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赋能: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经验研究

来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时间:2023-05-16


图源:摄图网

摘要:金融科技是赋能银行创新改革的关键。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收集城市金融科技专利数据,创新构建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标,并基于2013-2018年中国148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定量考察城市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 城市金融科技发展赋能银行显著降低风险承担水平,且这一赋能效应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控制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金融科技”主题类关键词获得城市层面的百度新闻数作为工具变量,实证结果依旧显著。主要发现在替换代理变量定义方法,控制空间溢出效应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 金融科技赋能通过减缓信息不对称,促进业务边际拓展和增强风险应对能力等渠道实现银行风险降低的作用; 同时,市场监管能力的提高和城市居民征信意识的增强均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赋能效应。在商业银行布局金融科技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全面识别金融科技赋能银行风险管理的经济后果及其内在影响机制,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金融科技; 银行风险; 信息不对称; 业务边际拓展; 风险应对能力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党的十九大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重点防控金融风险。现代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其风险防控是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为我国银行风险防控提出全新解决方案,其泛指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减少信息不对称,重塑业务流程,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并最终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中指出,金融科技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在银行与金融科技不断融合的趋势下,金融科技将怎样赋能银行,从何种经济渠道对其风险管理产生影响? 这一问题有待严谨的学术研究回答。

现阶段,金融科技已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会显著改变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敞口,是重要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金融科技的应用拓宽了银行信贷审核的“数据面”,使信息资产成为抵押品替代物的可能。在识别财务舞弊,降低风险评估成本,提升交易安全性上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中,以工商银行的金融科技产品 “融安e信”为例,该科技赋能平台聚合社会依法公开的司法文书,失信被执行人,工商行政处罚等各类风险信息,依托用户画像技术实现智能风险反欺诈。然而在理论上,限于金融科技度量指标的可得性差,现有研究对金融科技赋能银行的风险管理作用少有涉及。有鉴于此,本文借助文本挖掘技术度量金融科技发展指标,从理论层面探究金融科技发展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作用及经济机制,弥补现有文献的空白。在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金融科技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主要内容

金融科技指标的构建是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关键,但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多从互联网金融,媒体对金融科技的关注,以及银行开展金融科技业务的不同模式度量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存在数据噪音多,指标涵盖不充分等限制。由于我国的金融科技创新多数由科技型企业而非银行主导,且银行的创新能力多数集中于总部所在地。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取银行总部所在城市金融科技相关专利产出数量作为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本文借助金融科技相关专利的检索结果数量来度量城市层面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不仅贴近金融科技的技术本质,也全面涵盖了金融科技的发展模式。为定量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后续金融科技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本文进行如下三个步骤提取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首先,利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和《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等金融科技相关重要文件和媒体报道,在金融科技技术名称的段落中,借助TF-IDF算法排序关键词权重,人工提取与金融科技相关共计35个关键词。其次,将这些关键词与企业注册地址相匹配,并在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中分年度进行搜索,得到分城市的金融科技专利产出数量,并手工整理所有数据。在随机抽样检查其摘要,权利要求书等项之后,发现搜索得到的专利结果绝大多数属于金融创新且能够应用于金融领域,主要由当地涉足金融的互联网企业(如百度)和传统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所申请,对城市金融科技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最后,将每个城市层面的金融科技专利产出数量进行加总求和并除以城市生产总值(GDP),得到分年度的每GDP新增金融科技专利产出数量。

在得到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标之后,本文借助CSMAR和WIND等数据库获取2013-2018年共计148家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回归检验,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13-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借助城市金融科技专利产出度量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并从减缓信息不对称,促进业务边际拓展和增强银行风险应对能力三个角度验证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减缓作用。研究结论表明,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显著降低其风险承担,且这一效应在中小银行中更为显著。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诸多稳健性检验之后,本文的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 首先,城市金融科技发展能够减缓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风险承担水平。其次,城市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拓宽零售客户业务边际,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的风险分散。最后,城市金融科技发展赋能商业银行显著提高其风险应对能力,从而有效地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城市营商环境不确定性的冲击。进一步地,市场监管能力的提高和城市居民征信意识的增强均可以进一步增强金融科技赋能的风险管理效应。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首先,银行业应重视金融科技业务的开展,在自身研发与对外合作的 “内外兼修”两方面齐头并进,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并借助科技巨头的研发实力,这有助于银行控制风险敞口,实现更高的风险绩效。其次,本文的研究显示,金融科技通过减缓信息不对称,促进业务边际拓展和增强风险应对能力三个渠道降低银行风险承担。银行业改革应积极利用金融科技破除金融市场中的信息壁垒,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建立新版风控体系,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和早处置,并基于信息技术积极拓展业务边际,主动分散经营风险。最后,银行应利用金融科技提升运营效率。监管部门也应从长远视角加强顶层设计,在可控范围内稳步推进银行业的金融科技的应用,并积极推进数字信用推广应用,培养居民征信意识。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的边际贡献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继续创新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指标,利用文本分析技术从更微观的专利层面精确地度量城市金融科技发展能力。一定程度上补充和贡献了文献中以往利用媒体对金融科技的关注指数作为金融科技的代理变量,以及采用互联网金融指标对金融科技水平进行度量的缺陷。本文借助细分领域的专利数量构建金融科技指标有助于精确识别不同银行所属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且扎根于金融科技的本质是一种创新的逻辑,使度量结果更为贴近金融科技的本质含义,为金融科技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第二,无论是金融理论还是业务实践对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数字化经营和管理均有广泛讨论,但围绕金融科技影响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学术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利用城市金融科技专利创新数据验证了金融科技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有效性,支持了商业银行 “内外兼修”科技能力的重要经济作用。第三,本文从微观层面精确地分析金融科技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潜在机制。提出并证明金融科技发展可以从减缓信息不对称,促进业务边际拓展,增强风险应对能力三个传导渠道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赋能。结论探明了银行风险水平不同的细分原因,为银行进行金融科技应用,赋能风险管理提供了思路上的启发,对银行业利用金融科技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42卷第12期论文《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赋能: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经验研究》(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高昊宇1, 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方锦程2,3, 硕士研究生;李梦4
        1. 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北京 100872;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90;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数字经济监测预测预警与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 北京 100190;
        4.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