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疾与科学的嬗变

来源:科学手记时间:2022-07-04

萌起蔓延了两年的新冠疫疾,到今年差不多趋于了平衡稳态,一些国家已将之视为流感化的疫情,一些国家还没有放弃坚壁清野的公卫策略。毫无疑问,这是对人类生存的一次大挑战;造成大量数目死亡,冲击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甚至国际政治生态,一些说法认为,经此一疫,一切都无法回到从前,确实是一次人间浩劫。

人类生存于地球生态环境中,与万物同样面对自然的挑战,也衍生出面对自然劫难的求生策略。在自然宇宙之中,以生理条件来看,人类其实不是最能适应自然挑战的生物,但因智力发展和文化承传的优势,让人类逐渐成为自然宇宙生存链的顶端生物,尤其近世以来的近代科学发展,挟其巨大致用之效的知识和工具,改变自然,控制生态,一时间似乎有寰宇万物唯我主宰之势。

没想到病毒这样一种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寄生物,居然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威胁,让人类闻之色变,甚至束手无策,犹如柔弱胜刚强的谕示。这场疫情当中,我们听到许多赞赏近代科学医疗技术的说法,也拿以往的多次疫情来作比较,甚有以为是人类科学的一大胜利。但是,在这种看法的背后,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许多不同的衡量标准,让我们在近代科学坚强力道的表象之下,看到近代科学另一层面的弱点。

记得在此次疫情开始之初,就有一些说法,拿来同一九一八年的流感疫疾相比较,说起那次流感肆掠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也称赞此次疫疾流行的管控效能,后来更夸赞人类医学研究的成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发出针对病毒基因起抑制作用的新类型疫苗,甚至开发出有减缓病况效果的药物,一时之间,多的是对于科学的揄扬和肯定。

两年下来,如果仔细算一算账,以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譬如《经济学人》等一些信息调查机构的估计,实际死于新冠疫疾的人数,恐怕至少是两倍以上,达到超过一千五百万甚至更高的人数。当然以现今世界人口总数的七十多亿,当下人类流动数量的庞大来看,在相对比例上,比起一九一八年的大流感可说是要好得多,但是针对这次流行疫疾所投入医疗或社会控制资源数量来看,同样也是当年难以比拟的。这种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当今这次疫情的管控成果比较,难免多有盲点,也常流于各说各话的争论,不可能达到共识。

我们或可以由现象面来做一些观察讨论,此些现象虽不免以偏概全的视野,也不是左证立论的充分参照,却可以展现出一些不同面向的思考,增加人类面对未来必将再次发生流行疫疾的应对智慧,完善我们认知宇宙挑战的知识体系。

当下我们面对流行疫疾的对策,基本思维就是阻断绝灭,实行的方法是隔离染病的可能,设计引发身体免疫的疫苗以及研发杀灭病毒的药物,这当然是人类由历史经验累积所得,也在历史经验中证明了效果的策略,其中许多是近代科学的思维。

在这种大策略之下,不同的国家社会的措施也不大相同,以阻断隔离来说,由一直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的瑞典,到实行了部分封城隔离举措的一些国家,以及最严格封城隔离的中国大陆来看,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效果。瑞典到今年二月宣布不再将新冠疫疾视为急迫流行传染挑战,认定疫情结束;不再筛检,不增打疫苗,也不采行如戴口罩等。以其整体效果来看,瑞典因新冠疫疾的死亡人数虽然偏高,但是比起同是欧洲的英、法、德、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都要来得低。一般评论都认为,瑞典之所以能够实行这样的对策,基于其「社会高度的信任关系」,我想就长远来看,这应该是瑞典的一个后续的优势。

再以病毒筛检以及疫苗施打,甚至是药物治疗来看,分歧就比较明显,这牵涉到筛检与疫苗产能的条件,社会大众对于这些医疗措施信任接纳态度,以及政府强制的力道,由于这其中牵涉过于复杂的采样与统计标准,争议一直都比较大,当然一般认定的,多还是一种正相关联性的因果关系,这正是近代公卫医疗的标准思维,也是近代科学的一种标准思维。

在面对病毒为目标的医疗科学作为中,由核酸检测的取样和统计作为,到对于其医学意义的判定,都面对了复杂取样与标准设定的先天困境,虽然也有许多的讨论反省,不过在一个铺天盖地的疫情恐慌讯息大潮中,无论是何种政治社会体制,都不得不面对立即止血的一种多数而盲从的民意。公共卫生本来就是一个高度政治关联的领域,过去一般说的相信科学还是相信政治,其实是流于表象的问题认识,这也正是不同国家,各取其所适的公卫政策选择,也各自取得其所追求成果的道理所在,没有绝对黑白二切的泾渭分明成败。

在近代医学逐渐认识本身困境的当下,面对这全面性的疫疾挑战,其实应是一个另辟新径的大好契机。当前的医疗体系中,能与近代医疗有等量齐观医疗效果,也得到近代医学认同的,就是中医医疗体系,我们这样拥有中医医疗知识与传统体系的社会,未能利用此次疫疾,引为一次大范围可控的中医医疗施作良机,可说是对于文化优势的自我弃置,殊为可惜。

回顾此次疫疾,如果我们要问,社会对于科学的信心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答案恐怕是分歧的。在科学立竿见效式的减缓疫情当下,我们也应该知道,因为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造成对其他医疗资源的剥夺,影响诸多他种流行疫疾和疾病的医疗,同样也造成了大量的死亡,而严格的封闭隔离举措,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伤害,特别是对于弱势族群生计的摧毁,也是同样致命的。在「穷人的命不是命」的背后,人类社会互信丧失以及不同阶层更大疏离的敌意,显现出的正是近代科学狭隘表象之外的世界真相。
 

作者:江才健,台湾著名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曾为《中国时报》科学主笔,《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现为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来源:《科学手记》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