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
01.比亚迪将在匈牙利建立其首个欧洲新能源乘用车工厂
2023年12月22日,比亚迪宣布将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设一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投资规模和投产时间暂未公布。该基地计划采用全球先进的工艺设备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流程,预计将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继在泰国、美国、巴西等国建立生产基地后,比亚迪选择再次走出国门,匈牙利凭借其独特优势进入比亚迪的视野。匈牙利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且其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汽车产业基础,为车企在当地建设工厂提供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匈牙利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生态系统也日趋完善,自2020年起,以宝马为代表的车企巨头就相继宣布了对匈牙利的投资,并因此带动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企业布局匈牙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匈牙利投资建厂仍面临创新力不足、国际合作程度较低等挑战,其中技术型人才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尤为严重。作为首个在欧洲建设新能源乘用车工厂的中国车企,比亚迪能否克服困难、把握先发优势还留待未来观察。
02.特斯拉上海新储能工厂项目正式启动
12月22日,特斯拉在上海完成拿地签约,宣布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计划在2024年第一季度开工、第四季度投产。该项目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
自2019年至今,特斯拉不仅持续提升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还投建了超级充电桩工厂、上海研发创新中心等,不断完备的产业生态持续为其生产制造注入动力。2023年全年,特斯拉全球的交付总量达到了180.86万辆,继续保持其总销量全球第一的宝座,其中有94.7万辆产自上海超级工厂。但同时,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比亚迪已呈现赶超之势。2023年第四季度,比亚迪交付了约53万辆纯电动汽车,超越交付量约49万辆的特斯拉,成为电动汽车市场的新领军者,这也是比亚迪纯电动车历史上首次季度交付量超过特斯拉。
03.丰田将对美国北卡州电池厂追加80亿美元投资
10月31日,丰田汽车宣布将对其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厂追加80亿美元的投资,迄今丰田对该厂的投资总额已达139亿美元。这是丰田对这家动力电池厂的第四笔投资,也是自2022年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以来外国汽车制造商的最大一笔投资。该工厂是丰田在美国设立的首家动力电池厂,其于2021年开工建设,计划到2030年全面投产,届时将创造工作岗位超5000个,总产能高达每年30吉瓦时。
丰田早期采取保守策略,押注于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导致其在电动化转型方面显著落后于特斯拉等竞争对手。为追赶差距,丰田开始加速转型步伐,大力加码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投资,并将资源投入到对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中。相比丰田的高歌猛进,美国车企的扩张步伐开始放缓。由于高利率和宏观经济压力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包括福特、通用汽车和特斯拉在内的大型汽车制造商暂停了在本土扩大电动汽车生产的计划。
半导体
04.三星美国新厂预计推迟至2025年量产
韩国三星半导体宣布其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市的芯片工厂推迟至2025年开工。2022年三星宣布在泰勒市新建4纳米先进工艺制程的晶圆代工厂,投资额为170亿美元,原计划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量产。目前,三星先进工艺制程的生产线均设于韩国本土,在美国奥斯汀的生产线则为成熟工艺生产线。
影响三星改变量产计划的有多重因素,较为关键的是美国政府补贴落实情况的不确定性。拜登政府出台的《芯片和科学法案》承诺向当地建造半导体工厂的企业提供总计527亿美元的补贴,其中制造业部分为390亿美元。据悉,美国政府在发放补贴时优先考虑国内企业,如英特尔可能获得多达40亿美元补贴,这使得三星为代表的外企在美生产所享受的政策红利不及预期。此外,由于美国市场竞争激烈,三星泰勒工厂还在争取客户方面遇到困难,暂时将该厂的最大客户定位为自家的三星手机。
此前三星竞争对手、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因缺乏熟练建筑工人和机器安装技术人员,也宣布将其亚利桑那州新工厂的计划投产时间推迟到2025年。全球两大代工芯片制造商在美建厂的坎坷历程反映出美国重振制造业的理想与其产业生态的现实仍存在较大差距。
05.阿斯麦和三星、SK海力士分别签署技术合作协议
12月13日,荷兰光刻机制造商阿斯麦(ASML)和韩国三星公司签署协议,将在韩国共同投资7.62亿美元建立研发中心,以利用极紫外(EUV)光刻机开发下一代芯片制造技术。阿斯麦与韩国第二大半导体企业SK海力士也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共同探索降低光刻机能耗的技术。
上述协议是在韩国总统尹锡悦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达成的。尹锡悦是自1961年两国建交以来第一位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的韩国总统,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在镕和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陪同访问。尹锡悦将此次访问称为“韩国-荷兰半导体联盟的关键转折点”,并强调经济和安全的高度相关性。韩国和荷兰还宣布将设立“先进半导体学院”,从2024年起让韩国学生和员工到荷兰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及院校接受教育,该学院预计为两国培养500名芯片专家。尹锡悦访荷促成三星、SK海力士与阿斯麦的合作具有浓重的经济外交意味,展现出中等强国希望发挥其在战略性产业上的优势,增强自身独立性、扩大战略空间的努力。
航空航天
06.中国商飞第四架C919交付入列,中国航司时隔四年重新接收波音飞机
2024年1月2日,中国东航新接收的第四架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浦东顺利出港抵达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该架C919客机于2023年底在中国商飞完成有关交付手续,正式加入东航机队。前三架C919分别于2022年12月9日、2023年7月16日、2023年12月9日交付东航,国产大飞机的交付进程正在稳步且加速推进。随着疫情影响减退,2023年全球前三大飞机制造商空客、波音和巴航的交付量均在提升,分别交付约730架、510架和60架飞机。
此外,四年多来波音首次恢复向中国市场交付客机。2023年12月22日,吉祥航空在美国西雅图波音交付中心接收了一架787-9梦想客机。2018年印尼狮航和2019年埃塞俄比亚航空的两起空难后,中国宣布停飞波音737 MAX机型,直到2023年1月才恢复这一机型的商业载客。C919国产大飞机的迅速发展与波音客机在中国市场的复苏或将推动中国航空市场的竞争格局加速变化,为中国民航产业全面发展激发出更大的活力。
对企外交
12月6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会见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施博德一行,双方就微软公司在华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等议题进行了交流。王文涛表示,欢迎包括微软公司在内的跨国企业继续扎根中国,希望微软公司在中美人工智能等交流合作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由于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关涉“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领域,微软曾表示将把顶尖人工智能专家从中国转移到加拿大的新实验室,并更加关注中国市场以外的全球客户。
12月4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北京会见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基金联席首席投资官普林斯。双方围绕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美国资本市场以及中国经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
1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委内会见空客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傅里。傅里表示,将高质量建设运营空客A320新总装线等在华重点项目。双方同意进一步深化航空工业合作、提升合作水平、实现双赢发展。2023年9月,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项目正式开工,推动中国与空客的合作以及中国航空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11月3日,国家副主席韩正在北京会见来华参加第六届进博会的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通。韩正表示,欢迎包括博世集团在内的跨国公司在华实现更好发展,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斯特凡·哈通表示公司愿继续扩大对华投资,坚持在华长期发展战略,实现合作共赢。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占据先发优势,博世作为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迫切希望通过与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合作,巩固在华市场份额并顺利实现电动化转型。
11月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美光科技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桑杰·梅赫罗特拉一行。王文涛表示,欢迎美光科技公司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在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现更好发展。桑杰·梅赫罗特拉介绍了美光的业务发展情况,表达了持续扩大在华投资的意愿。此前,中央网信办于3月对美光公司在华销售的产品展开网络安全审查,并于5月宣布美光未能通过审查,要求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停止采购美光公司产品。
11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会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和其率领的美企业代表团。双方就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美企业互利合作等议题进行了交流。美国能源企业雪佛龙、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埃克森美孚、锂电池供应商雅宝、金融服务公司运通、温控设备公司特灵科技等企业代表参会,并就在华运营情况进行了沟通。
10月18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瑞士生物科技企业罗氏集团董事会主席施万一行。王文涛表示,欢迎罗氏集团继续扎根中国,共享发展机遇。施万介绍了罗氏集团全球业务发展情况,表达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的意愿。双方还就罗氏集团在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10月15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在广州召开外资企业外贸座谈会,听取部分外资企业在进出口方面的运营情况、问题诉求及意见建议。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百威、宝洁、大金、捷普、联邦快递、松下、泰尔茂、沃尔玛等企业和在华外国商会代表参会并发言。王受文表示,中国具有市场空间广阔、供应链完备、人才科技要素聚集等多重综合优势,将为外资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扩大外贸事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经营提供服务保障。
10月11日,国家副主席韩正在北京会见瑞典投资公司银瑞达集团董事会主席瓦伦堡。韩正表示,希望瑞典工商界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加强中欧务实合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应有贡献。瓦伦堡表示,支持瑞典、欧盟与中国建立良好稳定关系,希望找到更多方式推动欧美中对话,助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