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摘要:企业碳信息披露作为促进碳市场健康运行的有效支撑, 既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中 “推动绿色发展” 的重要理念, 也是实现“双碳” 目标的关键抓手. 鉴于此, 本文构建了政府、公众参与、污染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分析与检验现有碳信息披露政策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理与实践效果. 研究发现: 碳信息披露政策实施后, 可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水平;这一政策在率先实施政策的省份与非资源型城市效果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公众环境参与度有利于企业碳减排但减排效果较小, 而政府对当地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和 “亲” “清” 新型政企关系可以使碳减排效果明显提高;此外, 这一政策也可以降低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 发挥其减污降碳协同作用. 本文从学理上揭示了碳信息披露政策的碳减排效果以及其作用机制, 有助于相关政府部门通过政企互动和公众参与健全碳信息披露体系, 为助力 “双碳” 目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借鉴.
关键词:碳信息披露;碳排放;委托代理模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气候危机日益严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统计,2022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达110亿吨,其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8.87%。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21年,碳达峰和碳中和在两会上作为中国的战略目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中国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同时体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在宣布“双碳”目标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国家的经济、产业和投资结构都面临深度转型。而“双碳”目标将带动巨大规模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这也对碳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碳信息披露是全球环境治理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企业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和履行环境责任的一种表达。其原因在于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既有助于社会各界开展碳排放监督,又是促进企业主动减排、敦促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推动碳市场参与主体公平竞争的有效手段。那么企业碳信息披露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运行必不可少的补充手段,如何从政企博弈视角科学识别碳信息披露的减排效果以及作用机理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二、主要内容
为了全面系统考察碳信息披露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委托代理模型,从理论层面揭示碳信息披露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其次,从实证层面识别碳信息披露政策对碳减排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政策强度和城市类型下的异质性效应与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结果主要分为以下方面:理论模型构建:各地市级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存在着环境规制目标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具体而言,省级政府设定碳信息披露的限值e0,并与市级政府签订一份“环境监管合约”,市级政府在给定报酬下,按照“合约”的规定对所辖地区的企业进行环境监管和执法。而企业会根据当地环境监管严格程度选择其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水平和最优污染水平。最终省级政府会对各地市政府的环境规制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以确保有效的环境监管。由此,本文基于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参考Zhang等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来探讨当企业面对省级政府下发的碳信息披露政策时,污染企业的最优污染排放选择。实证结果:一是碳信息披露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及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碳信息披露政策有助于碳减排。为了尽可能降低内生性问题,本文除了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来缓解内生性外,还通过随机选取政策试点地区来解决政策试点地区非随机选择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还进行了与双重差分模型相关的稳健性检验,例如平行趋势检验、政策干扰排除检验等。同时,本文使用了处理效应异质性检验与异质性—稳健估计量方法,力求使研究结论更加稳健可信。二是探讨碳信息披露政策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根据理论模型所推导的研究假说,采取三重差分法将公众参与度、政府环境治理努力水平和政企关系三者分别嵌入双重差分回归模型中,以此来检验影响碳信息披露政策效果的作用机制。三是考察碳信息披露政策对碳排放的异质性和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由于中国各区域资源禀赋与每个省份的政策实施强度存在异质性,本文从是否是资源型城市与政策强度两个方面来进行异质性讨论。同时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硫等传统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结构相似度较高,因此本文进一步考察了碳信息披露政策的协同减排效应。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碳信息披露政策显著地促使政策实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下降。该结论在经过排除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环境税和是否集中供暖等其他干扰政策,以及安慰剂检验、处理效应异质性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第二,异质性分析显示,碳信息披露政策的政策效应会随着政策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即碳信息披露政策在率先实施政策的省份与的减排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也会影响碳信息披露的政策效应,相对于资源型城市,碳信息披露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影响更明显。第三,在作用机制分析中发现政府对当地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和良好的政企关系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碳减排作用,但碳减排效应相对较弱;进一步研究发现碳信息披露政策在实现碳减排效应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物排放,这为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提供了新的政策视角。基于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启示:首先,建立和完善企业碳信息披露体系,避免陷入环境保护过多为经济发展“让路”的困局,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在构建环境多元共治体系背景下,重视公众的参与度。在高速信息化和数据化的大背景下,优化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途径,合理引导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投资者和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媒体对碳信息披露违法信息的报道。再次,继续加强协调各地方政府出台碳信息披露政策,完善官员治理机制,改善政企关系。一方面,在考虑各地区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缩小各地方政府要求的碳信息披露标准,建立稳定、长效、系统的全国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政企关系,利用民众的监督力量,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健康的新型政商关系。最后,充分发挥政策的协同减排效应。利用环境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高度的同根同源性等特征,在防治大气污染和降低碳排放的政策制定上,选择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方案。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相对现有文献,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在于以下三点:第一,评估碳信息披露的政策效应为助力双碳目标提供新的考察视角。本文利用首次公布的碳信息披露政策探讨其对企业的碳减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碳信息披露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为现有碳排放治理政策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政策视角,并为碳信息披露体系建设与完善提供新的证据和有益的补充。第二,在委托代理框架下揭示碳信息披露政策碳减排效应的理论机制。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在 Zhang 等模型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公众参与、政府对当地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和政企关系纳入理论模型,推演结论证明三者影响碳信息披露政策的减排效果,从理论层面阐明碳信息披露政策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理,丰富了碳信息披露政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提供碳信息披露政策在中国碳治理实践的经验证据。中国在2018年和2019年有陕西、四川与江西三个省份陆续明确规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的排放标准为本文的实证设计提供了实验环境,本文以分批颁布该政策三个省份的特征事实设计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信息披露的减排效果,同时采用Goodman-Bacon分解法和三种“异质性-稳健”估计量来检验处理效应异质性问题,并排除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环境税政策等其他政策干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公众参与度、政府环境治理努力水平和政企关系对企业碳排放行为存在调节效应,以期为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利用碳信息披露政策助力“双碳”目标提供新的政策启示。囿于数据可获性,本文基于2013~2020年城市层面数据,并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初步考察了碳信息披露政策对城市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未能观察到碳信息披露政策的执行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由此可能导致研究结论较为有限。随着样本期的延长和数据逐步披露,实证检验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未来碳信息披露政策在企业层面的相关研究可进一步深入。
五、写作、投稿过程的心得体会
本文写作开始于2022年11月,从论文选题到投稿和返修都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打磨。工作论文形成后,本文在“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22(大连) 年会”进行汇报,并获得了“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22年(大连)年会优秀论文”,参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作者结合实际问题对应进行了认真修改。同时,在论文投稿期间,评审专家在论文写作表述、文章结构、实证规范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照审稿意见认真修改文章、打磨细节是文章顺利发表的关键。在此,衷心感谢审稿专家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编辑部老师细致的审阅。这些指导和帮助不仅使本篇论文趋于完善,也让作者从中学习到认真负责的科研风范,这将成为作者日后科研工作中的宝贵财富。同时,感谢《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各位编委专家和编辑部老师多轮全面、细致、认真的校对,极大提升了论文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丰富实践,“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为在“双碳”目标下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努力贡献。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44卷,第7期论文《委托代理视角下碳信息披露的减排效应: 理论机理与经验证据》(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范丹 ,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杨中园 ,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凡盼来,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学
1.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大连 116025;
2.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 大连 116025;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应用经济学院, 北京 102488;
4.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 大连 11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