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摘要:本文基于 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利用 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政府卫生投入的“补供方”和“补需方”方式以及二者组合对城乡健康公平的影响,从而回答了什么样的卫生投入有利于城乡健康公平这一问题。结果表明:第一,总体上看,在研究期间,单一的投入方式无论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对城乡健康公平的作用都是负向的,两者需要一定条件相互协调才能有利于城乡健康公平;第二,具体来看,“补供方”降低了健康服务公平以及健康投入公平;“补需方”提高了健康状况公平,但是降低健康投入公平;第三,从二者的组合方式看,当“补供方”与“补需方”比例小于0.6586时,能显著提高城乡健康公平;第四,政府投入方式对城乡健康公平的影响程度受相关条件约束:当一个地区的年人均GDP较高时或者当医疗市场处于供给低,需求高时,“补供方”对城乡健康公平的不利影响减弱,“补需方”对城乡健康公平的不利影响增强。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转换和优化政府卫生投入方式,促进城乡健康公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卫生投入;城乡健康公平;补供方;补需方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人民健康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基础。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作为实现健康中国总体战略布局中的指导思想,2019年颁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再次强调到2030年,在我国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健康公平,已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总体目标之一。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和城乡医疗的差异,城乡健康公平问题尤为突出,政府卫生投入方式的调节也尤为关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卫生投入主要是通过“补供方”和“补需方”的方式来实现的。“补供方投入方式”是指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直接预算拨款,一方面用以提升医疗技术,另一方面降低居民的医疗成本;“补需方投入方式”是政府对患者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进行支付和补偿的方式,主要包括医疗保障投入和医疗救助的投入等。对于这两种投入方式而言,究竟是“补供方”好还是“补需方”好的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基于健康公平的视角,探究“补供方”与“补需方”两种投入方式以及二者的组合协调对城乡健康公平的影响,为政府选择政策工具提供科学参考。
二、主要内容
本文在第一部分引言中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讨论了过去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文章可能存在的边际贡献;在第二部分理论模型中基于Grossman(1972)的健康需求理论,刻画出城市与农村的健康需求曲线,探究在不同的投入方式下,城市与农村的健康需求曲线的变化情况。其次,将结合理论分析, 文献研究以及现实情况, 从健康状况公平、健康服务公平和健康投入公平的三重视角具体分析城乡健康公平的影响路径;在第三部分模型、变量与数据中,首先建立基准模型,通过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补供方”、“补需方”政府投入方式对城乡健康公平影响。接下来介绍了主要变量描述及来源,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并进行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在第四部分基准分析中,进行了“补供方”效应的分析、“补需方”效应的分析、投入方式的综合效应分析以及内生性问题的讨论。在第五部分进一步分析中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以、调节效应分析以及机制检验。其中门槛变量分别为“供”“需”投入比例检验两种投入方式的合理区间以及人均GDP检验两种投入方式的随市场发展的变化规律,采用单门槛回归模型进行估计,调节效应探究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市场供求状况对政府卫生投入的健康公平效应的调节作用,机制分析则选择“补供方”对城乡医疗设施的影响以及“补需方”对城乡医疗成本的影响进行机制检验。第六部分从城乡健康公平的不同方面、地理位置的不同方面通过异质性分析。第七部分为稳健性检验。第八部分为结论与建议。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界定政府卫生投入方式的基础上,对“补供方”与“补需方”两种基本方式对城乡健康公平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我国目前城乡健康公平情况,在过去14年里,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无论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都对城乡健康公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第二. “补供方”降低了健康服务公平以及健康投入公平;“补需方”提高了健康状况公平,但是降低健康投入公平。第三. “补供方”与“补需方”的比例存在一个适用范围与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政策的影响效果不一样。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当“补供方”与“补需方”比例小于0.6586时,能显著提高城乡健康公平。当年人均GDP高于4.83万时, “供”“需”之间的投入比例对城乡健康公平不利影响显著提升。第四,人均GDP水平越高的地区或者在医疗市场供给少、需求高的地区,“补供方”对城乡健康公平的不利影响越弱,而“补需方”对健康公平的不利影响越强。
根据以上结论,“补供方”和“补需方”作为政府卫生投入的两种基本方式,需要协调均衡才能去促进城乡健康公平,首先,总体上要依据医疗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状况,保持二者之间的协调,才能有效促进城乡健康公平;其次,采取“补供方”为主还是“补需方”为主的模式,取决于整体医疗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医疗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补供给”为主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健康公平;医疗市场需求较大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较高水平时,“补需方”为主更有利于促进城乡健康公平。最后,“补供方”投入应该以医疗资源均等化为目标,从效率优先转变为公平优先,“补需方”应该逐渐完善城乡一元制的补贴方式,缩小城乡居民的医疗健康政策差距。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的可能得边际贡献主要如下:第一,整合政府投入方式,从“补供方”与“补需方”两个视角进行研究,深入研究和揭示了二者对城乡健康公平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较为新颖全面。第二,不仅研究“补供方”与“补需方”两种方式对城乡健康公平的影响,更进一步探究了在现有条件下“补供方”与“补需方”相结合的优化配置模式;第三,分析和阐明了“补供方”主导和“补需方”主导方式的适用情况与条件,为政府选择政策工具提供科学参考。
未来一方面可以交叉不同的政府政策进行综合研究,另一方探究健康公平不同的量化方法以及研究角度。
五、写作、投稿过程的心得体会
本文的选题来源于两处:第一是聚焦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虽然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依然存在;第二是单一的政策分析往往有失偏颇,政府在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组合拳”的方式,该如何度量“组合拳”的效果,以及“组合拳”中各种政策的组合方式,政策强度也是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本论文从2023年5月11投稿,期间经历了5轮修改,感谢贵编辑部安排审稿,感谢审稿专家所提出的专业、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使得本文的质量有了显著性的提升。在论文的修改过程中,感谢身边老师与同学的帮助。最后感谢《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科学和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44卷,第10期论文《什么样的政府卫生投入方式有利于城乡健康公平》(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罗能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廖胤凯,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居民健康
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长沙 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