019年以来,中泰两国的商品贸易额并未因为疫情阻隔而有所下降,相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说明双方产业间联系正在持续扩大。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中泰产业链融合在电动汽车业上表现最为突出,在电子制造业保持活力,在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产业的表现则有起有落。此外,中泰在数字产业方面的融合虽然难以直接在两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上体现出来,但诸多案例实践表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产业链融合也取得显著成效。总体来看,中泰产业链融合主要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两国产业链融合日益以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为依托。如果说以前的中泰产业链融合更多地以中间产品进出口的方式呈现,那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泰产业链融合或将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尤其是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的渠道实现。2022年与2023年上半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新加坡等泰国传统外资主要来源地,成为泰国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国。
第二,中泰产业链融合与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相辅相成。从近几年的趋势看,中泰产业链融合并不局限于两国分别提供不同生产要素以共同生产某一产品,还包含特定生产要素内部的合作,这里主要指技术与资本两类要素。技术要素的合作表现为创新链融合,资本要素的合作则表现为资金链融合。从这个角度看,中泰产业链融合与两国的创新链融合、资金链融合之间日益相互交织。
第三,中泰产业链对东亚区域产业链的嵌入程度高。一方面,东亚地区是中泰合作生产的产品不可或缺的出口目的地。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例,长城汽车、比亚迪等中国车企之所以密集前往泰国投资建厂,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市场的考量。在这些企业的产销战略部署中,已经或即将在泰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不仅面向泰国本土市场,而且将广泛出口至东南亚各国,或者说以泰国生产基地为跳板进入东盟市场。另一方面,东亚也是中泰产业链中部分中间产品或零附件的重要来源地。电动汽车和电子产品构件多元复杂,以电动汽车和电子制造为代表的产业需要以庞大的供应商网络为支撑。因此,中国电动汽车厂商和电子制造厂商在泰国生产时,除了进口来自中国的零附件,通常还需要进口来自日本和韩国等地的零附件,如汽车半导体等。
影响中泰产业链融合态势的因素多元复杂,但结合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中泰两国政治经济条件的延续或变化情况,当前促进中泰产业链融合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其中,中泰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互补性大以及在电动汽车和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上的特有优势等是两国产业链融合的重要基石,而大国技术与产业竞争的持续激化,以及世界经济的绿色化、数字化和区域化转向等则是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时代动因。
未来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两国政府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及产业合作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中泰关系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将维持较为稳定友好的状态,为两国的产业融合创造和谐有利的外交环境和政治保障。而地缘政治风险犹存,以及日本等第三方国家的干扰或影响则是未来中泰产业链融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对此,中国可以通过持续增进与泰国的政治互信、强化产业链安全的理念协调与实践合作、切实降低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强化第三方市场合作以缓解产业竞争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和用好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等策略来推进中泰产业链的持续融合。
作者:罗仪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东亚政治与经济、产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