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摘要: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是否对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也有影响?本文基于IFR机器人数据,从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和个体身心健康角度切入,先后从宏微观层面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健康效应。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创造了劳动者的健康红利,在宏观层面显著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减少了伤亡人数,保障了劳动者的生命权。微观层面分析显示,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也得到一定提升,尤其是低端岗位的劳动者,工业机器人应用缩短了其工作时长,改善了工作安全、环境满意度,从而起到了重要“托底”功能。本文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所兼顾的社会效益,为当前统筹安全与发展、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精确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进步;安全生产;劳动者健康;工业机器人;就业冲击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以低端加工贸易为核心的低成本劳动力。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虽有效率的优势,但长期以来忽视了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导致了“血汗工厂”等争议性现象。随着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兴起,工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率,还改进了工作流程,从而在保障劳动者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解放低技能工人,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和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工业机器人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重要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对于全面评估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提供精准的政策支持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本研究利用2000-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数据,结合安全生产事故记录和CFPS微观调查中关于劳动者健康的信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对劳动者健康的多重影响。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综述、数据指标与实证策略的介绍、宏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以及基于微观个体数据探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潜在机制。通过这些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实际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了伤亡人数,有效保障了劳动者的生命权。在微观层面,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低端岗位的劳动者。机器人的应用缩短了工作时间,改善了工作安全和环境满意度,起到了重要的“托底”功能。基于这些发现,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完善劳动基准、规范工时和休息休假制度、确保劳动安全等,以提升劳动者的整体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拓展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市场影响的研究范畴,从岗位和工资层面扩展到劳动者健康问题的探讨。它不仅丰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社会经济影响相关研究,还提供了系统的经验研究证据,有助于全面评估工业机器人应用带来的综合社会经济效应。
本文还可能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首先,研究指标可以进一步提升。囿于数据可得性,“机器人渗透率”为相对间接的指标,未来希望借助实地调研或专业统计获得企业工业机器人使用的具体数量或者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上的投资金额,从而对研究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其次,研究样本可以延伸拓展,例如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后,企业和劳动者双方都面临着新的健康压力,如何在确保劳动健康的前提下更好地应用新技术,这是本研究进一步需要探究的方向。
五、写作、投稿和修改心得体会
本文写作的初衷源于工业机器人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在现代社会,技术进步正在深刻地重塑生产方式和劳动环境,而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无疑是这场变革的核心。我的研究目标是揭示这一技术创新如何影响劳动者的健康和福祉,认识到了对此现象系统性、综合性研究的缺乏,我决定采用宏观和微观数据来填补这一空白。
在投稿及审稿阶段,我收到了审稿专家包括编委在内的宝贵意见。他们从写作风格到数据分析方法提出了具体而深入的建议,这些反馈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研究视角。我按照他们的指导,对文章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澄清,扩展了数据样本的时间范围和变量维度,增强了实证结果的说服力。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我对工业机器人与劳动者健康关系的理解,也使得研究结果更加严谨和有力。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让我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集体性质。每一位审稿人的批评和建议都是对我的工作的认可,也是推动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我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对我的研究的关心表示最深的敬意和感谢。通过他们的帮助,本文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提升,更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44卷,第1期论文《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健康:基于宏微观的实证证据》(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闫雪凌1,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应用微观计量;余沭乐2;张雪原3, 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吴芸杉1, 本科生。
1.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 成都 610065;
2.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 上海 200433;
3. 华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 上海 200237
2024年第1期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为专辑,汇聚全国高校科研人员力量,对中国数字经济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理解数字经济运行规律添砖加瓦,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高校智慧。入选论文共22篇,涵盖了三个方向:1) 数字经济机理与机制;2) 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3) 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