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滩水电站,图源网络。一大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标志性重大工程惊艳亮相的背后,是国有企业持续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的发展历程与生动实践。
摘要:本文利用2004年至202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 就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变更特征、 产权性质变更对企业个体生产效率的影响, 及对部门加总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 第一, 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国企改制浪潮中普遍存在的“靓女先嫁”现象在2004至2022年间基本不复存在, 国有资本控制民营上市公司也不存在明显的“择优而取”现象, 参与改制的上市公司的生产率水平总体上低于其他同类属性的上市公司; 第二, 基于渐进双重差分的微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私有化改制还是国有化改制, 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变更都有助于提升企业个体生产效率; 第三, 基于DOP框架的部门加总生产率分解结果显示, 产权性质变更效应提升了国有和非国有部门的加总生产率, 特别是对非国有部门加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大. 总体而言, 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变更集中反映了“国资驰援” “让利于民” “民进国退”等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 释放出明显的改革红利.
关键词:产权性质变更;全要素生产率;渐进性双重差分;DOP分解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2013年以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工作是以国企改革为中心,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通过股份制改造帮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公司制度,通过辅业剥离、以优质资产轻装上市等手段部分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重组、联合、兼并、转让等多种形式对部门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制,实现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随着国企改制任务的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进入到关键期和深水期。在推进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中国经济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要以改革和政策优化为必要条件。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波澜壮阔的企业改制浪潮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宝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改制经验。得益于大规模的企业改制实践和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不少学者投入到企业改制效应的实证研究工作中,形成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成果。仔细梳理和分析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对企业产权性质变更效应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的局限性和空缺,有几处关键性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首先,对于产权性质变更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私有化改制,而较少涉及非国有企业国有化改制绩效问题。其次,对企业产权性质变更绩效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改制如何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而较少关注改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再次,关于产权变更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企业改制对个体绩效的影响,对行业、部门或社会总体绩效变化的考虑不足。最后,现有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有待完善和规范的空间。受限于研究工具的发展,不少关于企业改制对个体绩效影响的早期研究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二、主要内容
本文以2004至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研究企业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变更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一方面,通过设计和估计一个“非典型”渐进双重差分模型,从微观视角考查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变更对个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另一方面,对经典的动态Olley-Pakes生产率分解方法(DOP)进行改造,并用其对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加总生产率变化进行量化归因,重点测度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变更对部门加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在微观层面,无论是私有化方向还是国有化方向,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变更均会提高改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提升幅度分别在4.1%和4.7%左右;私有化改制能够解决“所有者缺位”“虚委托人”等委托代理问题,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生产率提升效果,国有化改制则有助于缓解公司融资约束、降低不确定性,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部门层面,实际控制人产权变更对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加总生产效率的增长都产生了正向影响,尤其对非国有部门加总生产率增长贡献较大,对2004-2022年期间加总生成率增长的贡献达到10.2%。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国企改制浪潮中普遍存在的“靓女先嫁”现象在2004-2022年间基本不复存在,国有资本控制民营上市公司也不存在明显的“择优而取”现象,参与改制的上市公司的生产率水平总体上低于其他同类属性的上市公司。第二,私有化改制能够解决“所有者缺位”、“虚委托人”等问题,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改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国有化改制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事前不确定性提升改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产权性质变更效应提升了国有和非国有部门的加总生产率,特别是对非国有部门加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更大,这集中反映了“国资驰援”、“让利于民”、“民进国退”等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释放出明显的改革红利。
上述研究结论对新时期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如下政策含义:第一,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和效率。第二,新时期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应从提升效率逐渐向促进高质量发展转变。第三,丰富新时期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和举措,新时期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未必要谋求控制权转移或产权性质变更,重点是以“混”促“改”,既要借助多元产权股东的禀赋差异形成优势互补,也要确保各类产权资本实现有效制衡。第四,新时期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充分发挥国有资本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都与现有文献有所不同,边际贡献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绝大多数文献都侧重考察产权性质变更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制效应,而本文则聚焦产权性质变更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从私有化和国有化两个方向系统检验了产权性质变更的效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缺。第二,由于样本企业改制时点不一致且存在样本自选择难题,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变更不是一个标准的准自然实验,本文借鉴Beck等构建了一个“非典型”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在利用线性概率模型和加速失效模型进行了谨慎的随机性和平行性测试的基础上,仅以改制企业为样本、以较晚发生改制的企业作为较早发生改制企业的对照组,克服了样本选择难题并获得改制效应的可信估计。第三,现有关于产权变更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企业改制对个体绩效的影响,对总体绩效变化的考虑不足,且目前基于微观数据的主流实证方法很难识别产权性质变更对加总生产率的影响,本文通过改造DOP生产率分解方案,将部门加总生产率变化分解为存续企业效应、产权性质变更的配置效应以及产权性质变更的成长效应三个部分,并重点测度了后两者对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加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未来拓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根据2004-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变更的特征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非典型”渐进式双重查分模型,未来基于本文构建的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变更指标可以开展有关企业个体绩效的进一步研究。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之后企业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变更对加总生产率提升效果已经明显减弱,而企业实控人产权性质变更只是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种方案,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未来可以从多个角度重点探究民营企业改制的经济效应,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更多路径。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44卷,第6期论文《企业产权性质变更与生产效率——基于微观实证和加总生产率分解的双重视角》(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郑冠群, 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公司金融;柴映,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和科技金融;柴建,河南信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能源风险管理和宏观计量经济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安 7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