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摘要:如何在社会生活和消费领域推动绿色转型是各国政府应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学界对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给予了广泛关注,对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却关注不够,以绿色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相关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基于2008-2019中国30个省份年度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来检验环境规制对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并系统探究了环境规制影响绿色生活方式的可能作用机理。研究发现: 环境规制直接影响到绿色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层面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来正向影响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另外,绿色环境意识在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与稳健性分析进一步丰富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本文的研究,试图打开环境规制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作用的“黑箱”,同时为政府引导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环境意识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方面。2021年8月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结论是毫无疑问的。环境污染也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副产物。从当前整体绿色发展转型进程和状态看,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维度的绿色转型发展较快较好,社会维度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在社会生活和消费领域推动绿色转型是各国政府应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学界对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给予了广泛关注,缺乏对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关注。事实上,居民生活、消费能耗已成为社会第二大碳排放来源,并且这一影响甚至超过了技术进步、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带来的减排效果。可见,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做到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辩证统一,对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绿色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是指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满足人类活动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生活方式,实质上是指在通过充分考虑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前提下平衡人类社会的需求,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的目的。爱护自然、注重环保、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等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在前期的研究中,与本文所指的绿色生活方式相似的概念包括“环境友好行为(environmental friendly behavior)”、“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环境保护行为(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等。虽然上述概念在细微之处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个人或集体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的提升环境质量的正向行为。借鉴以上表述,本文将人们在生活中降低能源消耗、采取绿色出行、进行绿色购买等主动采取的,对环境友好的日常生活行为统称为绿色生活方式。
环境规制作为一种环境政策工具,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政府对微观主体形成的一种制度或意识上的干预与调控手段,主要通过多项规制措施约束或激励个体进行行为调整。环境规制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证明了环境规制在生产领域的重要作用,例如降低工业排放,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等。显然,通过环境规制来实现工业生产领域的改变或者转型已形成广泛关注。然而,具体到个人层面,环境规制是否能够诱导居民朝着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其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文试图给出答案。
通过环境规制来解释居民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新兴话题。前期已有部分研究探讨了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话题,但往往局限于局部环节的研究,并且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界定较为模糊。早期研究如Ragas等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中探讨了绿色生活方式对员工工作绩效的积极影响; Sony和Ferguson研究了消费者的环境价值取向和绿色生活方式行为在泰国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作用。近期研究如黄炎忠等聚焦于中国传统的节约意识和面子观念文化情境因素,探讨了其对农户绿色生活方式选择偏好的优先顺序,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参与的影响因素。Cheng等以中国东部城市居民为样本,研究了学习能力和社会互动对低碳生活指导政策经验效用的影响。总体上来说,当前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且多为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内涵、概念界定的理论思辨研究,以绿色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相关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事实上,在特定公共环境政策要求下,不论是基于保护环境角度还是基于个体的社会人属性角度(例如希望被视为良好负责任的公民),个人都会对政策做出或快或慢的反应。以全球范围内的限塑令政策为例,一些国家对塑料袋的使用实行禁令或征税,这使得政策实施后人们对于塑料袋的消费量减少了27%至100%。可以看出,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研究内容与结论
本文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了环境规制对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环境规制的强度显著正向影响了居民对绿色生活方式的选择。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仍然有效。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即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而在中西部城市中并不显著。因此,将30个省份通过聚类分成了经济发展高低两组,通过检验发现,在经济发展较高的地区,环境规制对绿色生活的影响越强烈。
同时,本文还对其中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除了会直接影响到绿色生活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层面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而正向影响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之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企业可能会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来抵消环境规制增强带来的环境成本。这种抵消的存在需要消费者的配合,企业为应对环境规制而加大绿色创新,生产出更多的低耗能产品,消费者为这些低耗能产品买单,从而促使整个产业链朝着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前进。
另外,本文还发现,绿色环境意识在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如果个人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么在环境规制相关政策的影响下,他们对绿色生活的响应会表现得更加积极。
三、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 1.不同于现有大量研究以理论思辨方式对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探究, 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 探究环境规制对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 2.系统研究环境规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作用机理, 明确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环境意识在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可能角色; 3.考察了不同经济发展下环境规制对人们绿色生活水平的异质性影响, 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 试图打开环境规制影响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黑箱”, 同时为政府引导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绿色生活方式现已正逐渐成为政府、学术界、环保实践群体的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本文虽然尝试虽然用客观数据对绿色生活进行了定量衡量和分析,鉴于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数据维度相对较少,对于数据结果的检验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不论是从理论分析推演还是现实观察角度上来说,本文作者都认为环境规制对绿色生活的影响能够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广泛的社会层面的绿色低碳转型。因此,未来学者们可以从更多维度对绿色生活方式进行客观评价测度。此外,为了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多类型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经济激励型政策、宣传教育型政策、命令控制型政策)往往同时并存。这些引导政策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政策效果(促进或抵消)。未来可深入分析政策组合视角下同类型(替代效应)、不同类型(互补效应)的政策组合对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差异化影响效应。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43卷第4期论文《环境规制能够诱发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吗? 来自中国的证据》(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郑桥桥1,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管理,政策效应;万亮2, 博士,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气候变化风险治理,环境资源管理;王善勇2,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能源环境管理与政策;李军3,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能源与环境经济学;吴杰1,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学;宋马林4,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学。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 合肥 230026;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合肥 230026;
3. 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合肥 230601;
4. 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蚌埠 23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