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种新的超导材料LK-99引起了物理学界的轰动,它是由韩国大学的Sukbae Lee和Ji-Hoon Kim等人发现和制造的,它是一种灰黑色的物质,有着类似于磷灰石的六方结构,但是其中有一些铅原子被铜原子替代了。根据他们的说法,这种材料在常压下就能在室温下实现超导。来源互联网
今年7月间, 一个韩国的实验团队宣称,他们发现一种能在常温常压环境中显现超导性质的材料,并将之命名为 “LK-99”,一时之间, “LK-99” 成为超导研究领域中热门的明星化合材料,因为如果此事为真,不但是物理超导研究的大突破,也将带来无可估量的应用发展,冲击人类社会。
世界上许多进行超导或是物理材料研究的实验室,立即投入资源进行复制研究,但是结果证实 “LK-99” 并不具备超导体的零电阻与完全抗磁性,也就是说 “LK-99” 不是在常温常压环境中的超导体,可以说是一场空欢喜的实验乌龙。
这场发生在韩国的科研乌龙,让人想起大约二十年前韩国的另一个科研事件,那就是黄禹锡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复制研究。国立首尔大学黄禹锡研究团队2004年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宣称成功复制了三十个人类胚胎,并取得其中之一的干细胞,这项研究不但是生物医学大突破,也能给临床医学治疗带来巨大突破影响,一时轰动全球。
2005年,黄禹锡实验团队又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声称用一名病人的皮肤细胞,转化生成十一个胚胎干细胞株,这个研究成果在个人细胞株治疗方面,是重大的突破,再次引起世界震惊。黄禹锡实验团队同时宣布他们克隆出了一只狗,更是十足吸睛的科学实验表演,令人眼花缭乱。
这个韩国举国振奋的科学大突破,先是实验取用女性卵子的合法性遭到质疑,之后黄禹锡实验团队宣称科学大突破的两篇标杆论文,都出现数据不实和结论浮夸问题,调查结果甚至有数据造假的不当行径,结果不单是黄禹锡的科学突破论文遭到《科学》期刊撤销,黄禹锡也失去国立首尔大学的研究教席。
韩国在科学上的追求突破,背后有一个社会文化的因素。一般都知道,二十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将诺贝尔奖视为一国科学成就的指标,韩国在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方面一直挂零,与东北亚的近邻日本和中国相比,瞠乎其后。韩国民族性争强好胜,1988年争取到在汉城(注:韩国首都在2005年之后中文名统一改为首尔)举办奥运更让韩国雄心勃勃,也亟于在科学方面取得突破,追赶中、日两国的科学成就。
因此韩国不只宣布要将国家投入科研经费,提高到国民生产毛额2%,1996年还倡议在成立亚太理论物理中心,邀请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担任主席。那回在汉城市中心一个大书城,看到进门走廊两边墙上,挂着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著名诺贝尔奖得主的照片,其中一个相框却是空的,下面写了一行字:“这个位置保留给未来韩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不只汉城的书城,那回在韩国东北岸浦项工科大学,校园一角看到麦克斯韦等几位科技大师坐姿塑像,其中也空着一个位置,说明是保留给未来韩国的科技大师。
韩国这种举国一致 “诺贝尔奖焦虑症” 的社会气氛,不只激发他们大力投资科学研究,设立亚太理论物理中心,在首尔南方的大田市也有一个大德科学园区,其中有许多不同科技领域的研究院,甚至大韩航空都去设立了研究院。因此黄禹锡的科学大突破,立时让他成为韩国的民族英雄,大家都期待他替韩国赢得头一个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黄禹锡事件后来的结果,不只让韩国人大失所望,正如那回见到的浦项同步辐射中心李姓主任所说,科学研究毕竟不同于体育运动,不是大量投资经费就能得到突破进步,那段时间韩国也曾经聘请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担任韩国大学的校长,结果也是无以为继。
也许有人会问,韩国之所以会出现科学造假事件,是不是对于诺贝尔奖的过度企求所致?其实就在那段时间,科学界也还出现好几起的实验数据造假事件,其中相当轰动的是德国一位凝态物理研究者舍恩(Jan Hendrik Schön)。舍恩1997年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得到博士学位,在半导体物理材料研究方面有杰出的实验成就,他很快转往素负盛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之后更展现天才般的水平,在半导体材料研究领域大放异彩,迭有佳构,一度甚至每周都发表新的实验成果,引致全球瞩目。
一时之间,舍恩看似即将成为物理界的明日之星,但他的科学实验成果却发现多无法复制,贝尔实验室于是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结果显示许恩的实验结果有许多不实和编造,并判定舍恩有科学不当行径。这不只让他离开贝尔实验室,数十篇论文被《自然》、《科学》及其他著名期刊撤销,甚至康斯坦茨大学都宣布取消他的博士学位,舍恩虽然抗议甚至兴讼,但最后并没能翻案。
这件事当时引起了一些讨论,先是《自然》发表评论,认为舍恩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没有问题,不应该因为后来的不当行为追溯既往,取消他的博士资格。但是也有不同看法的意见,认为在当代科学研究领域,博士学位是进入研究的一个资格证书,如果一个人可以因为驾车行为的重大错误,而被吊销驾驶执照,为什么不能因重大科学失当行为,取消其博士学位。
当时不同意见的辩论之中,有一则来自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的作者。这位作者声称,他在《自然》的许多辩论中,看到许多以是否有博士学位,作为衡量一个研究者是否专业的看法,他认为 “有博士学位” 和 “没有博士学位” 二分法的优越意识,其实是相当不专业的一种观点。
他的结论说得很好,“科学是一种哲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一种探究世事的方法,与一个特殊体制对于一种学位的要求无关。”
作者:江才健,台湾著名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曾为《中国时报》科学主笔,《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现为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来源:《经典杂志》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