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经济框架”呼之欲出,将对中国产生多重影响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时间:2022-05-13

拜登政府上台后,在多方面加大了对印太地区的战略投入,2022年2月11日,拜登政府发布其上任后的首个针对印太地区的战略报告,称将会投入更多资源到印太地区中,并且采用高官外访的形式不断为其准备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造势,但截至目前该框架仍然处于模糊的阶段。日前,据媒体报道美国很可能在5月12-13日举办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中对“印太经济框架进行较为完整的阐述,并敲定目标对象国”。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充分关注美国呼之欲出的“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可能带来的的多重影响。

一、“印太经济框架”的背景、内容与实质

2021年10月,拜登在东亚峰会上宣布将与盟友一同构建“印太经济框架”,重振美国在印太的地位,随后多名美方官员在多个场合积极推销“印太经济框架”。11月,商务部长雷蒙多在新加坡彭博新经济论坛上指出,2022年初将启动正式程序促成“印太经济框架”。但由于受当前国际环境影响,导致该框架的推出不断延后。2022年4月19日,美贸易代表戴琪在新加坡访问期间,谈到美国将加速启动“印太经济框架”,有消息称美国很可能在5月中旬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中对相关事务进行讨论,并确定邀请国家名单。

新的经济框架表面上是要与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合作伙伴建立“牢固的经济关系”。雷蒙多表示,美方设想的新型区域经济框架将覆盖“通常不会包含在传统贸易协定中的领域”,包括数字经济、技术、供应链弹性和基础设施等。雷蒙多多次强调这一经济框架所谓的“灵活性”,称该框架协议“不需要国会批准”,它将以共同的原则和伙伴关系为中心,旨在成为一种新的更灵活、更具包容性的框架。

“印太经济框架”将主要围绕贸易便利化、数字经济和技术标准、供应链重塑、脱碳和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和劳工标准等领域展开,美方声称该框架将会是一个“超越TPP/CPTPP和RCEP的非传统贸易协定”。“印太经济框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是补全“印太战略”的经贸短板,加大在印太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协同“重建更美好世界” (BuildBack Better World,B3W)计划。更系统化地与我开展产业、技术与地缘经济竞争,是美国防止印太地区再次出现一个封闭的集合体同美国价值观相悖,从而影响美国的全球参与所采取的极具单边主义性质的行为。

“印太经济框架”作为美国“大国竞争”战略下附加的经济框架倡议,旨在印太地区建立一个经贸领域的排他的主导权,从而抵消中国在RCEP与当前亚太地区现有贸易体系中的影响力。同时,CPTPP已是当前亚太地区全球经贸规则标准中最高的区域贸易协定,而“印太经济框架”中也着重提出了“高规则标准”,两个要求高规则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在亚太地区同时出现,或将导致亚太地区经贸呈现“非正常的高标准”,破坏地区原有的经贸秩序,不利于地区的经贸发展。

二、“印太经济框架”推出的前景以及发展趋势

当前,各方对“印太经济框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根据美国国家战略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一篇报告中显示,印太地区国家对于美国愿意重新参与到地区的经济事务中表示了热烈欢迎。但由于美国此前宣布退出CPTPP后积极推进新的经济框架这一举动,导致各方对美国在经贸合作方面的信任度上产生了质疑。

报告中提到,目前已知愿意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的国家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美国并未向加拿大、秘鲁、智利等其他美洲国家发出邀请,也没有任何与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太平洋岛国接触的痕迹。同时,正在评估是否邀请诸如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南亚地区国家加入框架。而印太地区国家不希望看到“印太经济框架”仅成为美国与其盟友的“内部人士俱乐部”。


图片来源:东盟Facebook

目前东盟十国表示希望美国能够邀请所有成员国加入到该框架中,但受限于印太经济框架过高的规则标准,老挝、柬埔寨、文莱三个较小的经济体恐难以加入,而缅甸受其国内政治影响也基本无望,越南也正在评估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的各种细节,表示需要更多时间对该框架进行研究后再作出是否加入的决定,同时希望框架能尽可能多的涵盖本地区的成员。

报告中还指出,“印太经济框架”由于其目的的不明确性恐将影响到其能否顺利推行。在地区层面,美国宣称希望通过该框架更为积极的参与到地区经济事务中,推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实际上对内则表示该框架实质是一项加强与中国竞争的工具。此前美国政府也在就是否邀请中国加入框架这一问题上表示暂时无意与中国接触,其反华与竞争意图明显。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太地区国家的参与热情,尤其是东盟国家,很可能进一步陷入被迫“选边站”的局面。

“印太经济框架”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的目的明显小于其地缘政治博弈的目的,与传统东盟方式中强调包容共赢、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的原则相悖。在当前印太地区中已经拥有CPTPP和RCEP这样的大型区域贸易协定的情况下,若美国不对“印太经济框架”进行清晰的定位与阐述。一味盲目搞竞争,忽视地区国家真正需求,那么未来“印太经济框架”恐将难获得东盟及地区其他国家的认同,在地区的推行并不会十分顺利。

三、“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的可能影响

“印太经济框架”的实施将使中国在半导体、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面临更大压力。美国商务代表戴琦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提出“印太经济框架”是为了应对非市场性政策和产业政策带来的挑战,强调框架的重点在芯片供应、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等领域。上述领域大多是当前美国与中国竞争激烈的领域。雷蒙多的东南亚之行,与马来西亚在半导体的制造业供应链方面达成协议,以提高半导体和制造业供应链的透明度、弹性和安全性。如果“印太经济框架”正式落地,未来中国在半导体芯片、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将面临来自美国的更大压力。

“QUAD+B3W+印太经济框架”模式,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等方面扩大同中国的竞争。美国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的全方位合作,加紧拉拢印度加入遏华阵营,竭力构建针对中国的印太版“新北约”——四方对话机制(QUAD)。在中美进入长期“冷战式”对峙的背景下,削弱中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地位是美国阻遏中国的重要举措。“印太经济框架”作为拜登政府精心策划的经济合作框架,企图填补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角色的缺失。在亚太地区经济领域同中国展开竞争,意图在亚太区域贸易中赶超中国,协同其“重建更美好世界” (BuildBack Better World,B3W)计划。为区域国家提供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替代方案”,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抗。“四方对话机制”与“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很可能在未来同“印太经济框架”形成联动,加大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基础设施方面与中国竞争,形成“QUAD+B3W+印太经济框架”模式。该模式由日本提供技术、美国提供资本、澳大利亚提供原料,而印度将成为在制造业领域替代中国的对象,同时该模式也可能是“印太经济框架”的核心逻辑。

“印太经济框架”将冲击亚太地区现有的区域贸易协定。亚太地区现有的两大区域贸易协定CPTPP和RCEP,是当前全球经贸规则标准最高和最大的区域性贸易协定。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中国作为RCEP最主要的参与者,在亚太地区的经贸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未来,若“印太经济框架”顺利落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RCEP的有序推进,进而冲击中国在RCEP中的影响力,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贸影响力。在规则标准上,“印太经济框架”的要求和CPTPP相似,都是主张经贸领域的“高规则标准”。同时,CPTPP中的成员有许多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主导国日本更是唯美马首是瞻。因此,从内容和成员国两方面来看,两个经贸协定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着重复替代性,不排除未来CPTPP可能会被“印太经济框架”形成较大冲击。

 

作者简介:卢光盛,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皓童,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东南亚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稿件,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