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外交年度(2021)分析会”通过公开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全球秩序重组与国际制度竞争的回归”。来自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本次会议得到了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的支持。
首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李巍代表中心向各位与会者作了2021年中国经济外交形势报告。李巍从全球经济总体态势、中美战略竞争升级、中国贸易和投资协定外交、中国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治理,以及中国与主要经济体的双边经济外交等方面梳理了2021年中国经济外交的基本线索,并展望了2022年中国经济外交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具体包括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变数、“一带一路”外交面临的挑战、中国基建外交承受的压力、数字经济治理竞争的加剧和全球疫情前景不明等等。在此基础上,李巍指出,随着拜登政府回归多边主义,国际制度正在重新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主战场。2021年是中美国际制度竞争回归的元年,2022年中美在技术、基建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制度竞争将可能进一步加剧。
(与会人员合影)
随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金晓文的主持下,与会六位学者依次发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林民旺研究员围绕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南亚区域局势的新动向进行了发言。林民旺指出,印度是中国的近邻,同时也是一个成长中且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近年来,中印关系已降至历史冰点,但中印经贸额却迎来了突破性增长,这说明中印之间的经济外交互动需要学界予以更多关注。林民旺认为,对于印度来说,大国战略竞争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印度可以在美、中、俄三国之间同时“敲竹杠”,利用大国之争坐收“渔翁之利”。而对于南亚的其他国家而言,他们同样在南亚的“大棋局”之下纷纷“有所作为”。未来,大国政治笼罩下的小国关系,以及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方略,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亚研究所的陈小鼎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全球秩序重组与国际制度竞争”的主题不仅适用于经济外交领域,更能准确概括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态势。陈小鼎关注到,近年来,关于科技创新、人口结构等推动经济发展因素的探讨十分丰富,元宇宙、技术冷战等新概念也不断被提出,这些新事物对全球经济发展动能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此同时,随着疫情的持续扩散与大国博弈的加剧,经济问题的政治化、安全化很大程度上突显了相对收益的重要性,这进一步加剧了逆全球化周期。就中亚区域治理而言,上合组织确实在处理哈萨克斯坦暴乱这类突发事件方面存在应对不力的问题,这与上合组织的身份定位、发展定位与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协商一致、不干涉内政”是上合组织的根本原则,也是上合能够凝聚异质性的关键所在。因此,现阶段上合很难突破这一核心原则,无法高效介入地区安全事务。当前,上合组织如何在国际制度竞争中提升执行力与吸引力,以及如何更富有建设性地参与中亚区域治理,都是亟需探索的议题。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姚璐教授分析了中国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外交互动以及全球治理的新态势。姚璐指出,在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以中日、中韩、中日韩和东盟之间经济外交互动为代表的区域合作格局变化需要学界给予更多关注,其背后映射出的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性都需要重新思考。在全球治理层面,姚璐提出了全球治理格局的两个新变化:其一,全球治理问题越来越表现为价值取向问题,多元的价值取向使得全球治理出现赤字。其二,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制度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演变为国内制度的竞争。未来的全球治理如何扎根于国内治理,国内制度和国际制度如何联通,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斟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左希迎教授分析了中美战略竞争的升级和中国外交策略的选择。左希迎认为,目前拜登政府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正试图从四个方面联合盟友向中国施压:在全球范围内联合盟友、强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重构地区层面的多边合作机制、重点抓住日韩等核心盟友。此外,在高科技、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美国的“去中国化”意图日益凸显。虽然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并且着力于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和鼓励美国及其盟友的相关企业将供应链迁移出中国,但效果却不理想。这也充分说明,尽管中美之间在现实中难以脱钩,但是这不代表美国不会尝试与中国脱钩。因此,中国更加需要用政治和战略的逻辑来思考经济问题。未来中国能否突破美国的打压,不仅取决于中国能否利用好庞大的国内市场,通过创新来解决卡脖子问题,也取决于中国处理好对外关系的智慧。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冯存万副教授主要从中美欧三边关系互动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外交的外部环境趋向。冯存万关注到,美欧当前正在逐步恢复“中国问题”双边对话机制,这是由于美欧意识到需要合作应对中国崛起和消弭大西洋关系中的分歧。美国目前对华的基本立场是“万事皆为制华”,欧盟的对华态度却相对摇摆并包含若干务实的合作意愿。因此,中国对美欧要秉持不同的经济外交思路。但是由于美欧之间存在多层多边联系机制,如果“美主欧从”的局面不改变,欧盟自身的战略自主意向和效能将面临严重限制,这也给中国对欧外交形成了显著的挑战。此外,中国经济外交中也需要注意到欧盟在气候治理议题中的绿色转型、在经济和社会治理议题中的数字转型等政策转型。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张发林副教授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制度竞争和发展模式之争进行了发言。张发林指出,国际制度竞争深刻影响着未来国际秩序演进的方向,后疫情时代全球格局的变化给国际制度竞争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制度之战,亦或模式之争,都需要长时间地深入考察,相关理论的构建也要根据新情况不断跟进。张老师进一步指出,国际格局中新情况的一大表现就在于当前的经济安全化趋势,政治和经济议题相互交织。因此,讨论经济和政治的关系还需要辨析其在微观、中观和宏观领域,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在自由讨论环节,各位老师就中国周边外交、中国参与全球和区域治理等问题进行讨论。林民旺认为,在双边经济外交研究中需要重视中印之间的互动,中国学界应该加强对印度的关注和研究,不能忽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陈小鼎认为,欧亚区域也是中国经济外交未来需要关注的重要区域,上海合作组织如何在区域中凸显出更强的治理能力、发挥加强区域经济对接的桥梁作用,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最后,李巍对与会嘉宾的知识贡献表示感谢并进行了简要总结。李巍认为,各位学者分别从中美、中欧、中印关系,以及全球治理、区域治理等层面,对“全球秩序重组与国际制度竞争的回归”这一主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深入浅出的研讨,更加生动地勾勒出2021年中国经济外交形势的图景。李巍表示,未来世界变局背后的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逻辑,仍将继续强有力地冲击自由市场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将会对这场变局所衍生出的新问题、以及旧问题中的新现象持续保持学术关注。
据悉,大约70余位听众在线聆听了本次年度分析会。
文字:穆睿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