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 | 2022年美国外交十大事件

来源:经济外交学人时间:2023-01-18

2022年,美国外交高度活跃,体现了建制派努力在疫后重振美国国际领导力的雄心。拜登政府联合盟伴对俄发动了猛烈的经济制裁,为世人呈现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战”,并在各个层面加大对华竞争力度,拖拽中美关系动荡不安。不仅如此,美国努力拓展跨大西洋合作、组建了新的印太经济合作框架,并联合盟伴加大对非洲、中东、南太平洋,以及拉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援助,不断彰显其强大的经济外交能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依据月度评估结果,梳理了2022年美国外交的十大事件,以此为理解过去一年美国外交的基本脉络提供线索。

 


1. 美国联合盟伴发动对俄猛烈经济制裁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联合盟伴对俄罗斯发动了规模和烈度均属空前的经济制裁。在金融领域,西方国家不仅冻结了对俄主要大型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还动用金融制裁“核武器”,将部分俄罗斯银行移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并限制俄央行动用其外汇储备。在贸易方面,西方国家对俄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以限制俄获取新兴技术和产品,并对俄出口产品征收高昂关税,甚至取消了俄罗斯的最惠国待遇。在生产性投资领域,投资禁令要求企业和个人暂停在俄开展新的经营活动。在能源领域,美西方大幅减少了对俄能源进口依赖,拜登政府还游说欧盟、七国集团和澳大利亚对俄石油出口设置价格上限以打击其为战争筹资的能力。美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多个重大合作项目也陷入停滞,俄人员流动、媒体运营等也受到限制。此外,美国还通过设立新机制来巩固对俄制裁,借助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加强对俄实施多边出口管制,以及召集多国财政官员举行对俄经济制裁协调会议。总之,美国全面调动经济制裁工具,试图将俄罗斯排挤出全球经济体系。


2. 美国通过三大产业政策法案全面加强对华产业竞争

2022年是美国产业政策强势回归的一年。8月,拜登连续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以及《通胀削减法案》两项重大产业政策法案。连同2021年11月国会通过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这三大法案成为美国当下产业政策的支柱,也标志着美国经济政策的历史钟摆再次走向“汉密尔顿主义”的传统。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是推动美国产业政策回归的最重要动因,半导体和新能源是最重要的两大竞争领域。为全面提高美国的产业竞争力、打造和重塑完整的产业供应链,《芯片和科学法案》投资2800亿美元用于提高美国的芯片制造、基础科学和技术转化能力,其中527亿美元专门用于支持半导体产业;《通胀削减法案》成为联邦政府有史以来对清洁能源最大的投资计划,拨款3690亿美元用于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支持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则涵盖了对交通、水利、通讯和新能源设施等领域高达1.2万亿美元的投资。对华竞争压力促使联邦政府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干预,一个强大的经济“利维坦”正在美国崛起。


3. 全面夯实印太战略经济基础


2022年,美国全面落实印太战略,逐步组建起新的地区经济合作框架。2月11日,拜登政府发布《美国的印太战略》,明确阐述了其五个战略目标与十项战略行动计划,并提出竞争、合作、对抗这一“3C”对华战略思想路线。5月,拜登在访日期间联合12个国家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将互联经济、弹性经济、清洁经济和公平经济确立为这一框架的“四大支柱”内容,并在当月邀请斐济加入。6月,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召集IPEF伙伴国在法国巴黎举行非正式会议,寻求建立高标准、包容、自由和公平的贸易承诺和有创造力的发展路径。7月,IPEF的14个成员国在新加坡举行首次高级官员和IPEF“四大支柱”专家会议,随后戴琪和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又主持召开了IPEF部长级线上会议。9月,IPEF在洛杉矶又召开了首次线下部长级会议,成员国就“四大支柱”的合作发布部长级联合声明。12月,IPEF成员国在澳大利亚开始第一轮面对面谈判,就“四大支柱”内容进一步交换意见,并考虑纳入加拿大等新成员国。上述外交活动不断夯实了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经济基础,使IPEF成为美国开展对华竞争的重要制度工具。


4. 贸易与技术委员会为美欧拓展合作新领域


在经历了几年的动荡后,大西洋关系在拜登上任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这集中体现在美国和欧盟联合建立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这一新的双边合作机制上。2022年5月,TTC在巴黎召开第二次部长级会议,双方在新能源技术的政府采购,碳排放计算标准,以及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设施标准这三方面达成实质性合作。12月,TTC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在加强对非洲国家的通信基础设施投资、建立人工智能风险的共享指标库,以及构建半导体供应链预警机制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自2021年6月成立以来,TTC已成为美欧沟通优先合作事项的重要外交渠道。虽然一些贸易和监管分歧难以解决,美欧各自的产业政策也有所冲突,但面对一个共同的竞争对手,双方选择绕过分歧,在气候治理和新兴技术领域加强合作。TTC还负责协调美欧的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政策,其共同针对中国科技与产业崛起的意味十分明显。


5. 美国加强对华战略竞争,中美关系动荡不安


2022年,美国大力开展对华竞争,拖拽中美关系动荡不安。8月,美国多位政客窜访台湾对中美关系造成了重大冲击,挑战中美政治关系的红线。10月,拜登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对华竞争是未来十年主题,并宣布秉持“投资、结盟、竞争”三大政策思路,强调通过自身实力建设和对外结盟战略,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全球治理等各个领域“竞赢(out-compete)”中国。11月,商务部长雷蒙多发表对华经济战略演讲,宣布美不寻求对华经济脱钩,但只在不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有限领域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在“小院高墙”战略的指导下,美国不断加固和抬高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壁垒。10月,美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对华先进计算芯片、半导体和超级计算机制造设备的全面出口管制措施;12月,美又将长江储存等三十余家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在金融和贸易方面,中美之间传出一些难得的积极讯号。8月,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宣布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双方履约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中美金融“脱钩”踩下刹车。中美经贸团队也在11月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的推动下,逐步恢复对话并希望保持战略沟通和经常性磋商。总体来说,中美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展现了一些合作曙光,但双方在地缘政治和科技领域的矛盾与挑战也将长期存在。


6. 美国积极拉动日韩台构建半导体产业联盟


5月,拜登的首次亚洲之行将韩国与日本作为目的地,他在韩国视察了三星电子平泽工厂,并在访日期间借“四方安全对话(QUAD)”这一平台发布了《关于关键技术供应链原则的共同声明》,着力推动与日本等盟友在半导体和其他关键技术方面的合作。7月,布林肯和雷蒙多与日方负责人在华盛顿举行美日经济政策协商委员会(EPCC)的首届部长级会议,打造美日经济版“2+2”,并宣布启动建立一个新的半导体研发机构。9月,哈里斯到访日本与韩国,与半导体企业高管讨论美国的芯片产业政策,并邀请日、韩、中国台湾召开视频预备会议以组建芯片四方联盟(Chip 4)。目前,韩国尚未决定是否参与正式会议,这导致Chip 4陷入搁浅状态。在拜登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世界主要半导体企业不断赴美投资建厂。12月,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举行移机典礼,拜登、雷蒙多、库克等政商两界代表出席。台积电在典礼上宣布,将对美投资从120亿美元增至400亿美元,并计划在亚利桑那再建一座生产3nm芯片的工厂。这是拜登任内最大规模的对美外商直接投资(IFDI)之一,具有制造回流的重要象征意义。


7. 美国加强接触东南亚,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东南亚成为美国与中国展开外交争夺的重点地区。5月,美国—东盟特别峰会时隔6年重启,并首次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举行。会后,双方发布了《2022年美国—东盟特别峰会联合愿景声明》,承诺在清洁能源、空间合作、区域海事和公共卫生等领域深化合作,并计划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1月,拜登出席了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十届美国—东盟峰会,宣布双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拜登此行是2017年以来美国总统首次出席东盟峰会,也是美国总统有史以来第二次访问柬埔寨。与会领导人讨论了俄乌、南海、缅甸问题,以及经济、环境与安全等地区和安全议题。在新的伙伴关系下,美国将于2023年向东盟提供8.25亿美元援助,帮助其建设电动汽车生态系统和高标准基础设施。美国在这两大峰会中不断渲染“基于规则的秩序”正面临重大威胁,进而强调美国对以东盟为核心的印太地区的长期承诺,力求夯实印太“朋友圈”、强化对印太秩序的主导力。


8. 美国联合G7成员国推行“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倡议”


6月,拜登出席于德国举办的G7峰会,联合G7领导人正式启动“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PGII)”,计划在五年内共同筹款6000亿美元,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11月,拜登在印尼出席G20峰会期间又联合印尼与欧盟召开了PGII的G20会外活动,宣布了“印尼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保护巴西关键矿产供应链”、“印度卫生基础设施投资”等六个新项目。PGII被视为由美国主导、制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动作,同时也作为拜登政府“电池材料倡议”的配套外交措施,在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和可持续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9. 美国积极参与多个地区峰会,全面加强区域外交布局


6月,美国主持召开美洲国家首脑峰会,拜登参加并宣布了一系列对拉美国家的援助和合作计划,还启动“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作为西半球经济伙伴关系框架。7月,拜登出席海湾合作委员会(GCC)领导人峰会,各方同意在平息地区紧张局势、深化地区防务安全和情报合作、确保海上航道自由及安全等方面加强外交合作。此外,拜登还在峰会上宣布了美国对中东及北非的援助计划,强调美国不会因为撤出军队而“抛下”中东。9月,拜登出席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签署了“太平洋岛国伙伴关系战略”,提出未来合作的11个方向并将气候变化作为优先事项,并宣布对太平洋岛国提供8.1亿美元的额外援助。12月,拜登出席美国—非洲领导人峰会,承诺未来三年向非援助550亿美元,并在美非商业论坛上达成了多项投资及贸易合作。总之,拜登积极穿梭于各个重量级地区峰会中,试图通过元首外交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关系。


10. 中期选举落幕,分立政府将牵扯美国外交政策


在11月举行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整体表现高于预期,并最终以51票巩固了参议院控制权。与此同时,共和党并未掀起“红色浪潮”,特朗普背书的诸多候选人也落选,“特朗普浪潮”或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民主制度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众议院,共和党借助222票席位成为多数党,麦卡锡有望接替佩洛西出任众议院议长。在对华问题上,麦肯锡认为拜登政府对华立场不够强硬,并表示新国会将成立一个“中国特设委员会”以集中应对中国挑战。中期选举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不得不面对弱分立政府的掣肘,如共和党领导下的众议院很可能审计或阻碍对乌克兰的援助资金,中美关系等外交议题则可能出于党争而被重新放到议程上。同时,国内分裂也可能导致拜登政府转而寻求外交支持以解决国内问题,这也为中美经济合作提供曙光与契机。
 

文字编辑:刘露馨
排版编辑:穆睿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