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医疗经验的科学反思

来源:《科学手记》时间:2022-07-19

一月初到二月中,我生病住院治疗三十八天,因为长久以来完全没有住院的经验,也没有接受如此密集的西医治疗,对于西医治疗所显现的症状诊断的衡量标准、药物施用的方法准则、医疗程序的安排系统,以及与病人沟通对话的机制,有了全面的体会,也对于西医所本源近代科学的所谓「证据基础」(evidence base),有更多的体悟反思。

近代西方医学的传统,当然是根植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虽系上承希腊的自然哲学思维以及一些医疗操控与思想。希腊后来为罗马帝国所败,五世纪罗马帝国崩溃后,东方拜占庭帝国以及更大也更长久的伊斯兰文化,统领今天的西班牙到印度的广大幅员,信仰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成员翻译希腊所传承之思维,同时也重提解释、再创新猷,才有后来的科学革命。

就近代医学来说,一般强调文艺复兴时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影响最是深远,虽然到十六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解剖专家和医生,对于医学的认识,还不及公元前希腊希波克拉底等几位医学大师,不过因为取得尸体进行解剖的禁制松绑,医学蓬勃发展,内外科医学专业人员分流,医院体系建立以及其运作方式的发展,都留在今天的西医体系之中,解剖学所带来的对于整体人体局部分化的思维,也主导着今日的西医体制与思维。

当前我们的西医体制,自是沿用此一系统,其中所谓人体局部分化的思维,发展可说益臻完备,由病征认定到病症判准,治疗选择到后效评估,都有一套标准作业模式,此种制度化的建构,大大提升了疾病诊治的效率与能量,让西医在面对愈来愈多的医疗需求时,都能妥适应对,达到快速缓解或是治愈的满意成果,这正是近代西医建立其主流地位的道理所在。

但是在个人这回的医疗经验之中,也发觉在这样十分标准制度化的运作模式中,其所倚恃的判定标准,多是由检测仪器所得到的生理指针数据,而这些数据采样的过程,都有检测环境、检测人员以及检测仪器使用等的不确定性误差甚至是错误,主治医师最后依据这些数据所做出的判准,当然难免受到影响。一点不错,且有经验的医师会根据他们当面诊断的观察,做出较准确的判准,但这也确是值得正视的真实存在问题。

谈起这个问题,主要因为在现下西医的诊治过程之中,由门诊到住院治疗,因为现实环境中医师必须面对病患数量的庞大,医师工作负荷与时间的限度,医师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或是极端缺乏,或是流于表面形式,使得医师对于病人的切身感受认知不足,这当然可能影响到医师所采取的医疗手段是否最为适恰。另外在接受的医疗手段中,因须服用多种不同的药物,这些不同药物彼此间所产生的交叉作用,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显然都是处在一个未知其详的黑盒子之中。

去年九月,英国的顶尖期刊《自然》刊出一篇专文,讨论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中国传统医学所认定的疾病以及诊断界定,分类写入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国际疾病及其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纲要,目前使用中国医学的亚洲国家,包括中国、日本、南韩,都在争取将他们所认定的定义内容,写入这个纲要。

这个已经进行了好多年的工作,将在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通过,把三千一百零六项内容写入纲要第二十六章的第十一个版本,这将影响医师的诊断、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认定、流病学专家如何建立其研究,以及卫生官员如何决定死亡率的统计。

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交流,多年来已经是一个大趋势,主要因为传统中国医学面对许多疾病,特别是系统功能性的疾病,比诸西医的立竿见影,日益显出了它的优势,其所采用的解决问题方式,由于有先天的多元关照,因此由疾病的诊断到治疗,都展现出让西方医学大开眼界的惊叹。


中医望、闻、问、切

早在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自然》已特别出版一本谈「TCM」(传统中国医学)的专辑,深入讨论在内涵、方法论以及思维哲学都与现代医药体系不同的中医。十九世纪英国传教士为传教将现代医药带入中国以前,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经历数千年的实证试验及调整改进的医疗知识体系,是中国唯一采用的医疗。中医「望、闻、问、切」的整体性诊断方式,加上病人自己的感受,然后采用一种或多种纾解医疗方式,以修复人体复杂的系统,回归原有的「气」(能量)及「阴阳」(平衡)的状态, 而「气」及「阴阳」与西医所谓新陈代谢与免疫及动态平衡,是大致相同而说法不同之概念。

因为中医愈益显现出了其长远或更平衡的医疗效益,因此不但在中国以及亚洲外,在欧、美洲等其他地区也引起更多人的采用,其中特别是中医的全系统思维,如何让面对困境的西方医学,开始由过去的「一疾病,一标靶,无个别差别」线性应对概念,转变为针对特定病人规画的个人化医疗,也催生生物医学朝向系统生物学发展。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为疾病或嬴弱之消除,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全健康状态」,正是传统中国医学的主体思维,中医有谓的「小病从医,大病从死,不治之征从轻治」,与近代医学逐渐觉思的不做过度治疗以及安宁医疗,可说是思维一体;中药长久有的所谓「君臣佐史」药性搭配,或也可给西医用药所面临交叉作用问题的参酌。

在人类生命主要威胁,逐渐面对着系统功能疾疫之时,中医文化所承传的智慧,值得我人更多的珍视。

 

作者:江才健,台湾著名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曾为《中国时报》科学主笔,《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现为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来源:《科学手记》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