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摘要:蔬菜和水果在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价格波动给消费者福利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不同收入群体福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本研究基于非完整需求系统的分析框架,运用准确映射的斯通指数隐含马歇尔需求系统(EASI)模型和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微观数据,考察了果蔬产品间的交叉价格效应以及果蔬价格变动对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果蔬产品间存在显著的交叉价格效应,其中,鲜蔬菜、鲜水果和鲜瓜果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干蔬菜制品、干果及干瓜果制品对于鲜蔬菜均表现出替代性,干蔬菜制品也是鲜水果的替代品且替代性较强。果蔬价格上升会降低消费者福利,如果不考虑EASI非完整需求系统在福利分析时的间接效果,将会低估消费者福利损失。蔬菜价格上涨带来的福利损失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呈下降趋势,水果价格上涨带来的福利损失随收入增长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分布。因此有必要平抑果蔬价格上涨和保障消费者福利,并针对收入群体差异制定不同政策措施。
关键词:果蔬价格;收入分组;交叉价格效应;福利分析;EASI非完整需求系统模型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而且能量低,具有保持人体肠道正常功能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病风险等重要功能。相关研究证实,适量增加坚果摄入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蔬菜和水果联合摄入可降低肥胖的发病风险。未来,在加快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全体居民共同富裕等目标背景下,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营养健康知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的健康营养食物不仅仅会变为一种时尚标签,也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模式持续转型升级过程中,果蔬也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果蔬种类繁多、内部结构复杂,相互间的互补替代关系不容忽视。平时所说的果蔬一般是指狭义的蔬菜和水果,是鲜蔬菜、鲜水果和鲜瓜果的总称,而广义的果蔬还包括干制蔬菜、干果坚果、蜜饯、果蔬罐头等加工制品。现阶段果蔬供需两侧呈现出了新特征。从消费端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营养健康观念的增强、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休闲消费需求的增加,多样化和高端化的果蔬产品需求日益旺盛,干制菌类和干果等膳食指南推荐的营养型果蔬产品消费增多,以干蔬菜制品和干果制品为主的休闲零食消费规模也有所扩大]。从供给侧看,食品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果蔬加工企业规模扩张,技术进步和加工成本降低为市场供应了丰富多样的干鲜果蔬制品。多样化的果蔬产品之间可能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在分析果蔬消费的价格特征时,其内部的交叉价格效应不容忽视。
防范农产品价格风险是确保实现全体居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由于果蔬在居民膳食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果蔬价格的波动可能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福利。近年来气候变化、农资涨价、政策规制、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地缘冲突等因素导致果蔬供给减少;同时,营养健康的膳食理念及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又极大地促进了果蔬消费需求的增长。在二者双重作用下,表现为果蔬供需失衡和价格波动加剧,尤其是供小于求造成的价格上涨趋势较为明显,这势必会给消费者福利造成一定的冲击。在测算消费者福利变化时,如果将果蔬作为两个整体而不考虑其内部的交叉价格效应,很可能造成福利评估失效。对不同收入群体而言,受收入天花板所限,低收入群体的脆弱性较强,福利水平受果蔬价格上涨的影响可能较大,而高收入群体可能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同时,各收入群体间的食物消费偏好差异明显,仅仅关注果蔬价格变化引致的福利水平平均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精准评估果蔬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果蔬交叉价格效应和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者福利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主要内容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国家统计局22216户城镇住户微观数据,构建了一个包含鲜蔬菜、干蔬菜制品、鲜水果、鲜瓜果、干果及瓜果制品的EASI非完整需求系统模型,实证分析果蔬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果蔬交叉价格效应以及其对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以期得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含义。
本文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说:
假说1:果蔬涨价会损失消费者福利,但各收入群体消费者福利变化存在差异,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损失可能最大。
假说2:鲜果蔬之间的交叉价格效应显著,鲜蔬菜和鲜水果间存在替代关系,鲜水果和鲜瓜果间同样存在替代性。
假说3:干果蔬制品和鲜果蔬之间的交叉价格效应显著,即干蔬菜制品、干果及瓜果制品与鲜蔬菜、鲜水果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三方面:第一,果蔬产品间存在显著的交叉价格效应。一方面,鲜果蔬之间存在较强的交叉价格效应,鲜蔬菜和鲜水果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鲜瓜果是鲜水果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干果蔬和鲜果蔬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交叉价格效应,当鲜蔬菜价格上涨时,干蔬菜制品和干果及瓜果制品均表现出替代性,干蔬菜制品也是鲜水果的替代品且替代性很强。第二,从总体均值看,果蔬价格上升会使消费者总福利下降0.493%~1.501%。如果不考虑EASI非完整需求系统在福利分析时的间接效果,将会低估居民福利大约3%~14%。同时,水果及其制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消费者福利损失要高于蔬菜及其制品价格的上涨。第三,从不同收入群体看,蔬菜价格上涨对城镇消费者福利的影响随着收入层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水果价格上涨带来的福利损失在各收入群体间呈现出“U型”分布。其中水果涨价时高收入户的福利损失较大的原因可能是水果消费习惯和收入较高使其对其他食物具有较弱的替代效应,导致福利中的间接效果较大。
虽然果蔬支出在居民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高,从福利测算的结果上看似乎果蔬价格上涨的影响有限,但是果蔬产品是中国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饮食,已经融入了居民日常的膳食模式之中,成为居民“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菜价和果价的稳定对于保障居民个体层面食物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实现全体居民的共同富裕将是核心目标,换言之,也就是要使全体居民福利最大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 森(Amartya Sen)就社会福利和不平等问题提出了“最大最小原则”(Maximin Justice)理论,他认为最大化社会中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水平能够使总福利最大而且能使收入分配公平。对此,按照阿马蒂亚 森的理论,如何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福利将成为全体居民福利最大化政策的核心。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一是要通过供给端发力稳定果蔬市场价格,防止果蔬价格过快上涨。对此,从生产源头稳定果蔬生产是防止果蔬价格过快上涨的“压舱石”。要从供给侧发力,防灾、节本、优化生产布局,确保新果蔬的充足供给,减弱果蔬短期供应不足造成的供求失衡性价格波动。从流通和市场方面保障果蔬的有效供应是防止价格过快上涨的“安全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监测,防止中间商对鲜果蔬的囤积居奇和炒作,建立健全鲜果蔬价格急剧上涨的应急预案措施,充分利用菜篮子储备等平抑价格的工具等。
二是从政策层面进行精准补贴,切实保障消费者福利,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菜价和果价与消费者福利息息相关。对此,要逐步建立果蔬价格临时补贴制度,在果蔬价格波动剧烈时,给予低收入群体适当的补贴,配合蔬菜券、水果券等定向手段,让居民福利得到保障。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果蔬消费的重点群体逐步向高收入人群转移时,也要重点关注果蔬价格上涨对高收入群体的影响。虽然鲜果蔬价格的上涨会损失消费者福利,但也会给果蔬产业及生产者带来较大福利效应,由于数据所限,本研究无法对生产者福利进行分析。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相比于以往文献,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拓宽了食物消费问题的研究边界与研究视角,研究对象聚焦于果蔬需求系统,并探究不同收入群体以及详细收入阶层消费者福利变化,既可以准确识别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果蔬内部的交叉价格效应,又可以使本研究的政策含义更具有应用价值;二是改进了研究方法,基于大样本微观数据,构建EASI非完整需求系统模型,并和Shonkwiler and Yen的两阶段一致估计法等方法相结合,既突破了需求系统的三阶秩,又有效处理了零值问题和内生性问题,刻画了高阶恩格尔曲线形式并识别了无法观察到的消费异质特征,估计出了相对稳健的需求弹性,并纠正了福利分析的偏差。未来将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整个食物领域,并考察农村居民的消费特性,尽可能运用更加详细分类的食物消费数据探讨各类别之间交叉价格效应,更重要的是分析食物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福利变化的影响。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43卷第4期论文《果蔬价格波动与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者福利效应》(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朱文博,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食物消费,食物经济;韩昕儒,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食物消费与营养,粮食安全;陈永福,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