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重点产业政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交错型DID识别策略的实证分析

来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时间:2024-10-30


新能源产业  图源:摄图网

摘要: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九五”至“十一五”时期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五年规划文本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建一个交错型DID识别策略,实证分析了地方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重点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成本效应(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和竞争效应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地方重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式均会对产业政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结合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以及分散化实施的产业政策效果更好。本文的研究为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提供了中国经验上的证据,从而为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地方重点产业政策;全要素生产率;交错型DID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既是现代经济理论关注的核心主题,也是各国经济实践的焦点议题。产业政策为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面视角,几乎所有国家在其经济发展历史上都不同程度地制定和实施过产业政策。然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产业政策始终伴随着较大的争议,争议的落脚点体现在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上。相较于其他国家在特定时期针对个别行业实施的产业政策,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在于实施面广且具有持续性,因此研究中国产业政策不仅有助于理解产业政策的特点与作用机理,也为探索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自1989年就正式颁布了第一部国家产业政策,明确了国民经济各领域鼓励、淘汰和限制发展的行业。1994年国务院又进一步颁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并以此作为制定各项产业政策的指导和依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国家产业政策均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形式出台。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产业政策的编制内容和实施方式也在发生改变,逐渐形成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的国家产业政策。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是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产业政策能否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其能否提升相应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种选择性政策,中央产业政策对地方政府并不具有强制效力,而只是作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战略参考,因此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重点产业政策时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各地重点发展的产业政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和时期差异性。本文的研究为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提供了中国经验上的证据,从而为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主要内容

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产业政策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准确评估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意义重大。本文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基于“九五”至“十一五”时期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政府五年规划产业政策文本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建一个交错型DID识别策略,实证考察了地方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围绕着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方式的区别对地方重点产业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研究发现:第一,地方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平均而言,相较于从未受到地方重点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地方重点产业政策从无到有的变动使得受支持行业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大约提高1%。第二,地方重点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成本效应和竞争效应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地方重点支持行业的企业财税资金扶持额度显著高于非重点支持行业,而财税资金支持额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地方重点产业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减息贷款等政策优惠吸引更多企业进入重点支持行业,增加了相应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而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三,地方重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式能够显著影响地方重点产业政策效果。一方面,相对于不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行业,具备地区比较优势的地方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在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行业产业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的赫芬达尔指数下降,地方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也会显著增加。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表明,地方重点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成本效应(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和竞争效应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且地方重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式均会对产业政策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结合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以及分散化实施的地方重点产业政策效果更好。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产业政策继续保持乐观态度。一方面,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激励相容的,产业政策的目的不是要让企业免受竞争,一直处于被保护状态,而是通过降低成本引入竞争、促进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重视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竞争相容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结合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的产业政策,以及分散化实施的产业政策效果更好,表明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式对产业政策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灵活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能力,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大的政策福利。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研究视角上,目前关于产业政策对微观经济影响的研究较多体现为国家产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忽略了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因此关于地方重点产业政策的研究相对不足,而本文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实证分析地方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补充了地方重点产业政策研究的文献。第二,在识别策略方面,已有研究多为直接对比分析重点产业政策的一阶差分结果,或者利用连续两次五年规划的政策冲击构造标准的DID框架进行识别,但由于无法完整识别出控制组样本是否受到过处理而不能确保控制组处理状态一致,致使估计结果产生偏误,本文基于多时点政策冲击构建一个交错型DID识别策略,能够有效规避这一问题,从而较好地对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因果估计,为产业政策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识别思路。在未来的拓展中,可以继续以地方重点产业政策为依托,全面考察产业政策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产业政策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五、写作、投稿过程的心得体会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本文从选题到投稿历时一年半,作者对文章模型、数据和主要结论等进行反复讨论和打磨,力求对地方重点产业政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现实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研究。论文核心内容先后在第二届中国产业经济学者论坛、首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讨会、第五届中国计量经济学者论坛、首届大数据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讨会等国内经济学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读过。作者感谢与会专家的评论、建议与帮助。同时感谢《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编辑专家和外审专家为提升文章质量提出的宝贵建议,使得本文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翔实,并最终得以发表。期待文章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贡献更多价值。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44卷,第9期论文《地方重点产业政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交错型DID识别策略的实证分析》(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史九领1,2, 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政策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数字经济;张兴祥(通信作者)3,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洪永淼1,2,4, 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金融计量学,统计学,中国经济。
       1. 中国科学院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9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数字经济监测预测预警与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培育), 北京 100190;
       3.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 厦门 361005;
       4. 中国科学院 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