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在印度举行的世界性大会,终于能出席的中国记者见到...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时间:2024-09-03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在“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鼓掌庆祝。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近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第46届大会,审议包括北京中轴线在内的我国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然而自2023年5月底,由于签证原因,印度境内再无中国记者常驻。据我国驻印度大使馆统计,目前印度境内中国公民总数不超过1000人。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日常交流,印度仿佛成为了一个“真空区”。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对中国而言,印度乃至整个印度洋区域所需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新华社科伦坡分社记者克服重重困难,于7月26日至8月7日赴印度,对世界遗产大会和印度社会现实进行现场报道和调研。

一、得来不易的印度之行

“我看你们现在也负责印度的报道,到时候你们会去世界遗产大会现场吗?”两个月前,一位同事发来这样的信息。我们那时并未多想,匆匆回复了几句“印度已经一年多没有内派记者常驻”“几乎不可能拿到签证”“我们也只是在科伦坡远程代管”。

然而,看到同事发来的网址最上端的“媒体申请”一栏,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试试看呢?

于是我们向组委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了申请邮件,表明我们是新华社记者,希望赴印度对大会进行报道。邮件发出后,便石沉大海。

不久后我们得知,此次遗产大会我国将有包括北京中轴线在内的三个项目接受审议,有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在当时来看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十分渺茫,于是我们便做好了远程参与报道的准备:一方面同国内跑口记者充分沟通,了解三个项目的背景信息和报道相关事项,另一方面对接各编辑部门将报道需求转达到印度当地雇员,并叮嘱雇员们一定按时注册信息,确保届时顺利入场。

很快,雇员们都收到了邀请函并完成注册,但我们的邮箱还是空空如也。心有不甘的我们决定再试一次,于是换了个邮箱、要来雇员写的采访申请当模版,再次投递出去。

这回有了动静,几天后我们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信,然而距离注册还差一封来自印度政府的邀请函。在反复向印度方面发邮件沟通始终未有回复的情况下,我们向大会网页上所有公开的邮箱发信争取帮助,终于要来了邀请函和注册码。

此时距离大会开幕仅剩三天时间,一切都进入了快车道:我们立即将材料送到印度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多次与签证官见面反复说明报道的重要性。同时,联系中国驻印度使馆寻求帮助,甚至请雇员向印度外交部询问并催促签证进度……

在多方努力下,我们于7月25日17时拿到签证,26日0时40分登机,凌晨4时许落地新德里,当天9时进入世界遗产大会现场并迅速与中国代表团建立通畅联系、确定审发稿件流程,10时45分同后方确认“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已宣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发出此次大会新华社的第一条消息稿。

27日,大会讨论北京中轴线申遗。审议过程中,作为现场仅有的两名中国记者,我们全程保持同后方编辑通话,紧盯现场落槌时刻,密切配合成功实现“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英文快讯全球首发。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在“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鼓掌庆祝。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摄)


除报道成果外,在这样的国际会议现场,我们更见证了祖国“朋友圈”的不断扩大。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收获了全场最多的关注和赞美:几乎全部代表团的嘉宾都纷纷起身围到中国代表团旁边,西装革履的、身披虎皮的、穿花戴绿的,各国朋友热热闹闹地主动献上热烈祝贺,盛况空前。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在“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接受祝贺。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摄)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在“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接受祝贺。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摄)

会后接受采访时,希腊专家说“我们是第一个发言支持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国家”,黎巴嫩专家说“我亲眼目睹了中国20年来在文化遗产方面的惊人成就”,肯尼亚专家说“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艺术作品”,赞比亚专家说“中国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付出的努力是首屈一指的”……

亲历这一个个瞬间,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热烈沸腾。

二、矛盾感扑面而来

报道世界遗产大会,也为我们观察印度提供了契机。

此行期间,不少朋友得知我们在印度时,第一反应便是“真的有那么‘干净又卫生’吗?”“肠胃还好吗?”“我可不敢去”……亲历其中,发现印度远比刻板印象中更为立体、多面、复杂。

当飞机落地新德里,放眼望去,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庄重气派。踏足其中又可见细节处的精心设计,诸如每个卫生间外都标有相邻卫生间的距离与预估时间……机场外,道路平整宽阔、行道树郁郁葱葱;附近的大型商场大牌云集、功能齐全,不少衣冠楚楚且具有精英气质的本地人出入其中……豪华程度不输主要世界级大都市。


这是8月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拍摄的街景。

然而,仅仅从商场驶出约一公里开外,成群皮肤黝黑、甚至衣不蔽体的流浪者在立交桥下席地而坐,常有儿童拦在路上敲车窗乞讨,路边连片的残破简易棚便是他们蜗居的“家”。


这是7月3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拍摄的沿街敲车窗乞讨的小女孩。

这样的“矛盾感”贯穿我们的印度之行始终。在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普尔,一面是风之宫殿、琥珀堡等极为瑰丽精美的建筑,历史感与异域风情并存,无愧于整座城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厚重意涵;而另一面则是城市交通规划无序、遍地垃圾一片狼藉,还有不少简陋的露天厕所,空气中弥漫着便溺气息。


这是8月5日拍摄的印度斋浦尔风之宫殿。


这是8月5日在印度斋浦尔拍摄的街边垃圾。


这是8月5日拍摄的印度斋浦尔街景。

现代与落后、洁净与肮脏、文明与野蛮等强烈对照扑面而来,共同构成对立统一的“多面体”。


这是8月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拍摄的街边贫民窟。

如今,印度在经济领域表现亮眼。据印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2024年财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2%,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另据印度媒体报道,最新出炉的福布斯亿万富豪榜中有200名印度人,比去年新增25位。其中印度信实工业公司董事长穆凯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以净资产1160亿美元成为亚洲首富,全球排名第九。然而,在2023年的《全球饥饿指数》中,作为全球最大产粮国之一的印度在125个国家中排名第111位,被列入“重度饥饿”范畴。


这是8月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拍摄的街景。

如此反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的战略选择。有专家认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印度在其经济发展重点上并未选择对就业率贡献显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一头扎进财阀控制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受益者多是中产阶级以上群体,庞大的底层民众难以获利,这正是学者们常说的印度“有增长无就业”。

三、竭力塑造“统一国家”

12天里,印度国旗仿佛随时在我们眼前飘扬——在城市主干道边、商场外、科技工业园旁,巨大型号的印度国旗令人瞩目;印度国旗主要配色橙色、白色、绿色的组合经常出现在行道树涂料、立交桥涂鸦、路灯杆,甚至高速路上奔驰的货车上;就连贫民窟的棚顶也时常插有破旧的国旗……其密集程度甚至可以用“三步一小旗、五步一大旗”来形容。


这是8月4日在印度斋普尔拍摄的随处可见的国旗。

印度民众对于国家的自豪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高速增长,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空前增强。民调显示,71%的受访者为自己是印度人感到自豪,65%的人认为印度将成为比肩中美的经济强国,60%的人认为印度将成为一个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实现大国地位的梦想已经逐渐超越党派,上升为国家意志。


这是8月3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拍摄的国旗元素。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莫迪政府竭力塑造“统一国家”的认同感。印度社会本不具备高度统一性,例如印度的纸币上共写有17种语言——正面印有英语和印地语,背面是15种地方性语言。据印度媒体此前报道,莫迪在共和国日发表印地语演讲时,能听懂的人仅有40%。印度政治学家科萨里认为,印度更多是社会和文明的广泛整体概念,长期以来没有深厚的国家凝聚力和认同。因此,将这样的社会“捏合”在一起并非易事。

这正是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强推“印度教特性”的根本原因。印度教特性强调地理、种族、宗教、文化和语言的统一,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印度斯坦)、一个种族(雅利安人)、一种宗教(印度教)、一种文化(吠陀文明)、一种语言(梵语)。归根结底,这一做法是为了建立印度教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性地位,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的、便于管理的、有凝聚力的国家。


这是8月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拍摄的政府公务员住房。

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席卷印度十余年后,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此行中亦有印度朋友说,煽动民粹主义效果已不如从前,因为更多人意识到失业率高企等实际性社会问题才是民生重点,就连被誉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号称“比麻省理工还难考”的印度理工大学失业率已高达约30%。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印度社会主要矛盾点,更为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埋雷”。此次大选,莫迪仅获险胜就是最直观的后果。

四、着力改善国际形象

重视国际形象的塑造,是印度的又一显著特点。

我们有幸到访享誉世界的泰姬陵,发现其早已不是国人印象中“脏乱差”“有味道”的景点。在无与伦比的白色大理石陵墓周围,景区规划及整洁程度同样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于胡马雍陵、库特卜塔、亚格拉堡等知名景区。在国际游客面前,印度正着力改善形象,擦亮文旅名片。


这是8月3日在印度阿格拉拍摄的泰姬陵。泰姬陵位于印度阿格拉,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同时,印度近年来积极申办国际性会议,不断提高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曝光度。

去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新德里举行。其间,印度对新德里市容市貌进行集中整治,将不和谐因素“雪藏”,部分贫民窟也被峰会标语牌遮挡。在国际社会面前竭力展现更美好的印度形象。

今年的世界遗产大会在新德里的国际会展中心Bharat Mandapam举行。不仅场馆恢宏气派,会场内更是“搭售”着印度的文物宝藏,并通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提供3处印度的世界遗产的沉浸式体验。

另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目前正积极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莫迪此前称之为“这是14亿印度人民多年来的梦想”。

除自身孜孜不倦努力外,由于近年来面临的国际环境利好,印度的战略价值与分量也在不断提升。

在与印度学者交流时我发现,印度认为全球南方对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促进经济转型意义重大,并将自己定位为全球南方的“代言人”和“领导者”,不断寻求以全球南方国家的身份加强对外发展合作,以此提升在多边机制中的话语权、扩展在大国博弈中的回旋空间。

印度也屡屡成为世界主要大国的座上宾。

众所周知,印度是美国“印太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尽管如此,印度依然能在世界不同阵营中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就在上个月,莫迪第三任期首次正式出访便高调访俄,普京亲自驾驶高尔夫球车载着莫迪在总统官邸兜风,尽显亲密之态,莫迪还接受了普京颁布的圣安德烈勋章。莫迪意在向世界彰显印度战略平衡、自主外交的姿态。

仔细观之,印度的种种外交活动无不以维护“印度利益至上”为中心。与美俄同时友好,并充分利用其矛盾,服务于自身经济、军事、科技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美西方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的大环境下,与中国保持适度紧张以换取美西方的支持的态度,更使其“坐收渔翁之利”。这样的国际环境为印度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本盘。

 

本文综合自“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8月20日文章、《参考消息报》8月15日文章,原标题分别为《“这是中国记者从新德里现场发回的报道”》和《对立统一的复杂“多面体”一本网记者印度之行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