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企业动态 | 特斯拉与英伟达:两个卓越企业的非凡之旅

来源:经济外交学人时间:2023-07-13

电动汽车

01.马斯克时隔3年再次到访中国

5月30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抵达中国,这是继2020年初造访上海超级工厂后,马斯克时隔3年再次到访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会见了马斯克,强调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为外国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随后,马斯克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会面。据悉双方商谈了上海储能超级工程的储能电芯供应、未来在北美合作建设电池厂等合作议题。31日,工信部部长金壮龙与马斯克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进行交流;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马斯克讨论了中美经贸合作、特斯拉在华发展等议题;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与马斯克就中美新能源产业合作与中美工商界交流合作,以及举办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6月1日上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上海会见马斯克。中国多位高级别官员与马斯克会面,展现出中国对中美经贸合作和战略性产业的重视。
31日晚,马斯克到访特斯拉上海工厂。上海工厂是目前特斯拉年产能最高的工厂,2022年在该工厂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占这两种车型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据悉,特斯拉已申请扩建上海工厂,计划将其年产能从目前的125万台提高到175万台,并新建一条生产软包式电池单元的生产线。上海工厂的运营和扩建虽是特斯拉“中国本土化战略”的一环,但也对中国工业产值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善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更对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外国企业在华投资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此外,特斯拉在推进全球布局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其矿物加工能力。5月8日,特斯拉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锂精炼厂动工建设,该厂预计2025年投产,届时将成为北美最大的锂精炼厂。

02.韩国现代汽车和LG新能源将在美佐治亚州新建电池厂

5月26日,现代汽车集团和LG新能源宣布将投资43亿美元在美国佐治亚州建造一座电动汽车电池工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该厂未来的年产能将达到30吉瓦时,可供30万辆电动汽车装载。这是现代汽车和LG新能源第二次合资打造电池工厂,双方的第一家合资电池工厂设于印尼,预计2024年投产。
这并非现代汽车在佐治亚州的首次投资,2023年4月,现代汽车刚选择了SK On作为合作伙伴,投资约50亿美元在佐治亚州建设电池合资工厂。早在2022年10月,现代汽车在佐治亚州萨凡纳的Metaplant项目破土动工,这是其“在2025年前投入100亿美元发展美国的未来交通”承诺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汽车在佐治亚州的布局持续扩张,当地生产电动汽车的供应网络和规模效益逐渐形成,这或将进一步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加速电动汽车产业生态的发展与完善。

半导体

03.英伟达市值一度冲破万亿美元

5月30日,美国图形处理器(GPU)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盘中市值破万亿美元,目前全球只有苹果、微软、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和亚马逊市值在万亿美元以上。英伟达于1999年发明了世界首款GPU,2007年推出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这使其GPU的计算能力进一步释放,此后英伟达主要投资方向从图像处理转向数据处理和自动驾驶,对人工智能领域展开超前布局。英伟达通过提供软硬件产品,助力高科技企业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2016年,英伟达向OpenAI交付了第一台DGX AI超级计算机,促进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系统的开发。今年3月,英伟达又发布了一款名为cuLitho的计算光刻软件,并称它能助力阿斯麦尔、台积电等半导体企业加速新一代芯片的设计和制造。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大模型发展,英伟达成为今年来人工智能热潮里最大的赢家。
然而,当前风头无出其右的英伟达也并非没有隐忧。一方面,谷歌、微软、特斯拉等英伟达的“大客户”们正加紧自研芯片,以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打造比GPU更适应AI大规模算力需求的芯片产品。此外,英伟达也难以免除地缘政治压力的困扰。去年年中,美国政府禁止英伟达将A100和H100两款芯片出口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俄罗斯,使得英伟达一时库存暴增,股价大幅下跌。当前,AI技术无疑已成为各国技术竞争的又一重点领域,而AI领域超级企业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的同时,面临的政治压力与风险也很可能随之增加。

04.三星考虑在日本新建半导体研发基地

5月18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表示,三星考虑在日本新建一个研发基地,探索尖端封装技术。据日经新闻报道,三星将对其新研发基地投资超300亿日元,选址日本横滨,且可能获得日本政府约100亿日元的补贴。
三星传递在日投资的意愿,是当前日韩关系缓和、产业合作深化的写照。近期日韩两国领导人互动频繁,多次围绕半导体等关键产业的供应链问题进行会谈。今年3月,韩国总统尹锡悦访问日本,韩国率先取消了自2019年两国发生贸易摩擦以来对日本的反制裁措施,并撤回在WTO对日本的诉讼;作为回应,日本也宣布将把韩国重新列入其优惠贸易伙伴白名单。5月上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问韩国,重申支持韩国半导体制造商和日本的材料与设备供应商开展合作,建立稳固的半导体供应链。此外,在G7扩大会议、印太经济框架部长级会议等多边外交场合,日韩也在提升供应链问题上保持一致步调。由此可见,日韩关系快速“破冰”的动因是两国欲借中美战略竞争的机会重建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优势,这同时也给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更大压力。

05.美光将在日本生产新一代DRAM存储芯片

5月17日,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宣布将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投资约5000亿日元,把极紫外(EUV)技术引入日本,在其广岛工厂制造新一代DRAM存储芯片。美光于2013年收购了日本半导体企业尔必达,成为唯一一家在日本生产DRAM存储芯片的企业。日本政府称将对美光投资予以大力支持,但资助金额尚未透露。
美光在日扩大投资既折射出日本政府培育本土半导体产业生态的决心,也反映出美日强化供应链和科技联盟的趋势。美光宣布该项投资的当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还会见了英特尔、台积电等企业的高管,试图吸引更多半导体超级企业赴日投资。与此同时,5月21日,中国网信办发布“美光公司在华销售的产品未通过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禁止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采购其产品。美光由此可能面临中国市场份额大幅缩水的局面,而中国企业在众多国外技术及设备供应限制的情况下,要实现国产替代也面临挑战。从美光在中国与日本截然不同的境遇中,可窥见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之下全球产业链的割裂与碎片化倾向。超级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深受地缘政治制约,而超级企业的布局本身也进一步搅动地缘政治。

06.博世收购TSI半导体以拓展碳化硅芯片市场

4月26日,德国博世集团决定收购美国芯片制造商TSI半导体(简称“TSI”)的关键资产,并投资14亿欧元改造TSI在加州罗斯维尔的芯片生产设施,从2026年起开始生产碳化硅芯片。博世和TSI均没有公布收购价格,但14亿欧元的改造资金已经是博世公司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
近年来,汽车电动化、自动化趋势推动车载芯片需求激增,博世为应对车载芯片供需缺口不断扩产。2021年以前,博世只在德国罗伊特林根拥有一个芯片工厂,运营时间已超过50年。2021年6月,博世在德国德累斯顿耗资10亿欧元的新厂建成;次年,博世宣布追加4亿欧元投资扩建该厂。由于车载芯片的升级能提升汽车的自动化、安全性和节能水平,新一代车载芯片——碳化硅芯片的市场需求正以超过30%的年增长率扩张。博世自2021年底在罗伊特林根工厂实现碳化硅芯片量产,成为第一家自己生产碳化硅芯片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加州新厂未来将进一步助力博世争夺碳化硅芯片市场份额。与此同时,运营加州工厂还能拉近博世与美国市场客户的距离,并有利于其申请《芯片和科学法案》提供的资助,对提升博世在汽车零部件赛道的竞争力具有多重意义。

07.应用材料公司将在硅谷建设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研发中心

5月22日,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AMAT)表示,计划投资40亿美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建设一个设备和工艺创新与商业化(EPIC)中心,旨在打造新一代半导体制造设备,促进半导体领域新技术的商业化。该中心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届时或将成为半导体行业最大规模的研发中心。新研发中心将汇集来自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电子等半导体制造商的人员,在其启动后第一个十年内开展价值约250亿美元的研究工作。美国副总统哈里斯5月22日访问了应用材料公司并发表讲话,称赞该公司通过增强美国半导体制造能力保卫了国家安全。
自拜登政府2022年8月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到今年5月,私营半导体企业宣布的在美投资已经超过2100亿美元,应用材料公司的行动将加速美国半导体产业生态系统的成型。

08.巴菲特清仓台积电股票

5月15日,巴菲特旗下的企业集团伯克希尔(Berkshire)透露,其已于今年一季度出清对台积电的所有持股。伯克希尔对台积电的投资“来去匆匆”,一反巴菲特长线投资的风格。2022年11月,伯克希尔公司宣布买入价值约41亿美元的台积电股份。然而今年2月,伯克希尔公司就抛售了其持有的台积电股份的86%,本月更是将剩余股份全部售出。巴菲特4月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对台积电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清仓台积电并非出于对企业经营状况本身的怀疑,主要是考虑到台湾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
巴菲特向来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却仍脱手半导体巨头台积电,可见地缘政治对企业影响之大。一方面,近期蔡英文窜访美国,会见美众议长麦卡锡等美国政客,再次刺激中国政府强硬回应,为台海局势及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同时,台积电为规避美国对华科技制裁的风险,赴美、日、欧等地投资建厂,也可能导致公司成本增加、效率降低,影响企业的盈利前景。台积电的处境实际上反映了中美战略竞争升级背景下超级企业“选边站队”的困境。

航天航空

09.C919完成商业首航并投入常态化商业运行

5月28日,中国东方航空首次使用中国商飞交付的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圆满完成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的商业载客任务。5月29日开始,这架C919客机在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上进行常态化商业运行。国产大飞机历时16年终于从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到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的新征程。
C919进入商业化运营是中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其在国际航空产业竞争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制造上,C919需推进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尤其是加快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进程。在运营上,C919需争取早日拿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以及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颁发的适航证,方能深度参与国际航线运营。C919乃至中国民航产业的成长还有赖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外交的持续护航。

ICT

10.苹果与博通达成新合作协议并公布2022年主要供应商名单

5月23日,苹果公司宣布与博通公司签署了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多年期合作协议,苹果将继续从博通采购5G射频组件和尖端无线连接组件等,这些器件主要在美国本土工厂制造。苹果曾在2021年承诺未来五年内在美国投资4300亿美元,与博通的协议正是实现该目标的一部分。
近年来苹果一直面临扩大在美生产的政治压力,今年3月底库克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谈论苹果与中国的“共生关系”后,更是激化了美国国内对于苹果过于倚重中国的争论。库克因此借与博通的协议表示,苹果的所有产品都依赖于在美国培育和发展的技术,并将继续深化对美国本土的投资。
此外,苹果于5月发布了2022年188家主要供应商名单。从供应商的数量看,苹果2022年共削减3家中国大陆供应商,增加1家日本供应商和2家美国供应商,中国台湾供应商数量维持不变。从生产设施的数量来看,中国大陆是苹果全球生产设施分布最多的地区,达276处,相比去年增加14处,比第二名的日本多出一倍有余。此外,日本的生产设施增加23处,泰国增加6处,印度增加3处,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分别增加1处。在供应链对华依赖越发被美国视为“国家安全问题”的当下,苹果供应链的调整和迁移将继续成为政治焦点。
 

文字编辑:许悦、雷文聪
排版编辑:邹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