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在当前社会中,如果你认为科学家依然傲居高而临下,恐怕只是部分的真相,许多科学家,特别是研究题材与社会密切相关,也引起不少争议的科学家,对于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恐怕是百味杂陈的。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很多,科学在社会文化中定位的变迁,是其主因,科学会由其济民淑世的神坛上走下,也是科学的一种咎由自取所造成,科学在功能运用方面的成功,过度扩张了科学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定,试图解决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有时愈是张扬其能,也就愈暴露出其本质上的局限甚至是弱点。
前不久,英国《自然》期刊有一篇书评,介绍博尔(Philip Ball)的一本新书《生命如何运作:新生物学使用导引》,指出过去我们将生命系统视为有如机器的运作,是怠惰的譬喻。他认为揭开生物学的复杂,对公众了解政策、健康医疗和对科学的信心都很重要。如果我们还是坚持细胞是计算机,基因是其中的密码,生命就都是不可喻知的神秘,其实真实的生命是更加有趣而奇妙。
二十多年前,人类基因定序计划完成后,原来以为的会带来生命解密的手册,但是大多数基因并没有由基因决定的默认功能,基因功能的是否表现,决定于无数外在因素,每一个特性都受到许多基因的影响,譬如一个人的是否会有精神分裂症,受到三百个变异基因的影响,因此认为基因造成了某种生理特性或是疾病,只是过度简化其事。
博尔批评另外一种简化其事的譬喻,认为蛋白质以特定形状绑定其目标物,就好像钥匙嵌合在一个锁中一样,其实许多蛋白质并没有一定的范畴,形状不定,随时都在改变。蛋白质的这种不确定的形状,并非其缺陷,而是使其适应环境的绝佳优势,同样传统演化概念认为由一个胺基酸随机转换的过程也应受到挑战。
这本书的中心挑战当然是关乎生命哲学的问题,也就是什么造就了生物体的生存。一个生物改变自我或环境,来达成其生存目标的的机制,最主要是来自整个生物体,不只是来自基因。基因、蛋白质、以及演化过程没有目标,但是一个人当然有。因此由基因主导的生物思维抽离出来,是当下亟需面对的挑战,因此这篇书评的标题就是〈承认基因不是生命的蓝图是时候了〉。
博尔在《自然》杂志多年,担任过好几领域的主编,涉猎广泛,也勤于笔耕,月前我们曾经介绍他二○一九年在《自然》杂志发行一百五十年系列专文的压轴之作〈科学必需与时俱进〉,质疑《自然》杂志开始发行的一八六九年,麦克斯威整合发表电磁学理论开启近代电磁学之后,历经一百五十多年,至今知识与世势丕变,「由麦克斯威以降一百五十年来,方法论、运作模式与内涵特质皆一陈未变的科学,是否能够符合当今我们面对的挑战」。
博尔在〈科学必需与时俱进〉文中,挑战物理宇宙科学向着极大和极小发展虽有进展,但是在与人类生活尺度密切相关的中尺度复杂问题,却出现许多问题,《生命如何运作:新生物学使用导引》讨论的正在其中,而类似博尔看法的著作,近年更是汗牛充栋。
博尔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重新思考生命是什么的起始点,我们不应假定自己正在一点一滴的了解生命如何运作,而随着未来的新发现,必须改变想法,在不确定中,找寻新世纪生物学的新挑战。
科学除了面对这些因内涵观点造成的视野改变,近年来社会文化的改变与冲击也带来很大的影响。其实不只是科学,在当前社会文化的议题上,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冲击,在许多领域中性别意识都藯为显学,甚至喧宾夺主,鹊占鸠巢,衍成非性别思维无以成研究结构论理的趋势,引起许多争论。去年九月《自然》杂志刊出知名的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和女权主义作家凯勒(Evelyn Fox Keller)的讣告,便大力宣扬她晚期研究在现代生物学历史哲学以及性别与科学的投入。
我所以注意到凯勒,源于二○○七年二月八日她在《自然》的一篇专文,那篇〈两种文化的冲突〉文章的主旨,是指出追求统合性理论的物理学的传统思维,是否也是面对复杂生物系统的最佳探究方式。当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探究物理与生物科学哲学交叉领域的凯勒,以这篇文章提出大哉之问,直指生物科学的根本困境所在,广受瞩目,特别是在当时生命科学大举跃进的美国,引起广泛的讨论,未料她身后的讣告,却是以当前文化风潮当红的性别议题,受到关注,令人费解。
当然类似如此跟风随潮的学术文化发展,在当今蓬勃发展的科学研究体系之中,并非罕见,在博尔的〈科学必须与时俱进〉文中,也举出许多在极小的物质基本结构探究,与极大宇宙边际猜测的根本困境,许多无可名状的「暗物质」「暗能量」,彰显的是其本质上的「不可知」,而非「不能知」,这也反映在诸如杨振宁等的理论物理学大家,对于这些过甚猜想的忧心之上。
科学虽说面对如此纷扰紊乱的发展表象,并不代表就会有快速明显的改变。目前的学术研究体系,一方面因其建制森严,规范严整,有其客观可恃的地位,另方面当然也就难免因此而来,造成对于新创视野的窒息作用。公认对于二十世纪《自然》杂志有最开创贡献的总编辑麦道克斯(John Maddox)不就说过,如果以当今的同侪评核制度,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解构DNA分子生物学开山之作,恐怕也会胎死腹中。
作者:江才健,资深科学记者,著有《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来源:《经典》杂志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