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和殖民帝国主义放在一起,对于一些人恐怕有点错愕的。其实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进展,我们几乎可以说近代科学与欧洲殖民帝国主义,有如一对孪生兄弟,回顾欧洲这个人类历史最晚崛起的文明,正因为在那里萌生了近代科学,也有了因科学而来的坚船利炮,让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由非洲到拉美,再到亚洲,成就今日依旧未去的风光。
许多进入科学领域工作的科学人,常有一种浪漫到失真的想望,总认为科学好像一种救世的福音,是出人类于愚昧的完美知识真理。此种想象尤以我们文化中人为甚,原因无他,正是因为我们过去百多年历经的近代挫折,多因为科学落于人后而来,因而也使我们认定,欧西文明之所以能新强崛起,皆因于他们得惠科学的理性之力,没有见出欧西的崛起,不是因理性思维自然而来,实是由科学而来的暴力所肇造。
科学家最喜欢自诩于科学总可以自我更正,不会一路错误到底,因此科学家们也颇有自我检讨的反省,总要反思自己的一些缺失。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执世界科学期刊牛耳的英国《自然》杂志,聘请四位科学研究者写了一篇社论,这四位学者都有非洲裔的血统,包括现任麻省理工学院院长的政治学者诺波丝(Melissa Nobles),联合国粮农基金慈善教育国家科技工程数学计划与科技策略副总裁的科学家沃马克(Chad Womack),肯尼亚环境气候活动家以及绿色世代策略创始者瓦苏蒂(Elizabeth Wathuti)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遗传学教授温坎(Ambrose Wonkam),社论的标题是「科学必须克服它的种族主义遗绪」。
Clockwise from top left: Chad Womack, Elizabeth Wathuti, Ambroise Wonkam and Melissa Nobles.Credit: Bottom left: Gretchen Ertl; bottom right: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这篇社论的要旨,说起科学虽是出自人类好奇心,得到对于宇宙自然的更佳了解,但是其知识的运用也与人类主观意念相关。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以其所认定的所谓「理性」科学,在非洲推动奴隶殖民,也扩及全球,因此在科学思维中也留下许多种族主义的信念,影响至今未去。科学是人类智能活动的产物,自然不可避免要受到人类信念与偏见的影响,因此当今的许多科学活动,由概念创生到因果设定,甚至是价值判准,无一不受到来自过往欧洲种族主义,那种唯我独尊信念的影响,产生出白种人建立了优越文明的偏见,这篇社论说,这种种族偏见不去,科学就不能展现其可能带来的更好文明价值。
这篇社论作者经由学术文献,也同样运用新闻学的一手信息,来了解科学种族主义的过往及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期未来能有更具文化价值包容性,及更符合不同种族文化价值信念的科学知识,使得人类的科学知识,更接近多元价值与社会公正性的标准,也让科学真正接近过去一再宣称的所谓「理性」价值。
这篇在《自然》刊出的社论也提出明证,指出十九与二十世纪欧洲科学家以肤色、人种来界定人的智能阶层之往例,造成优生学风行一时,甚至得到西方许多所谓大思想家和社会领袖的支持。被当今遗传学界高度评价的达尔文(Charles Darwin),虽然倡议人类有共同遗传先祖也反对奴隶制度,但在他写的《人的源起》名著,还是有着以白人为最高层级人种的种族主义观点,二十世纪最出名的近例,就是以解构DNA成就获得诺贝尔奖的华生(James Watson),公开说出认为黑人智力不如白人的想法,而引起了轩然大波。
优生论因导致纳粹主义而遭到污名贬抑,上世纪科学界也得到共识,认为种族是一种社会建构而非纯由生物现象决定,但是在西方政治知识界的所谓白种人与西方文明优越论,依然深入社会人心,也看得出西方主导近代科学的所谓「理性」主义,是多么的虚假和经不起检验。
现在《自然》主动提出种族主义偏见是如何影响了科学的思想与运作,并进而采取行动,邀请四位在科学上做出成绩的优秀非洲裔科学家撰写社论,未来他们还将撰写科学运作如何受到种族主义偏见影响的过往历史,并且提出未来如何能对不同文化的价值兼容并蓄,在决定科学运作过程中形成新的标准,让过去一再高唱入云,所谓科学给人类带来进步的信念,能够更接近真实。
其实远的不说,就拿刚趋近尾声的新冠疫情为例,大量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于高收入国家,无视非洲等一些低收入国家,每年数以百万计同样面对生命威胁疾疫的人众,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资源。一位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疾病学院任资深教授的非洲马拉维医疗研究专家说得很好,他得到英国医学研究会的大量经费,实验室里有二十五万美金的流式细胞仪,使用二百五十美元一剂的抗体小瓶,来研究包括群体免疫特质在内的人体免疫反应,目标为了优化疫苗的制程。但是从他实验室可以看到的当地伊莉萨白女王中央医院,却有许多因为无法获得二美元一次抗生素疗程,或是因没有病床而濒临死亡的病人,他说面对着一个试剂可以治疗超过百位病人的景况,无法不感到罪疚。「穷人的命不是命」真是一点不错。
除了这些现象面的问题,在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其实存在着更值得正视的思想殖民化问题。尤其在我们这个曾经也受到过科学殖民主义迫害的文化传统,近时以来虽说在近代科学的主流领域,做出了一些杰出成就,但是对于科学思维在人类不同文明中的价值问题,却少有反省深思,主流科学界的意见领袖,动辄提出的科学绝对价值论点,比诸近代科学萌起的欧洲文化思想界的反思,譬如这回《自然》的反省作为,不只是瞠乎其后,更是令人叹息的。
无论如何,由国家社会资源运用的抉择观点,到对于更深刻的自我文化价值意义问题的思考,依然活在「思想殖民化」思维中的科学中人,是应该有所反思的。
作者:江才健,台湾著名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曾为《中国时报》科学主笔,《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现为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来源:《科学手记》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