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就增进合作不断达成新共识,双方经贸合作快速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不断站上新台阶创造了良好条件。后疫情时代,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提出,为推动中国与东盟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以及供应链融合,进而推动双方经贸合作高质量提供了新动力。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创建更为完善的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模式,有助于双方经贸合作纵深推进,建成经贸合作领域的命运共同体。本文原载于《中国外资》,仅代表原文作者观点。
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模式与路径
文|关焱
来源|《中国外资》
一、愈加紧密的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
自20 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在双方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取得丰硕成果,树立了地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基于双方在产业互补性、区位优势,以及资源和对外合作渠道丰富等方面的优势,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更是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先锋示范和引领作用。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30 多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扩大了100 余倍。2020 年东盟更是一跃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连续 12 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即便在全球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冲击,不确定性不断加剧的当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仍然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2021 年中国与东盟首次相互成为双方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来看,2019 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2020 年东盟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大幅增长,双边贸易额高达 6852.5 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 年双方贸易额增长至 878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1%。其中,中国向东盟出口额达 4836.9 亿美元,东盟向中国进口额达 3945.1 亿美元,双向投资合作额呈持续增长趋势。
2022 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双方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 9753.4 亿美元,增长 11.2%。同期,东盟占我国外贸比重达 15.5%,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而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达 1.56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 16.1%,比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值增速高 11.3 个百分点;中国与东盟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比重 15.8%,上年同期这一比重是 14.4%,占比上升了1.4%。中国与东盟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近年来,东盟各国持续扩大共同经济利益,各国纷纷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不断出台相关税收和投资优惠政策,凭借优越地理位置及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备受跨国公司投资的生产和组装重要目的地。2022 年,越南引进外资总额高度 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泰国为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竞争力,由 BOI(泰国投资促进会员会)更新了投资促进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都给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创造了良好契机。
二、“一带一路”夯实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基础
1. 强化双方的互补优势
自改革开放后,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以及基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发展红利,中国的竞争力、产业基础、营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已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创新优势,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东盟国家人口总计 6.4 亿左右,且人口数量呈快速增值趋势,且东盟国家未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困扰,总体城市化率不断增长,年龄人口数量增长带来的是劳动力数量的增长,这意味着东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有着巨大潜能。
双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展开经贸合作,一方面能充分发挥中国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政策制度优势,以及东盟各国的人口优势、地缘优势,为经贸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中国的部分产业以及先进技术和新兴应用,开始转移东盟,这有助于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将双方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际动力,进而推动东盟各国产业和经济发展。
2. 存在多重战略发展机遇
一方面,目前中国正在推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高度重视全球贸易体系的良性互动,在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中国重视与东盟共同推进建设“一带一路”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这使得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价值链以及供应链的关联程度进一步加深,双方更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中国致力于通过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效挖掘双方在经贸合作中的新动能,当前中国已建成 21 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战略布局正呈现全面覆盖的趋势,形成全域协同推进、多地联合发展的新格局,这也对推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大便利。
3. 双方已形成多层次合作机制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强,双方开始在地区合作、次区域合作等层面建立了完善的协调机制和法律框架体系。如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模式,各项合作机制的建立给中国与东盟双方建立扎实情感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进一步实现了双方政治互信,也使得双方在经济贸易上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已经建立了扎实的合作基础。
三、创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模式
1. 构建海陆共赢共生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合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长期以来双方更关注陆地经贸,因此,还应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蓝色经济”领域的优势,打造海陆共赢共生的经贸合作新模式。
一是建议在双方进行密切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从空间、时间、功能三个维度实现深度的经贸合作,面向海陆领域实现资源、信息、权利、技术、人才等要素共享,积极推动海洋与陆地经贸之间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陆地经贸的支撑作用,面向海洋领域探索新的合作路径,加快推进陆地经贸与海洋经贸的联合,进一步实现中国与东盟在海洋、陆地层面的共赢共生。
二是建议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打破以陆地为主的经贸合作思维,统筹兼顾陆地与海洋要素,将发展目光愈加紧密的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在双方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取得丰硕成果,树立了地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基于双方在产业互补性、区位优势,以及资源和对外合作渠道丰富等方面的优势,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更是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先锋示范和引领作用。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30 多年来,从陆地拓展至海洋领域,逐步探索新的合作路径。新合作模式的构建,有助于化解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合作中面临的不对称依赖等问题,使得双方的经贸合作深度及宽度得到有效拓展。
2. 打造组团式海洋经贸合作圈
海洋经贸合作圈是指,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将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与沿南海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逐步拓展至中国其他省份以及东盟其他国家,让双方的经贸合作深入对方腹地,以海洋经济开发合作为基础,推进双方在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方面的合作。组团式即将中国与东盟当前进行海洋经贸合作的各省市整合起来,共同规划形成与东盟国家进行经贸合作的区域空间,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各省份的特色优势,再以面推线、以线促点,逐步扩大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规模。这也意味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可以以泛南海经济圈为中心,逐步扩大双方合作范围和合作规模,由此推动更多国家和区域加入海洋经贸合作行列,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3. 构建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合作模式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中国同东盟国家的贸易与投资模式应加快构建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合作模式。一方面,在国际经贸关系中,不对称依赖是一种常态,但在过度不对称或者不对称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会影响合作双方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在国际贸易与投资逐渐融合的背景下,促进双边贸易及投资一体化的协同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加深经贸合作、增强互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搭建基于海洋要素融合的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合作模式,结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多关于促进投资和促进贸易的政策,注重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契合程度,积极推进双边贸易与双边投资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双方推进建设区域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契机,进一步促进贸易与投资协同,提高对海洋经济贸易与投资的重视程度,通过海洋贸易与投资逐步扩大中国与东盟在贸易和投资上的合作内容,并促进双方在海洋领域深度合作。
四、 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1. 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是中国与东盟进行经贸合作的基础,在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受到逆全球化冲击的当下,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合作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双方应以较强的政治互信促进双方经贸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契机,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扩大双方经贸往来,提高双方的理解程度与信任程度。建议在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从战略政策高度出发,健全投融资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招商融资机制、商业模式等,同时,进一步强化对海外投资的风险保障,将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2. 建设贸易经济走廊,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
一是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与合作通道相匹配的通关便利化、港口码头、道路交通等项目建设,尽快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陆海协同过程中,注重对现有陆海通道进行扩容增效,以提高物流效率为目标,积极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推进物流产业集群建设,保障自身物流分拨能力,并发挥对国际商品贸易的有效带动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把握好智能交通建设以及新基建的发展契机,加快推进智慧交通一体化建设,注重跨境虚拟互联互通,切实将网络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发挥出来,以更便利的服务逐步提高西部海陆新通道枢纽与新门户的竞争水平。
3. 推进平台建设,探索发展新领域
一是借助澜湄合作、泛北合作、中国与东盟博览会等契机,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企业进行务实合作,推动双方在经济信息数据上的交换共享,注重双方服务贸易类企业的合作接洽。
二是重视发挥东盟国家中国商会的作用,将其打造成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枢纽和桥梁。加大力度研究东盟各国的经济、政策、产业等显著,做好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国际合作平台的宣传力度,提高东盟各国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让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得到充分释放。
三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合作。要积极推进双方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电商合作机制。双方在进行跨境电商合作中,应进一步强化智力支持,做好双边电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制定科学且完善的合作方案,并强化对具体合作行为的政策指导。在巩固现行合作机制的基础上,适当对中国与东盟在跨境电商上的合作内容进行拓展,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交流活动,或者进行线上沟通交流的方式,就各项新的合作内容展开探讨,将跨境电商打造成促进中国与东盟进行深度经贸合作的良好平台,适当加大力度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夯实中国在与东盟进行跨境电商合作时的人才基础。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还可以积极探索发展新的合作领域,鼓励中资企业进入东盟国家进行投资,逐步提高中国资本与当地市场的融合程度,借助数字化转型的契机,真正让中资企业融入当地生产链,面向东盟各国让中国企业实现高水平的“走出去”。
来源:《中国外资》2023年第9期,作者关焱为马来亚大学亚欧研究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来源:东南亚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稿件,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