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李政道追思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摄影:冯松/知识分子
导读:8月25日,李政道追思会在上海举行。李政道的长子李中清提及,李政道曾三次提名其好友、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诺贝尔奖。
8月25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的李政道追思会上,李政道的长子、香港科技大学言爱基金社会科学教授席李中清提及,李政道曾三次提名其好友、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诺贝尔奖。
“第一次是(提名)物理学奖,在1971年,第二次是化学奖,在1972年,这两次都是因为吴健雄在贝塔衰变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遗憾的是,这两次提名均失败了。
李中清说,几年之后,李政道又推荐吴健雄与另外一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这次是通过吴健雄的另外一种研究,“希望他们能够共同获奖”。的确,这一工作当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获奖名单中没有吴健雄。
“父亲知道吴健雄博士再次与(拿)诺奖失败的消息时,感觉真的很失望。”李中清说。
了不起的朋友
“对我本人而言,我最感激的是父亲教导我探索知识,追求真理、专注工作、谦逊为人、富有责任心,保持民族自豪感,正直为人,欣赏美术,重视家庭,而对他来讲很重要的是友谊。”李中清在上海的追思会上说道。
李中清说,弟弟李中汉小时候,学校给他的作业是采访一位老人,“爸爸就安排弟弟去采访爸爸自己的一位了不起的朋友:吴健雄。”
在物理学界,吴健雄与李政道、杨振宁的名字,常常被一起提起,这主要与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工作有关。
1956年6月,李政道和杨振宁首次提出,虽然现有的实验显示,宇称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下确实守恒,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还只是一个猜想,并没有得到实验数据的证实。因此,他们提出了五个实验来检测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是否守恒,其中一个实验是钴60贝塔衰变实验。
这个实验,正是李政道于当年早春在向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吴健雄请教关于贝塔衰变的实验问题时,吴健雄提议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在这篇论文的末尾,致谢了吴健雄和另外三位物理学家。
到了1956年年底,吴健雄设计和领导的钴60贝塔衰变实验,首次观察到了宇称破坏的证据。
1957年1月15日,李政道和吴健雄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宇称守恒定律被推翻。《纽约时报》以头版刊发了这一新闻。随后的一个月里,美国的《时代》、《生活》等重要杂志,也都大篇幅报道了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宇称不守恒,这一革命性的结果,改变了物理学界认为对称性支配自然界的固有认知,从此成为自然界运行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新闻发布会。前排从左至右为吴健雄、李政道,第二排为吴健雄在美国国家标准局的三位合作者。
10个月后,李政道和杨振宁二人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理由是他们“对宇称守恒原理的深刻探索,导致基本粒子领域的重大发现”。
不过,实验上首次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的吴健雄,当年却未能一同获奖。一直到1997年去世,她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承认。
而在诺贝尔奖之外,吴健雄收获了许多其他荣誉的认可,包括在1975年成为美国物理学会的第一位女性会长,获颁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78年成为沃尔夫奖首位获得者。
李中清说,吴健雄告诉弟弟,她在弟弟的年龄,也就是刚上初中时,本来想成为一位作家,学人文。当吴健雄向自己的父亲提起这个想法,她的父亲就是要求读一下她的作品。读完之后,吴健雄的父亲告诉她,虽然你写得很好,可是如果你探索理学,会有更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写。
“吴健雄就告诉弟弟,中汉,这就是我开始从事科学的原因。”李中清讲道。
李中汉后来成为了一名化学家,现为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教授。
希望能澄清误会
“父亲非常关心家庭与朋友。他告诉我们,当他和杨振宁收到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的消息,他就写信给诺贝尔委员会,说他认为吴建雄博士因为经过实验还证明了他和杨振宁的理论推理也应该得奖。”李中清在追思会上讲道。
李中清告诉《知识分子》和《赛先生》,他们家和吴健雄家在纽约时是邻居,两家距离很近,两个家庭每几个月就在一起聚会。
他说,在和弟弟考虑追思会上要讲什么内容时,看到网上关于爸爸和吴健雄的关系的一些说法存在误会。而在一个月前,他发现李政道图书馆保存有李政道在1971年和1972年推荐吴健雄诺贝尔奖的材料,“填表、签字、推荐,加上附属材料就是好几页……”
正是因为有这些实实在在的证据,李中清说,“我们觉得应该讲清楚”。
“爸爸有一个特点,你可以看到,不管外面说什么,爸爸从来不会有任何话讨论,因为他大约就觉得这不是他的做人的方法。”李中清说,“我们,他的孩子……就觉得网上的一些(说法是)误会,应该也把这一次错误(说法)去改正”。
1975年吴健雄家聚会。左起:李政道、吴健雄、塞格雷(Emilio Segrè, 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吴健雄博士研究时期的导师之一)、瑟伯(Robert Serber)和威克(Gian Carlo Wick)
关于吴健雄为何没有和李政道、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奖,有过许多不同的分析和讨论。
有分析说,因为当年的诺贝尔奖只颁给前一年的提名,提名人对于提名信函的回复截止期是2月1日之前,且获奖的工作需要在当年2月1日以前发表。而吴健雄等人的钴60贝塔衰变实验,论文发表时间为1957年2月15日,因此1957年必然不会获奖。
另外,尽管吴健雄最早进行检验宇称守恒的实验,而且第一个通过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但是其他人的意外加入,这使得吴健雄丧失了独家用实验推翻宇称守恒的机会。
在1957年1月4日的一个午餐会上,刚刚得知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显示宇称不守恒的效应的李政道,将这一消息分享给了现场的科学家。当然,有关吴健雄在做相关实验的消息,圣诞前后已经在哥伦比亚大学流传,但没人在意。这次,李政道和吴健雄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利昂·莱德曼(Leon Max Lederman)将其放在了心上。他和合作者当天加班加点,开始做另外一个实验,三天内就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比吴健雄与合作者排查完实验可能的疑点,确认最终的结果早了一天。
在李政道的要求下,莱德曼暂缓了提交论文。最后,吴健雄和莱德曼等人的两篇论文,同时寄到了《物理评论》杂志,并同日发表。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已经公开的提名数据,从1958年到1970年的13年时间里,吴健雄获得了11次提名。不过,若提名人在世,提名则不公开。因此,若加上李政道的这三次提名,吴健雄获得的诺奖提名将是14次。
2024年8月25日,诺贝尔奖官网关于提名吴健雄诺贝尔奖的检索结果截图。
据诺学研究者朱安远,他在2014年检索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年提名数据时,发现李政道在1964年有提名吴健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信息不久后就不再显示。
不少物理学家认为,尽管吴健雄没有在第一时间和杨振宁、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她的钴60贝塔衰变实验也确认了电荷共轭不守恒,值得再获一次诺奖。
但是,当两位证明电荷共轭不守恒的物理学家在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吴健雄再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江才健在《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一书中曾提到,他与吴健雄和另外几位科学家的私下谈话推理出,一位与诺贝尔委员会关系密切的科学家和吴健雄有所嫌隙,其从中作梗,可能与吴健雄未能获奖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过,他也指出,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推论。
曾为吴健雄晋升教授据理力争
除了通过诺奖提名的方式支持吴健雄,李政道对于吴健雄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正教授的职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的晋升速度惊人。1953年,他成为物理系的助理教授。1955年中就成为副教授。半年之后的1956年初,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毕业大学200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此时,比他年长14岁的同事、杰出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已经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了12年,在副教授的位置上做了4年。
直到1956年年底,李政道在系务会上提出,像吴健雄这样的知名科学家应该升为正教授。会议耗时三个多小时,李政道与反对者据理力争,其提议才获通过。
“吴健雄先生成长的那个年代,在美国也是非常性别歧视的,所以吴健雄先生的(正教授)终身教职,其实也是有李先生当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之极力的支持才通过的。这些信息可能以前社会上不太知道。从这个里面能够看得出来,李先生和吴先生他们两个人这么多年的深厚的友谊。”李政道的忘年至交、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在会后告诉现场的记者。
2022年,吴健雄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在江苏南京举行。远在美国的95岁的李政道送上祝词:“积健为雄,止于至善。”
这两个朋友,曾经在战乱年间离家求学、工作、生活。最后,都选择在百年之后叶落归根。
1997年,吴健雄去世时,享年85岁。根据其遗嘱,她的骨灰安葬于家乡江苏太仓的浏河镇的明德学校内——其父创办的学校。6年后,其丈夫袁家骝去世,也葬在了吴健雄的墓旁。
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李中清说,今年11月,他和家人将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父亲的家乡苏州,与多年前去世的母亲秦惠䇹共同安葬。
撰文:陈晓雪
来源: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