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6日,分别以经济安全和货币政治为主题的两场研讨会先后通过线上视频方式召开,这两场活动是第十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共同体会议”中的专题研讨系列活动之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南开大学的诸多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共近百名来自各地高校和业界同行在线旁听会议。
“大国战略竞争与国家经济安全”研讨组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赵岚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分别分享了各自当前的研究成果。
上半场会议中,赵岚介绍了其对粮食安全议题的既有研究,她以贸易对外依赖度、贸易对象集中度、贸易对象政治友好度为核心变量,解释地缘政治波动中的贸易变化如何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随后,焦玉平以大豆和玉米为案例,介绍了大豆困境主要体现在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以及供需失衡两方面,而玉米的困局则主要体现在高产量、高库存以及高进口量并存现象中。董雅娜详细分析了在美国主导下,欧盟因俄乌冲突与俄罗斯进行能源脱钩的具体措施,并探究了此举对欧洲国家造成的能源安全代价。王淼对缅甸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她认为缅甸具有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政策优势,但由于缅甸孱弱的国家能力以及美西方对缅甸的经济封堵,缅甸当前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生产环节。
下半场会议中,邱龙宇提出了“国家—企业—经济生态”系统模型,以此研究中美经济竞争动因、机理和影响。周超具体从经济与安全诉求的联动分析了1972年以来的中美双边关系,并将中美战略竞争归因于经济与安全联动关系错位机制的生成。齐为群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案例,详细论述了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作为美国盟友的中等强国如何与中国开展经贸关系。王丽分析了美国供应链战略的演进过程,详细探究了拜登政府“供应链韧性”战略的实施思路,并从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和产业依赖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战略的对华影响。
随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徐振伟和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孔繁颖分别从研究问题的框定、解释变量的选择以及后续可持续研究点等方面为各位博士生提出了具体建议。
“货币政治与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研讨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仪馥主持会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四位博士生先后分享了其学术研究成果。
王雪莹比较了欧洲央行两种流动性调整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同时以债务危机为对比,分析了欧洲央行在应对新冠危机过程中所采取的流动性调整政策及其有效性。赵菩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即便出现经济危机也能够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而美元地位却在美国经济强劲时出现了衰落。她从美国的联盟体系和美国的民主制度出发,对美国经济条件和美元地位变化的反常现象进行了解释。李刚梳理了数字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央行数字货币发展背后的政治与权力机制。穆睿彤探讨了不同国家应对中国本币结算外交的差异,认为决定一国与中国本币结算外交积极性的因素包括:该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该国与中国的政治互信度,以及该国同美元或欧元这些主导货币的疏离度。
在发言人汇报完之后,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赵柯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嵇先白对四位发言人的研究设计从选题、变量操作化和替代性解释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点评,并给出建设性意见。
END
撰 稿:赵 岚、赵 菩
排版编辑:赵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