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新能源产业所仰赖的若干关键矿产成为关注焦点。从美元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宗商品贸易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相互支撑、互相促进。在当前全球绿色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关键矿产货币的选择问题值得关注。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如何推动新能源关键矿产人民币跨境使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大宗商品贸易中货币选择主要受到国际贸易垄断优势与强大的综合实力、交易成本、币值稳定和对金融市场掌控力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当前全球新能源关键矿产发展格局呈现出地理分布不均、需求增长强劲、贸易圈差异化发展、价格剧烈波动、供需博弈持续,开发投资激增、资金流向转变等特点,而新能源矿产货币环流也在底层支撑、供给方、竞争方式货币环流模式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于石油美元的新特点。与石油美元形成过程不同,新能源关键矿产供给更趋多元化,各国很难依靠单一且分散的矿产积累大量外汇收入,而要充分利用宝贵资源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开发优势明显,在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有助于形成新能源关键矿产人民币环流,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新机遇。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新能源技术和关键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推动新能源关键矿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能源相比,当前关键矿产的市场规模不足前者十分之一,矿产人民币环流的设想尚不具备全球性的金融影响,但它将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有力保障,推动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转发本文,供读者思考。文章原刊于《国际金融研究》,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文|陈卫东、边卫红、初晓
来源|《国际金融研究》
▲ 图源:互联网
(二)新能源关键矿产需求增长强劲,亚太地区扮演重要角色
在绿色能源转型进程加快背景下,新能源消费大幅增加。亚太地区是新能源消费的主要区域,2023年亚太地区新能源消费占比为44.7%,其次为欧洲(19.8%)和北美洲(17.5%)。新能源消费增加显著抬升了各国对关键矿产的需求。2023年,新能源关键矿产需求强劲增长,锂需求增长30%,镍、钴、石墨和稀土元素需求增长8%至15%。其中,新能源产业对关键矿产需求显著增加,2023年铜、钴、锂、镍、稀土、石墨在新能源产业的消费占比分别升至24.6%、30.0%、55.7%、15.4%、23.0%、27.9%。预计2040年,新能源产业对关键矿产的总需求将增加2至4倍。2040年电动汽车及电池产业的镍、钴、锂、铜、石墨和稀土的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33.2万吨、45.5万吨、90.4万吨、334.3万吨、384.9万吨、4.7万吨。
全球锂矿主要形成了亚洲—大洋洲和欧洲—美洲两个贸易圈。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主要锂资源供应国在上述两个贸易圈与其他国家矿产贸易往来密切。中国和澳大利亚已分别成为全球最大的锂资源进口国和出口国(见图3)。全球钴矿主要形成亚洲—非洲和欧洲—美洲两个贸易圈。其中,欧美国家已具备较完整的钴资源贸易体系,中国则与全球钴主要供应国刚果(金)形成中国—刚果(金)贸易圈,此外,南非、刚果(布)、莫桑比克均有不同数量的钴矿产出,其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形成较小的贸易圈(见图3)。全球镍矿呈现以亚洲—亚洲贸易圈为中心,向周围国家发散的贸易格局。其中,亚洲—亚洲镍矿贸易往来占全球镍矿贸易总规模的53.60%,其次为亚洲—北美洲(18.9%)和亚洲一南美洲贸易圈(10.7%)。全球铜矿主要形成了亚洲—南美洲、亚洲—亚洲、亚洲—北美洲三个贸易圈。亚洲—南美洲贸易圈规模最大,贸易往来占全球铜矿贸易总规模的48.4%,其次为亚洲一亚洲(16.2%)和亚洲—北美洲贸易圈(10.2%)。全球稀土贸易圈以亚洲—亚洲为核心,亚洲—亚洲稀土贸易往来超过全球贸易总规模的50%。全球石墨主要形成亚洲—北美洲、亚洲—亚洲、亚洲—欧洲、亚洲—非洲贸易圈,四大贸易圈贸易规模相对平均。四大贸易圈贸易规模全球占比分别为22.3%、18.24%、17.5%和14.1%。
*文章原载《国际金融研究》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