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ixabay
摘要:受外迁/跨区企业纷纷回流国内/当地新趋势的影响,结合新冠疫情常态化新背景,在需求不确定性与预测不准确性双重扰动下提出成本—信号博弈的采购决策模型,探究企业在高效性跨区采购策略与响应性当地采购策略之间的权衡。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采购决策取决于成本与信息的联动表现,跨区采购总能带来强势的成本表现,而当地采购却不能一直发挥信息表现优势。这是因为当企业都选择当地采购,预测信息之间相关性效应会对冲信号精确度效应。新冠疫情加剧需求不稳定与跨区采购预测不准确性会加速企业回流趋势。有趣的是,回流行为可能让所有企业获益,并能打破陷入囚徒困境的对称跨区采购均衡。原因是,回流会诱导出新的非对称混合均衡,消除预测信号相关性来抑制市场竞争。相应地,这种混合均衡会赋予企业“后发优势”实现局部帕累托改进。随着需求不确定性与预测不准确性的增强,混合均衡会转向对称的当地采购均衡,并能短暂地实现全局帕累托最优,但最终又会陷入双输的囚徒困境。此外,糟糕的当地采购预测会赋予企业“先发优势”,这种优势导致先发企业变得更好,而后发企业变得更糟。
关键词:采购决策;跨区采购;当地采购;需求不确定性;预测不准确性;新冠疫情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了深远影响,诸多行业几乎停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供应链恢复正常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疫情冲击使得人流受限、商流抑制、物流不畅,导致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和运作。同时,基本物质需求持续上升,医疗物质等设备更是出现供不应求的困境。特别是,疫情导致的企业劳动力不足、原材料交货时长增加、关键基础材料持续短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产品运输困难等棘手问题更是增大了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产品与采购提前周期相比,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企业必须在销售季节开始之前做出原材料采购决定。相比于跨区采购,当地采购拥有更短的交货时间,处于更接近产品交付的时间节点,允许企业获得更准确的需求信息。当市场不确定性充斥着产品市场,需求预测会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企业采用跨区采购。然而,跨区采购却能拥有低成本优势。例如,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原材料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的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是从内陆地区、西部地区等其他地区采购。另外,我国成本驱动型制造企业也从东南亚、南亚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国家进行跨区采购。国内华坚鞋业集团决定在埃塞俄比亚采购制鞋原材料,并在当地开办一个3500人左右的工厂。事实上,除了制造业和食品业,跨区采购在医药、粮食、汽车、智能手机等产业中也是屡见不鲜。这种成本优势曾被商业媒体和研究文献广泛讨论。为此,一个有趣的问题被提出:低成本优势的跨区采购在新冠疫情带来的更不稳定市场需求与更不准确需要预测双重扰动下是否仍是企业的明智选择?如果是,双重扰动的影响是什么?如果不是,应该何时转为当地采购?
成本与响应性之间的权衡在企业的采购策略中起着重要作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预测更具不稳定性,这可能会迫使企业更多地依赖于有效的采购策略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这种权衡变得相当复杂,而且难以评估。那么,一家企业到底是选择成本低,但交货周期长的跨区采购,还是成本高,但交货周期短的当地采购?在进行跨区/当地的采购决策不应该简单地遵循市场潮流趋势,要想有明智的决定,企业需要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采购策略。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丰富现有采购决策的运营管理理论体系,而且能为我国正处于“双循环”新格局与疫情常态化下的零售业和制造业提供原材料采购决策支持。
二、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外迁/跨区企业纷纷回流国内/当地的新趋势,结合当下新冠疫情常态化新背景,提出了一个程式化的平行竞争性供应链博弈模型,利用成本—信号博弈来研究企业在跨区采购和当地采购之间的权衡。竞争性企业在需求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出售可替代性的产品,他们需要决定从哪里采购产品的原材料或关键性部件。原材料供应市场中有两种采购方式:跨区采购(Cross-regional Procurement,记为C)和当地采购(Local Procurement,记为L)。跨区采购的原材料成本较低,但是交货时间会较长,称为高效性采购;当地采购的原材料成本较高,交货时间较短,称为响应性采购。企业需要在跨区采购和当地采购之间作出抉择。假设两个企业确定选择采购策略后在市场上进行古诺(销量)竞争,当地采购允许企业在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时做出采购订单的决定。
基于此,本文在需求不确定性与预测不准确性双重扰动下进行供应链采购策略研究,强调不同采购策略组合带来的成本变化直接效应与信号结构间接效应的联动关系,通过贝叶斯纳什均衡结果,重点探究外迁/跨区企业回流国内/当地的驱动力,分析了新冠疫情引起的需求更不稳定与预测更不准确对均衡状态的影响,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采购策略互动。
三、主要结论与未来拓展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企业利润由成本表现与信息表现构成,跨区采购总能带来成本表现优势,并且随着潜在市场需求与成本差异的增大,这种优势会得到进一步扩张。当企业都选择采用当地采购时,需求信号预测之间会产生一个消极的信号相关性效应,这加剧了市场竞争,导致企业受损。(2)新冠疫情导致需求更不确定性与跨区采购预测更不准确是加快企业回迁趋势的两个重要因素。有趣的是,本文发现企业回迁行为可能会提高企业利润,有利于行业中的所有企业。原因是,回迁的过程会形成了一种新的混合均衡,驱除消极的预测信号相关性,缓解市场竞争。(3)对称的跨区采购均衡总会陷入双输的囚徒困境,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与跨区采购预测不准确性会迫使这种对称均衡转向非对称(混合)均衡,并且“后发优势”总能让混合均衡达到单赢的局部帕累托最优。随着不确定性与不准确性的增强,混合结构最终会转向于对称的当地采购均衡。
此外,本文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①允许企业同时使用跨区采购与当地采购。相对单一采购模式,这种双源采购的驱动力需要被进一步地探索。②本文重点关注了下游产品数量的竞争。在其他竞争模式(如价格竞争、混合竞争)下,这些结果是否继续保持不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③本文在需求不确定性下考虑了两个差异的确定型采购成本。然而,当跨区采购成本变得不确定,那么双重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与成本不确定)下采购决策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研究方向。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42卷第11期论文《需求不确定性与预测不准确性双重扰动下供应链采购决策研究》(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王军进、刘家国、石磊,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博士、教授, 博士、硕士研究生;周欢,河南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