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东南大学
一九三四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的吴健雄,后来以其十分准确细致的物理实验工作,成为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顶尖实验物理学家。今年是吴健雄的一百一十岁诞辰,传承延续自当年中央大学的南京东南大学,二十年前就在校园中设立了吴健雄纪念馆,今年五月三十一日诞辰当天也举行了纪念会,吴健雄家乡太仓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同样有纪念活动。我因为写了吴健雄的传记,应邀出席在南京的纪念会,因正逢新冠疫情未去,有些周折的经验,也有一些社会文化的观察心得。
受疫情影响,五月七日由大陆四个对外口岸之一厦门入境,酒店隔离十四天,转到南京后再隔离七天,幸运的赶上了能现场出席三十一日的纪念会。由厦门入境隔离,到由闭锁通道转到南京,我经历了严格的防疫管控措施,确实感受不便和压力,但是由厦门机场、防疫酒店到南京机场,那许多身穿全套防疫隔离衣裤,戴着头套口罩目镜的防疫工作人员,多数很负责敬业,对于旅客的心情和惶然,也多有体恤,在渐热的天气中,实属难得。未到南京之前,也多次接到南京地区防疫工作人员的电话,详细追问停留地点,虽然倍感压力,态度都很客气,对比起当时上海因疫情防堵措施,造成甚大民怨,也看出任何事总有的多个面向。
三十一日的纪念会,是在江苏省政府接待外宾最高规格场所的钟山宾馆举行,主办的东南大学,并没有邀请政府官员与会,由于疫情影响,许多学术界的贵宾是以在线形式参与,国内多地不说,甚至有海外的参与者,据东南大学主办纪念会的吴健雄学院告知,纪念会的收看人数达到五十万人,显现了网络时代一种新型态的交流模式。
这回出席纪念会,一方面缘于我写了《吴健雄传》,同她也有的深厚情谊,另一方面也因为校方请我同杨振宁联络,本来希望他或能送来一个短视频,已经百岁高龄的杨振宁立即同意写了一个两百多字的短文,重述多年来他对吴健雄科学眼光的一贯赞赏,要我替他宣读。后来我特别再请杨先生在这个用电脑打出的两百多字短文上,签上名字,并且将原件寄来给我。现在这份我在纪念会上宣读过,有杨振宁签名的短文原本,已经交给东南大学收藏入档。
1958年,吴健雄(前左二)、李政道(前右一)、杨振宁(前右二)等科学家合影
纪念会的贵宾,都被安排六分钟左右的发言时间,因此我也利用机会讲述了一些同吴健雄相关,也与她关心的中国文化话题,也是多年来我同杨振宁多有交流,有相当共识的一些想法,可以说没有妄用这难得的四分多钟。
吴健雄是一九九七年过世的,十年前在南京和太仓,甚至是台湾复校的吴健雄的母校中央大学,都有纪念她百岁诞辰的仪式,今年再纪念她的一百一十岁诞辰,似乎也是顺理成章。当然我疑心吴健雄的再次受到瞩目,是否也与去年美国发行了纪念她的邮票有关,因为当时大陆与台湾都有相当的报导,也受到社会相当大的关注。吴健雄在美国求学研究教学多年,又是一位有特殊代表性的杰出女性物理学家,美国发行纪念她的邮票,有其道理,不过我对于一些中国血统人士的过于热衷其事,倒是有些保留。
因此在发言伊始,便提出去年美国的发行吴健雄纪念邮票,说那确是一个荣耀,但是也说以我同吴健雄的来往认识,她或许更珍视的是一九九〇年南京天文台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我提起一般喜欢说她是「中国的居里夫人」,也以二十世纪一些重要物理学家都同意的看法,认为就研究深度和影响范围看,吴健雄对于物理科学的重要性,无疑要更胜一筹。我特别引述了吴健雄自己的说法,「中国人总觉得说我是中国居里夫人,好像了不得,对我恭维了,其实对我没有恭维。」
我说吴健雄在美国教书研究多年,对于中国文化的困难和缺点,有很深的感喟和反省,觉得中国人大不如犹太人,对自我传统的坚持不够。我提出她在演讲中曾提到,莫斯科大学有汉代大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明代医学大家,写《本草纲目》李时珍的彩色大理石立像,我说她从没有「月亮只有外国圆」的观念,也认为一些所谓中国通是「一通也不通」。
最后说起传记出版之后,我亲到纽约送书给她,以及与她最后相见的感性过程。我说她虽在美国活了六十年,最后归葬的是自己出生地浏河,她父亲手创明德学校的校园,正如她一生老友大建筑师贝聿铭说的,她是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纪念会场及会后的午餐,与东南大学校长和几位与学校关系密切院士的交流,深刻感受大陆近年学术发展锐意求进的气氛。黄如校长东南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大学修得博士学位,在北大教书研究,四十六岁选上院士,以五十三岁之龄来东南大学任校长前,曾经担任北大副校长。她处事明快干练,任事积极进取,是中国学术界自我培养极有代表性的生力军。
那段时间正逢大陆大学入学考试,感受到一般家长惮精竭智的关心,其实这种应试取向的风气,不止在大陆,在台湾、香港以及美国的华人社群,也很普遍。此次纪念会在在线发言的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当年也是考试拔尖,到美国留学,二〇〇八年他四十一岁,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座教席回到国内而受到瞩目。去年施一公曾经回顾他的学术历程,对于自己一度自豪的求学应试成功经验,有所反省,他说那些源自应试策略的成功,反让他错失了一些更深刻的思想空间,因此他在西湖大学开创起的新教育体制,最近又主导创设了一个「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计划。
在目前大陆自豪于科学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以及热衷追求世界第一科研项目的氛围当中,施一公的反思,确实是很值得重视的。
作者:江才健,台湾著名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曾为《中国时报》科学主笔,《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现为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来源:《科学手记》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