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Getty Images
导读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近年来,随着能源低碳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电气化需求,全球对铜金属的需求迅速增长。铜为什么会改变世界?非洲铜矿富集国能否从当前的“绿色矿产”机遇中受益?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和编译者立场。
第一篇文章:
赞比亚:如何抓住铜矿开采新热潮
作者:特维维·西瓦莱、埃里克·沃克
来源:The Conversation,2023年1月8日
去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美非领导人峰会上,美国与赞比亚、刚果(金)签署了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开发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在峰会上,赞比亚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Hakainde Hichilema)还宣布,由亿万富翁比尔·盖茨、杰夫·贝佐斯和理查德·布兰森支持的勘探公司科宝金属(Kobold metals)将投资1.5亿美元在赞比亚开发一个新矿。
赞比亚在满足世界矿产需求方面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该国拥有丰富的铜和钴储量。铜和钴是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关键金属,在风能和太阳能技术以及电动汽车生产中被广泛应用,这两种金属将在未来的低碳世界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2040年,铜的需求预计将增长3倍,而钴的需求将增长20倍以上。赞比亚拥有世界6%的铜储量,铜占该国出口收入的80%。铜需求激增的时期即将到来,这为赞比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既可以获得矿业利润,也能够帮助该国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
但是,赞比亚的发展历史表明,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铜价的连续上涨并没有为赞比亚带来贫困或不平等的减少。在世界上关于不平等程度的国家排名中,赞比亚仍然位列第四。
基于我们已发表的研究报告和专业知识,包括与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增长中心的合作,以及与赞比亚政府就该国采矿业的研究合作,我们认为,赞比亚可以从当前正在进行的能源转型中受益,但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国必须充分利用矿业的非税收益(non-tax benefits)。
非税收益源于采矿活动本身,大多数矿业公司将大部分收入用于运营和资本支出,这一比例高于利润或政府税收。利用非税收益意味着赞比亚公司和工人要参与矿业价值链,赞比亚社区也将受益于开采和运输大宗矿产所需的基础设施。
过去,赞比亚更注重通过改变财税政策来获得更多的税收收益。但是,保持稳定的矿业税收政策同时追求非税收益是一种更平衡的方法,可以带来更广泛的收益。
一、赞比亚的不平等增长历程
观察以往赞比亚从大宗商品繁荣中所获取的利益,充其量只能说是喜忧参半。以最近一次大宗商品周期为例,受中国需求增长的刺激,铜价从2004年开始上涨。铜是赞比亚主要出口产品,从2003年到2006年,铜价上涨了两倍多,赞比亚的经济增长率随之迅速上升(见下图)。
然而,这对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状况没有带来相应的影响,赞比亚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在该时期实际上还略有上升。就连赞比亚的贫困率(每天生活费低于2.15美元的人口比例,以2017年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直到2010年前也都呈上升态势。2010年,赞比亚68.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但该国人均GDP却令人印象深刻,为3125.52美元(以2017年美元计)——是贫困率的四倍。
在大宗商品繁荣时期,政府可能更倾向于获取短期收益,这些收益往往以货币形式表现,主要是税收收益。对赞比亚来说,这种倾向是在十年前政府重新开放其先前国有化的铜业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赞比亚政府与新的矿业企业签订了不太有利的协议,在铜价上涨前的几年里,政府对这些企业提供了大幅的税收优惠,导致政府税收减少,但这反过来助长了政府对从该行业获得税收的决心。
2008年,在矿业繁荣时期,赞比亚对矿业利润征收暴利税,试图从该行业获得更多利益,而很少关注潜力巨大的非税收益。
二、为什么要重视利用非税收益?
非税收益是推动包容性增长的真正潜力所在。下图是说明这一点的示意图。每100美元收入,假设有70美元用于运营和资本支出,也就是说,用于运营矿山和扩大业务(这并非不切实际,该行业的利润率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很高)。
如果这些资金更多地用于国内,而不是去大量进口国外的商品和服务,就可以为赞比亚企业创造商业机会,并为赞比亚工人创造薪水更高的工作岗位。
2012年,赞比亚采矿业“上游”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成本达25亿美元。如果这些钱用于国内支出,就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能够直接创造收入和就业机会,而这些收入又会通过当地经济为进一步的消费和投资提供资金。
与采矿支出相关的“旁流”(sidestream)配套项目也可以带来非税收益,从而为整个经济增加价值。电力、铁路和公路项目不仅能保障矿业发展,也可以使其他经济活动变得更具有竞争力。
采矿业的“下游”联系同样可能创造更多收益,其他企业将矿业公司的初级产品再加工成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三、对赞比亚来说,非税收益可能有哪些?
下图显示了赞比亚矿业公司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明细。2012年,赞比亚采矿业96%的服务由外国企业提供,只有4%是由赞比亚企业提供,这些当地企业主要提供非核心的商品和服务,如餐饮、安保和办公室维护。
在矿业上游价值链获取更多收益,对赞比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增长机会。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本地化战略,让赞比亚本土供应商和工人在采矿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个增长机会是采矿业的“旁流”联系,即配套发电行业,如矿业公司可以将剩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出售给电网。
四、赞比亚也不应忽视矿业税
尽管我们倡导非税收益,但并不是建议忽视税收。随着时间的推移,铜储量将会逐渐耗尽,或者铜或许被某些新技术淘汰,这是所有自然资源面临的风险,政府必须尽可能地从矿产资源中获得税收。
跨国公司也在努力找到尽可能少交税的合法途径。过去,赞比亚是试图通过反复修改矿业税收制度来应对,但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更好的办法是完善税收制度,并专注于监督和征收工作。
五、治理红利
赞比亚政府需要认识到,治理不善将成为实现任何税收或非税收利益的制约因素。赞比亚在上一次矿业繁荣期就是这种情况。但目前,赞比亚正在收获治理红利,该国选出了一位对投资者友好的新总统,恢复了捐助者的信心,并在最近获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协议。
赞比亚利用当前这次铜矿繁荣来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
作者简介:
特维维·西瓦莱(Twivwe Siwal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增长中心税收与增长项目负责人;埃里克·沃克(Eric Werker),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国际商务副教授
原文题为:Climate change action could set off a copper mining boom: how Zambia can make the most of it
原文链接:https://theconversation.com/climate-change-action-could-set-off-a-copper-mining-boom-how-zambia-can-make-the-most-of-it-195764
图源:Shutterstock
第二篇文章:
铜:为什么会改变世界
作者:邓肯·莫尼、罗布雷希特·德克勒克
来源:The Conversation,2023年1月23日
铜就在人类身边,尽管并不总是能看见,但人类世界中铜金属无处不在。人们阅读文字的电脑/手机屏幕离不开铜,全球范围内人工照明、电力和电信的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铜。
这些铜都是从哪儿来的?考虑到它不断扩大的规模,铜究竟是如何生产、分配、控制和销售的?这是近期出版的《含着铜勺出生:全球铜史》(Born with a Copper Spoon: A Global History of Copper)一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该书从全球视角对铜这一改变世界的金属进行了研究,编著人员来自北美、拉美、欧洲、中部非洲、中东、东亚和大洋洲,时间跨度覆盖19世纪早期到21世纪早期200余年的历史。
为什么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铜无处不在,也因为当前全世界正日渐从化石燃料的使用中走出来,这将导致人们重新看好以矿物为基础发展新经济。电气化是绿色转型的支柱,需要大量的铜。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目标,预计到2035年,铜的消费量将翻一番。面对电气化的艰巨任务,未来20年,全球能源领域的铜消费量占比将增加到40%。
这些问题之所以重要,还因为那些铜储量丰富的国家还没有能从中受益,赞比亚就是一个案例,该国生产世界6%的铜,却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含着铜勺出生:全球铜史》一书通过观察矿物的生产地、生产和分配的组织方式,启发人们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类的物质生活以及所使用的能源。
未来世界中,铜会成为人们期待已久的资源福祉,还是会成为一场各国和企业获得这一金属的新的全球争夺战?对许多人来说,铜被认为是一种资源诅咒,赞比亚首任总统肯尼思·卡翁达曾说,自己的国家是在“为含着铜勺出生而付出代价”,他非常清楚丰富的铜资源给赞比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铜世界
《含着铜勺出生:全球铜史》着眼于过去一个半世纪出现的不同的“铜世界”。“铜世界”(world of copper)一词最初由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和奥利维亚·桑德斯(Olivia Saunders)所创造,用来描述全球一体化的生产系统,该系统在1830年至1870年间,将英国南威尔士的冶炼厂与全球各地的铜矿连接起来。
本书将上述系统定义为第一个“铜世界”,随后,被以美国为中心的第二个“铜世界”所取代。美国矿业公司崛起成为大型综合企业并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铜的生产、加工和分销。“从矿山到消费者”是臭名昭著的美国铜矿公司阿纳康达(Anaconda)的口号,该公司活跃在蒙大拿州和智利。美国“铜世界”的背后,是通过新的商业组织和技术对铜生产链的控制。
随着采矿和加工方面的技术变革,越来越多的铜被开采和加工。露天开采首先在北美发展起来,并很快传到拉美和中部非洲,但常常对环境造成全面破坏,许多这样的矿坑至今仍在开采。
美国“铜世界”既代表着美国企业的实力,也体现在美国铜生产链模式被其他非美国铜业企业争先恐后的复制。这种模式被应用到日本、控制铜矿带的欧洲帝国以及拉美地区,成为全球模式。
20世纪中期,面对资源民族主义和生产地域的变化,美国“铜世界”在去殖民化过程中逐渐瓦解。新独立国家的国有化浪潮带来后殖民时代的“铜世界”——新的“铜世界”建立在国家权力、经济主权和国家间的合作之上。发展中国家将铜视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门票,然而,围绕这一金属的梦想却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后殖民时代的“铜世界”在20世纪90年代因行业长期低迷而崩溃,私营跨国公司重新确立了在该行业的地位,但美国和欧洲企业也没有恢复其曾经的主导地位。
每个“铜世界”都以若干典型特征为标志——基础机构、组织方式、劳工实际,并在全球联系和互动中产生。识别和理解每一个“铜世界”对于我们理解全球铜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的能源转型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的“铜世界”的到来。对铜的新需求可能会推动加强在刚果(金)、赞比亚和非洲大陆其他地区的采矿活动,并可能使这些国家处于更为有利的谈判地位。
二、需要换个角度思考
铜在全球产业中的地位起伏不定。铜的历史并不是一个稳步增长的故事,而是伴随着我们从过去走向现在而依赖于全球联系的故事。铜的历史也是试图将区域与全球经济相脱钩的历史。
本书对全球历史亦有贡献。铜的历史必然具有全球性,因为该金属的开采、精炼、购买、运输和消费发生在世界各地。然而,全球历史不仅仅是相互联系。
该书还讲述了去全球化和试图切断全球联系的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中期,当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激烈争夺一度威胁到世界经济的重大调整。1967年,世界上几个最大的铜生产国(刚果金、智利、秘鲁和赞比亚)在卢萨卡举行会议,建立一个铜卡特尔,以控制铜行业并努力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
这是一个仍然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的雄心壮志。
《含着铜勺出生:全球铜史》简介
《含着铜勺出生:全球铜史》
(1830-1980)
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含着铜勺出生:全球铜史》(Born with a Copper Spoon:A Global History of Copper, 1830–1980)一书讲述了铜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分配、控制和销售的发展历史,涵盖了铜金属在金融、技术、劳动力、商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工业社会迫切需要这种高导电性、耐腐蚀的金属。铜也是光、电和通信所必需的材料,全球对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含着铜勺出生:全球铜史》从全球视野审视了从铜卡特尔、期货市场到资源民族主义的后果等诸多问题。
当然,本书并不仅仅是对铜的全球联系不断增加和深化的叙述,它还涉及去全球化、碎片化和试图切断联系的阶段,就像20世纪中期一样,当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激烈争夺一度威胁到世界经济的重大调整。
纵观历史,铜的生产造就了铜自身的实践、技术,也促使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大规模的生产影响了生态、国家和企业,创造或者摧毁了当地社区——这些社区依赖于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赞比亚首任总统肯尼思·卡翁达(Kenneth Kaunda)曾说,赞比亚人“出生时嘴里含着铜勺”,但却很少能从丰富的铜资源中获利。
作者简介:
邓肯·莫尼(Duncan Money),荷兰莱顿大学研究员;罗布雷希特·德克勒克(Robrecht Declercq),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原文题为:Copper transformed way the world works before: it’s about to do so again
原文链接: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pper-transformed-way-the-world-works-before-its-about-to-do-so-again-19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