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当时冷战国际大背景下,一方面,非洲确实成了冷战各方的“竞技场”乃至战场;另一方面,一些非洲国家——特别是一些政治人物——也从中找到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空间。
当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在非洲逐渐掀起时,冷战的国际框架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展。非洲国家无法避开冷战,尽管美国和前苏联总体上并未将非洲作为战略重点,但它们仍以多种方式介入非洲相关地区和国家的事务。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非洲国家既有被动的一面,也有努力寻找机会、发挥自身主动性的一面。
古巴的安哥拉题材邮票
一、冷战在非洲
对冷战各方来说,非洲首先是具有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经济价值,其次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具有地缘战略地位,而在两大阵营对立的背景下又多了一个“意识形态”因素。美国在非洲的存在比较明显的表现是一些私人企业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投资,这些投资一般与其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有机结合,往往并不需要美国去刻意维护。苏联在非洲的经济和地缘利益存在一度并不突出,它认为解放的非洲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增添一份力量,认为能从新生非洲国家中培育出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但非洲国家当时的本质任务是求独立和自身发展,它们对“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的理解可能并非如苏联所想。
冷战反映到非洲,一方面是相对较和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竞争,这些竞争往往通过向相关非洲国家提供贷款、援助、教育培训等方式来展开;另一方面是比较激烈的对抗乃至“热战”,美国和苏联先是在刚果危机中交锋,后又在非洲之角和安哥拉展开争夺,此外还在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其中在安哥拉的争夺尤其激烈。
安哥拉甫一独立即陷入内战。“安人运”(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MPLA)控制首都罗安达,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依托刚果人族群的“安解阵”(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FNLA)和主要在安哥拉中南部活动的“安盟”(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UNITA)不接受“安人运”的领导地位,它们分别在自己的地盘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刚果(金)支持具有刚果族人背景的“安解阵”,南非则以保护西南非洲免受安哥拉形势波及为由攻入安哥拉南部,并与“安盟”协同。在南非的进攻以及“安解阵”和“安盟”的牵制下,“安人运”的统治一度危殆,但苏联和古巴迅速增援,稳住了局面。面对苏联等明确而强力的介入,美国向“安解阵”“安盟”以及南非提供支持以进行遏制。
苏联的支持力度较大,古巴的人员投入尤其可观;美国的支持相对并不突出,并且受国内反对力量掣肘,其重要帮手南非也受到国内反种族主义斗争的困扰和纳米比亚独立运动牵制。因此,苏联方面可以说一度占据了优势,美国则显得局促。但进入80年代后半期,苏联本身的问题逐渐凸显,古巴在安哥拉的处境开始变得尴尬。美国一方面继续协助“安盟”稳住阵脚,另一方面则抓起和平进程的主导权,施行以纳米比亚从南非控制下独立换取古巴从安哥拉撤军的联系方案。当时安哥拉、古巴、南非都不愿再打,纳米比亚也乐于尽快获得独立,美国等的促和获得了各方认可,而苏联已无力参与问题解决,古巴也只能求尽早平安撤出。
苏联在非洲的具体介入显得更有力,但它无法取得明确且可持续的优势。事实证明,无论非洲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如何反对,它们的历史已打上殖民宗主国的烙印,它们独立之后也无法完全摆脱殖民宗主国,而殖民宗主国所在的体系恰恰是与苏联对立的体系。可以说,苏联方面的行动更多地是一种开拓,而这种开拓又不可避免地表现为对英、法等既得利益者的“进攻”,还会招致非洲本土亲西方者的疑虑或者抵制。最为关键的是,意识形态化的利益终究还是需要切实的物质利益来做基础和纽带,并且这种基础和纽带还需要较长时间来培育、维持和稳固,苏联未能完成这些任务。
美国看似介入有限,但它在非洲的行动所追求的是一种有基础的维持和扩大,它能得到原宗主国的协助或配合,它能在非洲内部找到有更切实利益诉求也相对比较有力的帮手,它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力量关联性更强。尤为重要的是,当80年代形势发生变化时,美国的政策更加灵活,苏联的政策则显得单一而强硬。在非洲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和平进程中,美国有实质性的参与并能发挥重要作用,而苏联在“促和”方面的活动却并不突出,它似乎更擅长提供武器装备和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指导非洲的武装斗争,却无法在由战转和的过程中创造或利用机会。
苏联的非洲民族解放题材贴画
二、非洲国家对冷战的适应
无论是从殖民历史还是从独立之初的现实来看,非洲国家远离争夺和摆脱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想,如何在争夺和控制的空隙中寻找机会可能才是现实。在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非洲国家的被动卷入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绝不是说它们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策略”得当的情况下,非洲国家面临的实际上是“西方不行则东方,东方不行则西方”或者“美国不行就苏联,苏联不行就美国”的灵活局面,此外还有与非洲割不断联系的宗主国如英、法以及对南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参与较多的一些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是可以借助乃至利用的力量。在核心利益争夺不激烈的情况下,一些非洲国家还往往能同时得到两大阵营的支持。如塞古·杜尔领导下的几内亚,因对宗主国法国持强硬态度而遭受强力打压,在得不到法国支持和配合的情况下,几内亚向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国家寻求援助,以保证燃料和消费品的供应以及部分的公共支出,这随即就引来了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进入,因此在几内亚独立初期的经济发展中,有苏联支持建立的罐头厂和锯木厂、中国支持建立的卷烟和火柴厂、民主德国支持建立的印刷厂、南斯拉夫支持建立的砖厂和家具厂,也有英国支持建立的纺织厂和联邦德国的矿业投资。
在一些冷战对立比较激烈的地区或国家,美苏争夺的逻辑决定了美国一介入苏联就要有所行动,苏联一介入美国就要有所行动。相关非洲国家会发现自己并不担心找不到介入者,问题只是如何选择和转换。美苏在非洲争夺的过程同时也是相关非洲国家选边、试错、切换的过程。在刚果,卢蒙巴能得到苏联的帮助,后来形势演变,蒙博托则得到美国的支持。在非洲之角,苏联一度希望维持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之间的平衡,当平衡无法维持时,苏联就不得不转向埃塞俄比亚,但索马里也并没有被抛弃,因为美国马上填补了空缺。在安哥拉,固然可以说是苏联与美国在争夺,但“安人运”借助苏联和古巴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执政地位,“安盟”借助美国保住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无疑是非洲方面主动性的最好体现。
非洲方面的主动性还表现在,一些政治人物实际上是把周旋于大国之间当作一种策略,在需要苏联支持时就宣称服膺社会主义,在需要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支持时就倾向资本主义而不谈或者淡化社会主义,即便他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作为思想和理论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更无法把握其实践。
三、结语
在当时冷战国际大背景下,非洲国家的独立斗争和独立后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一些地区和国家成为两大阵营争夺的对象,这对非洲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了复杂影响。一方面,非洲确实成了冷战各方的“竞技场”乃至战场;另一方面,一些非洲国家——特别是一些政治人物——也从中找到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空间。
从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在非洲相关地区和国家争夺的历程和非洲相关方面的应对来看,当竞争者关系和利益牵扯复杂而被竞争对象的目标比较明确单一时,占据主动地位的恰恰是被竞争对象,而竞争者如想掌握主动,就往往需要付出更多代价。
作者:刘伟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