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马来西亚和中国正式建交50周年。在1974年正值东西方冷战的高峰时期,中国与马国皆勇敢跨越意识形态鸿沟,建立邦交。半世纪过去了,两国关系开花结果,尤其在经贸方面的交往更是一日千里。中国是马国最大贸易伙伴国,马国也经常是中国在东南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国。
马国各界普遍积极看待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构想,也期盼中国在这方面扮演领头羊角色,希望新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以商业贸易为主轴,促进双方互惠互利。
对于一带一路的倡议,我尽量从不同层次与角度思考,也不时尝试检视这项倡议实施起来,有无值得推展或检讨之处。中国作为本区域大国,倡议如此庞大的愿景与计划,当然有自己的主张与目的。但包括马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在接应一带一路这个大项目时,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与盘算。
东南亚地处东西交通要道,经商、贸易等一直都是本区域人民生计的主轴,任何确保生意安全进行、能扩大生意空间的构想,都广受各国热烈欢迎。因此,要打动东南亚的心,还得从提供更完善的安全保障、拓展更广阔的商机做起。这一点,如果东西方各大国能把心思放在最能迎合东南亚的口味,则世界和平、区域繁荣就更能促成。
包括马国在内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向来都以贸易为经济发展的主轴。对这些国家来说,一带一路最大的意义其实并不那么复杂,不外就是加深、扩大与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多开拓新货品或服务的贸易领域,对这些贸易国来说就是一带一路的真谛。
“一路”的覆盖面远至南亚、中东甚至非洲东部。东南亚有好些国家如马国、新加坡等,不但拥有多元文化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更为熟悉回教与南亚文化。所以,这些国家作为一带一路的“超级中转站”,协调与牵成中国和这些“一路”更远地区的国家,在经济等方面更妥善的交往,是再适合不过的,也会更事半功倍。
要真正让一带一路的愿景得以成功,沿途各国的民间交往,尤其是中小企业间的频密接触,至关重要。有了各地民间尤其是民营企业,敢敢踏出第一步,一带一路的活力才会更加蓬勃,才会成就更实际的命运共同体。
但在积极推动海上新丝绸之路时,因时因地制宜,还是极重要的。东南亚许多国家发展阶段较滞后,很多时候在发展基础设施时,都有想要跃过相对落后的科技阶段,直接跳入采用最新、最高、最好科技阶段的诱惑。但这种取巧的发展,却未必适用于所有基础设施领域。
例如东南亚许多地区的确很需要完善的铁路网络,以便更有效地运输各种物产,释放更大的经济活力。但许多时候,这些国家真正需要的是很基本、中低速的铁路运输,未必是最先进的高铁服务。新加坡与吉隆坡这两个东南亚重要商业中心之间,的确有建设高铁以利两地商人与专业人士往来的必要,建成后也必能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但如在婆罗洲岛上,修建高铁的真正经济效益见人见智。在这些地区即便建成高铁,是否可长期运作,还有待思考和讨论。
还有,在推动一带一路沿路国家共同开发的项目时,有关方面须要更有耐心,切勿操之过急。一些要高速促成以至建成任何项目的作风,对许多习惯办事不疾不徐的南亚国家来说,还要好长一段时间来适应。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这项希望放眼长远的倡议,在实践时如能设身处地配合沿路各国国情,势必能够有效推展。
我认为,中国与东南亚在可见未来的交流合作,至少可从提升经贸纵深和加强教研合作两个主题入手。
经贸方面,中国与东南亚最大的贸易项目,是本区域原产品出口到中国,经过加工后,成为中国工业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坦白说,这种纯粹原产品出口,对本区域经济效益还有待加强。中国工业发展一日千里,在符合经济效益的大前提下,可以考虑把部分原产品加工程序、技术等迁移到东南亚原产地,创造本区域就业机会,不但提升原产品加工量,也改善其质。中国个别的农业集团,同样可考虑在土地广阔肥沃、阳光普照的东南亚,建立栽种、生产与加工一条龙的作业模式。这样一来,即可协助中国保持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又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教育科研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可以开拓更多管道,让更多青年学子到对方的学校、企业去学习和实习,不但培养人才,也促进两地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个别的大学、研究院可考虑到东南亚来开分校、分院。比如厦门大学在马国的分校已经开学,学生来自马国、中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东南亚拥有世界最古老的热带雨林,动植物品种五花八门,直到今天科学家还未能将它们全部命名,遑论把各种实用价值、医药疗效等研究出来。所以,结合中国领先科技的研究所,如果能设在东南亚,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展望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稳健发展,还应该坚定不移走“实际干事、共兴区域”的道路,中国与亚细安自贸协定的升级版、双方互联互通的建设等,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更进一步加强双方更紧密合作的良好基础。
作者:胡逸山,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