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一周科技”由知识分子组稿发布,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授权转发,本期为2023.8.28-2023.9.03科技新闻。
一、新冠病毒仍在动物体内进化
图片来源:pixabay
很多病原体具有人兽共患的特征,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自然传播。近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兽医学院预防兽医系Andrew S. Bowman团队发现,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期间,美国俄亥俄州有30多次SARS-CoV-2病毒从人向白尾鹿传播的情况发生。随后,SARS-CoV-2在鹿与鹿之间的传播持续了2至8个月,传播范围达数百公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白尾鹿体内SARS-CoV-2的进化速度不仅是人类的三倍,而且是由不同的突变偏好和选择压力所驱动的。略微令人欣慰的是,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分离于白尾鹿的SARS-CoV-2在表型上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病毒的快速进化所产生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观察。论文提示,虽然SARS-CoV-2在白尾鹿种群中传播的时间相对较短,但不能排除未来会给人类和家畜健康造成严重后果。相关成果于8月28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706-y
二、绿化越好,老人肥胖风险越低
图片来源:pixabay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将从13.5%上升到36.5%。老年人的健康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其中就包括超重/肥胖及其引发的相关疾病。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团队研究了小区绿化、PM2.5和老年人超重/肥胖的关系。该研究计算了21355名65岁以上老人居住地250米范围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以及1平方公里范围的PM2.5值,分析了两个环境因素和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显示,NDVI值每增加0.1个单位,老人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9%,PM2.5每增加10 μg/m3,老人超重/肥胖的风险升高11%。NDVI对超重/肥胖的影响部分由PM2.5介导,相对介导比例为20.10%。相关结果于8月30日发表在《肥胖》(Obesity)杂志。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oby.23856
三、蘑菇成分治疗抑郁症?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赛洛西宾(Psilocybin),又名裸盖菇素,是一种由致幻蘑菇产生的天然神经毒素,具有强烈的致幻作用,并能让人感到愉悦。先前有研究发现,赛洛西宾可用于缓解癌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近日,由Usona研究所(Usona Institute)Charles L. Raison领衔,耶鲁大学、纽约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埃默里大学等多家单位参与的联合团队完成了单剂量赛洛西宾治疗抑郁症的II期临床试验。共有104名21~65岁的抑郁患者参与了该临床试验,其中治疗组志愿者接受单次口服25 mg赛洛西宾的治疗策略。治疗组和安慰剂(烟酸)组均接受心理支持干预,疗效持续观测6周。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赛洛西宾治疗后43天,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与抑郁症相关的功能损害也明显降低。该论文于8月31日发表在JAMA杂志。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1/jama.2023.14530
四、儿童过敏的新危险因素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数据显示,过敏性疾病影响着全世界数亿计的儿童,其流行程度大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有研究表明,过敏患病率的增加与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有关,而婴儿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群的成熟同时发生。因此,微生物组的构象可能决定婴儿体内是否出现耐受性免疫程序。近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儿童医院Stuart E. Turvey团队发现,婴儿出生一年内肠道微生物组的延迟成熟和5岁时发生四种过敏性疾病(特应性皮炎、哮喘、食物过敏和过敏性鼻炎)呈正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岁时的微生物组损伤可能在儿童过敏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肠道黏膜完整性、氧化活性水平、微量胺类水平等是1岁时微生物群成熟和5岁时过敏诊断之间的重要调节因子。相关成果于8月29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336-4
五、给多少钱能让流浪汉脱贫?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无家可归(Homelessness)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危机。近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Jiaying Zhao团队完成了一项集群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向50名无家可归者每人提供7500加元的一次性无条件现金转账,解决了无家可归的核心原因——缺乏资金。分析表明,在1年多的时间里,现金接受者的无家可归天数减少了,储蓄和支出增加了,而诱惑品支出没有增加。接受者减少了在收容所的时间,每个接受者产生了777美元的社会净储蓄。这项研究为解决无家可归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为制定减少无家可归者的有效政策提供了新见解。相关成果于8月29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222103120
撰文: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来源: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