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8江才健在「吴健雄110冥诞纪念会」上宣读杨振宁短文并发言。
今年分别是吴健雄110岁冥诞及杨振宁百岁嵩寿华诞。吴健雄毕业于1934年的南京中央大学,当年中央大学所在地,学术一脉相承的南京东南大学,特别在今年5月举办了吴健雄110诞辰的纪念会。在学术与私谊上与吴健雄都有密切关系的杨振宁,也受邀在纪念会上发表短文,再次重述他对于吴健雄科学识见与实验成就的一贯评价,可以说是纪念会上的一个科学历史见证。
二人皆为中国科学里程碑
在20世纪的物理科学上,吴健雄与杨振宁都以他们在近代科学上的过人识见,及他们自身所涵育的中国文化传统,走出了中国科学家在近代物里科学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也是他们受到推崇的一个道理所在。
由于我写了他们两人的传记,很清楚了解到,他们对于自己在科学上的成就,不是因为他们能比拟于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今年5月底,在南京东南大学纪念会上,我在发言中特别引述了吴健雄自己所说的一段话,「中国人总觉得,说我是中国居礼夫人,好像对我了不得,对我恭维了,其实对我并没有恭维。」正是用意于此。
杨振宁得到我们社会的肯定,当然源自于他和李政道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个中国人,但是后来有人问起杨振宁,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时,他的回答却是「改变了中国人不如人的心理」,清楚看到他对于自己文化传统一种自信心的看重。近些年有一些说法,总喜欢强调杨振宁的物理风格,在20世纪中可以说是承爱因斯坦与英国大物理学家狄拉克以降,同样展现精妙数学与玄奥物理微妙关联的一代大师,但如果我们看杨振宁近年一些对于科学的看法,即可知道,他承袭自中国文化传统,对于宇宙奥秘一种未可能尽知的哲思。
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问题
这些现象的背后,当然牵涉到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问题。回顾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近代科学进入中国是一个面对外强压迫,由轻藐抗拒受到屈辱挫败后,不得不「屈服勉从」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最为象征性的事件,就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但在「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以图「救亡」、「启蒙」的历史呼声的背后意念,事实上与触发「五四运动」的「外
抗强权,内除国贼」民族主义动机,是有着矛盾的。然而,起自欧西文化传统的近代科学,如何能在我们这个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带来真正的启蒙,也就是许多人谈到的所谓「五四」的未竟启蒙,值得我们重视。
「五四」之后对于科学启蒙反思的唯一机缘,乃是1923年的所谓「科玄之辩」,然而那个对于科学进入我人文化思想的辩论,仅及于言辞表意的争论,未有深入对传统文化的启蒙辩诘,反倒留下一个「科学与玄学」的对立表象,深入人心。
其实被中国地质先驱人物丁文江贬抑为「玄学鬼」的张君劢与梁启超,不单中学根底深厚,起草民国「五五宪草」的张君劢,对儒家思想与法哲伯格森的直观哲学,颇有深研,还曾撰文讨论中国现代化与儒学复兴。「戊戌变法」核心人物的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思想领袖,1919年游欧回来发表的《欧游心影录》,直陈在欧洲所见西方文明的悲观前景,倡议要恢复自我文化传统。张、梁二人非但不是丁文江口中的所谓「玄学鬼」,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甚至西方思潮的认识深度,岂是钻研地质学窄门,只知强调科学「证据」,甚至认为不是科学方法得到的结论,都不是「知识的」丁文江所能望其项背。
英国也有科学与人文辩论
其实在近代科学萌生的英国,也有科学与人文的辩论,先是19世纪浪漫文学诗人柯立芝与社会改革家边沁的辩论,晚期则有文学评论家阿诺德与生物学家赫胥黎的人文与科学论战。英国的两次论战,人文传统都站在强势地位,科学的功利主义只能奋力以搏,也因此,欧洲对于科学一直有着较为强大的质疑反思传统,反观我们对于科学,只有奉为圭臬的崇仰。
此后我人历经军阀势力内战,日寇侵略,以及国共对峙、国土分裂之局,所谓科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启蒙反思益发没有蕴生机缘。尤其在冷战世局的大气候中,科学与国家军经需求的依存益显,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警示的所谓「军工复合体」,其中核心力量正是由科学「实征致用」而来的坚船利炮,加以人口快速增殖,冷战之后经济资源竞争日益严峻,科学面向立竿见影的急切求功,可谓日甚一日。所谓科学的文化反思,就是素有传统的欧洲都衰微乏力,我们文化一向执念于迎头赶上,更不可能关注无关宏旨的科学文化启蒙之事了。
科学须克服种族主义遗绪
前几个月倒是有一件事关科学文化反思的事例,值得一提。当今科学界公认执牛耳地位的英国《自然》科学期刊,居然邀请四位非洲裔血统的科学研究专家,共同撰写了一篇社论,题为「科学必须克服它的种族主义遗绪」,主旨说科学出自人类好奇心,得到对于宇宙自然的更佳瞭解,但是其知识的运作之效则与人类主观意念密切相关。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以其所认定的「理性」科学,在非洲推动奴隶殖民,甚至扩及全球,因此科学思维中留下许多种族主义信念,影响至今未去。
科学是人类智能思维的产物,自不可避免受到人类信念与偏见的影响,当今的许多科学活动,由概念创生到因果设定,甚至是价值判准,无一不受到来自过往欧洲种族主义那种唯我独尊信念的影响,产生出由白种人建立优越文明的偏见。社论也说,这种种族偏见不去,科学就不能展现其可能带来的更好文明价值。
这篇《自然》社论也提出明证,指出19与20世纪因为欧洲科学家以肤色、人种来界定人的智能阶层,造成了优生学风行一时,甚至得到西方许多所谓大思想家和社会领袖的支持。被当今遗传学界高度评价的达尔文(Charles Darwin),虽然倡议人类有共同遗传先祖,也反对奴隶制度,但在他写的《人的源起》名着中,还是有着以白人为最高层级人种的种族主义观点,20世纪以解构DNA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华生(James Watson),公开说出认为黑人智力不如白人的想法,引起轩然大波。
「优生论」虽因导致纳粹主义而遭到污名贬抑,上世纪科学界也得到共识,认为种族是一种社会建构而非纯由生物现象决定,但在西方政治知识界的所谓白种人与西方文明优越论,依然深入社会人心,也显现出,西方主导近代科学的所谓「理性」主义,是多么的虚假和经不起检验。
吴杨皆挑战贬抑传统心态
但是,相对于当今主流科学界的反省思潮,整体中国传统的文化氛围,承袭「五余绪」的所谓「科学就是启蒙」,依然蔚为主流,科学界盈庭之声,乃是科学知识绝对价值的坚持,对于一切不合于绝对科学标准的知识,轻者贬抑为伪科学,甚者更讥为愚行騃思,依然未脱百年前面对欧西强权挫败时的「欣羡西学,贬抑传统」心态。
造就今日中国社会如此的文化氛围,与科学进入我人文化传统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清季末年,面对一系列的挫败屈辱,眼见家邦凋敝,对比欧西列国的民生富强,欣羡之余,衍生出的是对于自己传统的全然否定,认为国之不国,民不聊生,皆是传统文化贻害,不去责怪强梁盗匪的侵门踏户,反倒说自己的闭关自守是愚行騃思,亦见我们因屈辱挫败,而生自卑情结之深之重也。
在此次纪念吴健雄110诞辰,以及庆祝杨振宁百岁嵩寿的历史机缘中,相对于吴健雄感叹于中国人对于自己传统的不够重视,以及杨振宁对现今一些科学追赶热潮的颇多保留,近些年,在近代科学不同领域,做出与国际比肩成绩的中生代优秀科学家,多的是更深入科学主流大潮的殷切着眼,少有由文化传统的回顾反思,加上资源投入丰沛,追求指标明确,所谓科学「启蒙」的深意,多认为无关紧要,甚至是无谓多余的。
去年大陆出版了《杨振宁访谈录 百年科学往事》,是一本事关科学文化颇有些新意的书。在这本前几年对杨振宁8次的访谈纪录中,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相当坦率地说出自己对学术工作所体会到的一些感受,对于认识学术人物的直率评价,也直言对一些科学家为人处世的欣赏或不欣赏。如此直白对于人与事的评论,是过去中国学术界大老很少做的事,也展现出不同于过往,我们社会谈论起科学总都是正面看待的常见调子。
在这几百个或长或短的问答中,可以看出杨振宁没有一般科学界唯科学理性的思维,他一向不避讳自己在科学工作中的主观好恶,也不全然摒斥一些科学家在成名后追求科学之外的玄想。他在访谈中说,「科学会有世俗的成功,但永远追不上自然的复杂」,可以说是对于我们一直忽略的科学「启蒙」问题,一个相当深刻的评注。
2022.07.24作者(右)与杨振宁在北京清华大学的家中合影
作者:江才健,台湾著名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曾为《中国时报》科学主笔,《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现为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来源:当代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