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析 | 邹玥荐:为稀土而战

来源:经济外交学人时间:2023-04-21

 

21世纪进入第三个十年,世界主要大国在清洁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性产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与之相关的关键矿产尤其是稀土的竞争也成为这轮大国产业竞争中的关键环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开采国和供应国,在新一波资源竞争浪潮中被进一步推向风口浪尖。2010年,中国将稀土的出口配额缩减了40%,并对日本进行稀土出口管控,国际稀土价格随即飙升,这一事件引发各国对稀土供应链安全的重视。以2010年稀土事件为案例,作者卡兰扎科斯对战略性资源,特别是稀土资源带来的政治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展示了各国面对资源危机时的差别反应。

美日欧对于2010年稀土事件反应极为强烈,认为中国正将贸易用作外交政策工具,以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权力。但本书通过追踪美日欧的稀土战略,发现各国在稀土事件带来的影响消退后,对所谓稀土供应安全的关注度逐渐减弱,这表明美日欧高度依赖中国稀土资源的事实难以改变,并且难以制定长期战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事实上,美国最初在稀土领域拥有先发优势,但如今美国的稀土产业已被中国全面赶超。1949年,美国的地质勘探队在其境内发现了当时全球最大的稀土矿,美国随即成为稀土开采加工和贸易的领导者。然而20世纪末,部分矿山由于环境问题被迫关闭,重创了美国的稀土产能。在此期间,中国意识到了稀土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对稀土开采和技术研发投入大量资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中国的稀土年产量迅速上升,并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国之一。1990年,中国将稀土列为受保护的战略性矿产,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家层面采取战略举措,并自此加强了对稀土行业的集中管控。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中国还与国际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一方面鼓励其在中国建造制造生产加工设施,以加强本土供应链的建设,另一方面寻求收购海外的稀土资源。强大的资源供应和加工能力吸引了使用稀土的高科技公司陆续赴华投产,使得中国占领了美国原本具有优势的稀土磁铁行业,并获得了该行业的大部分业务与技术。

21世纪以来,尤其在2010年的稀土事件之后,各国对稀土供应链安全的担忧愈发上升,政府及工业界均认为对华过度依赖存在风险。对此,美国、欧洲和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应对这一问题。

欧洲国家的绿色发展愿景高度依赖于稀土资源,其对内发起欧盟材料倡议(EU Raw Material Institution),对外发起矿产外交攻势。其中德国的呼声最高,在国内倡导回收措施的同时确定了关键材料名单,对外则与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相继达成与稀土相关的协议。但总体而言,欧洲大陆在稀土问题上的共识不够有力,其普遍默认应由工业界负责原材料获取并找到解决供应链漏洞的办法。此外,欧陆国家认为在对华关系上应保持平衡,未将稀土供应链安全上升至国家安全层面。

日本所采取的战略重点在于研究、回收和寻找替代来源。对外,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本国在国外的矿业发展以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印度和澳大利亚开展矿产合作。对内,日本政府促进积极的技术转让和回收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整合了国内机构以管理稀土库存,比如建立了日本国家油气和金属资源组织(JOGMEC,该组织2022年11月更名为日本金属和能源安全组织,但仍保留原有英文缩写)。但日本摆脱对华依赖十分困难,2010年后,日本进口的中国稀土总量依然在不断增长。

美国对稀土危机的反应则与中美竞争密切相关。在国内,美国希望以保障稀土资源安全为由,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维护美国利益并应对气候变化。在国际上,美国担心中国将世界对稀土的依赖“武器化”,进而得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将对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利益构成潜在威胁。此外,美国还希望保障其在高科技和清洁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以使美国能够控制能源领域的未来,并阻止清洁能源产业在其他国家生根发芽,这表明矿产资源竞争的背后还蕴含着产业竞争的考虑。因此,美国开始强调创新以寻求中国稀土的替代资源,并鼓励开发本国资源。为此,国会及相关机构还提出了多项保障稀土供应的提案,但均未能立法或制定出综合性办法。美国的法规制定受阻,事实上也表明其国内相关议程受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垄断地位所制约。

同时,美国、欧盟和日本还一同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以应对2010年稀土事件所暴露的供应链安全问题。一是开展三边合作。2011年起,美日欧建立了工作坊以研究稀土的替代、来源多样化、循环利用等,其核心目的在于减少对华依赖。这一机制在最初引起极大关注,但随着各国稀土危机开始缓和,这一机制也逐渐退居幕后。二是发起集体诉讼。2012年,美日欧集体向WTO对中国提起诉讼,称“中国对稀土的限制性措施违反了WTO规则,并且损害了他国利益”。

尽管美日欧因稀土事件建立了合作,其最终却未能共同制定出一项能够挑战中国主导地位的战略计划,这直接表现为美日欧不愿或无法控制工业行为体对价格的反应。这意味着一旦中国的稀土价格再次降低,他们干预供应链的意愿也将随之降低,并且不太可能禁止稀土行业将业务转移至中国。对此作者指出,对全球化、自由市场和国际合作的过度推崇,使得美日欧低估了国家主体在竞争中的作用;而中国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扩大国际影响力,并坚定不移地践行中央规划及目标。此外,中国企业的策略往往经过精心规划,使其能够与国家战略共进退,这是美日欧无法做到的,也正是中国在稀土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2021年12月,中国对国内主要稀土资产进行重组并成立了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使得中国能够有效掌控全球半数以上的稀土供应量,这一举措即为中国企业助力供应链稳定、保障战略性资源的安全的有力证明。

美日欧为何如此“大张旗鼓”地采取措施保障稀土供应链安全?作者指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稀土资源地理分布不均,迫使资源匮乏的国家亟需获得稳定的稀土供应;二是稀土的分离和开采成本高,且建立新的采矿和冶炼中心需要大量前期投入,这导致各国难以在短期培育起强大的产能;三是稀土的应用广泛,涵盖照明行业、国防工业以及新能源行业,如风力发电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四是稀土缺少合适的替代品,且其回收利用率极低。总之,面对中国在稀土开采和加工链条上的主导地位,美国等工业国家劣势明显且短期内难以赶超。而与此同时,多方预测均表明稀土应用将愈发广泛,这意味着未来美日欧的稀土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战略性资源对于创新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在历史中也有迹可循,尤其是从各国对盐和石油的争夺中可见一斑。在早期,盐是鱼类贸易的重要防腐剂,各国希望取得对盐的控制以获得贸易霸权和财富。但随着新的盐资源被发现,盐不再具有稀缺性,随后防腐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更是进一步削弱了盐的战略重要性和地理独特性。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通用燃料,对于理解当下各国对战略资源的争夺则更为典型。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为获取石油资源多次引发地区动荡,石油甚至时常被用作地缘政治工具。但近年来,页岩气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构国际能源格局,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国家的石油依赖度有所降低。

基于历史经验,作者就稀土供应链的未来提出了问题,即稀土是否也会同盐和石油一样,因新发现和技术创新而失去其战略地位。对此,本书的回答是“短期内很难”。首先,就供应端而言稀土资源依然稀缺,与盐和石油不同,其开采与提取在未来数年内难以取得技术突破,且缺少相应的替代性资源。其次,就当前价格水平而言,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地区发掘新的采矿项目并不具备经济可行性。最后,气候危机对各国能源转型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虽然目前稀土与石油的重要性还不成比例,但稀土是未来清洁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的重要“催化剂”。

本书出版于2018年,对于2010年后中、美、日、欧在关键资源领域的战略及相关举措进行了全面的盘点及分析,并犀利地指出了美国及其盟友在供应链竞争中的“软弱性”,即稀土价格一旦回落,各国对稀土供应链安全的关注度则会随之降低。如今四年过去,国际社会愈发认识到稀土及其他关键矿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开始采取措施强化自身供应链,以摆脱对华依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2022年底由美国及其盟友联合其他矿产资源丰裕的国家所建立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这一伙伴关系将中国排除在外,并且多次就“人权”、“环境”等议题影射中国供应链,意在建立起“排华”矿产供应链体系。此举较之以往更加强调安全因素而非经济因素,是美国及其盟友克服既往弱点,强化集体行动共识的努力,这一趋势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暗含巨大隐患和危机。尽管短期内国际社会难以摆脱对中国矿产供应链尤其是稀土供应链的依赖,但对关键矿产的布局注定与长期的战略竞争密切相关,并且这场博弈已然拉开序幕。

文字编辑:李   巍
排版编辑:许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