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2021年12月 | 美国重启大国太空竞赛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时间:2022-01-21


图片来源:U.S. Mission t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Vienna

国内政治

12月,供应链与新能源仍然是霸占美国国内议程的重要议题,太空战略则成为值得关注的新议题。圣诞与元旦的节日采购狂潮使美国供应链压力倍增,拜登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应对供应链难题。本月,拜登政府工作的重点从港口问题转移到陆上运输,并不断改善货车司机的工作环境,降低取得商业驾照的门槛等。与供应链中断工作组举行会议时,拜登称政府与社会的合作避免了节日的供应链危机,但实际上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商品短缺和物价上涨并未停止。

在新能源方面,拜登政府承诺联邦政府到2050年将实现净零排放。为实现这一目标,拜登政府一方面从联邦政府着手,增加联邦政府电车采购,鼓励推广清洁能源与建设清洁园区;另一方面从美国社会出发,发布行动计划推进充电桩的部署与开发,建立方便可靠的公共充电网络,提升国内锂电池供应链。

此外,太空政策成为拜登政府施政新重点。拜登签署关于国家航天委员会(The National Space Council)的行政令,盘活了这一历史机构。国家航天委员会曾在美国历史上存在过两段时期,后于1993年解散,并在特朗普时期复活。按照惯例,国家航天委员会由副总统掌舵,成员包括二十多位内阁级官员以及拜登任命的成员。行政令签署当天,哈里斯召开了国家航天委员会的首次会议,称需要尽快制定太空规则。哈里斯办公室还发布了《美国太空优先事项框架》,详细说明拜登政府未来如何进行太空活动,利用太空帮助气候变化和教育等重点议程的推进。由此来看,拜登政府继续在太空议题上发力,将太空作为大国竞争的新领域与新边疆。

在法案方面,拜登签署了《2022年国防授权法案》。这项价值7682亿美元的国防支出法案比上一财年增加约5%。国会不断强调外部威胁,将大国竞争作为争利工具,最终国会通过的法案版本比拜登政府最初向国会提出的要求多出250亿美元。但拜登主推的《重建美好未来法案》遭遇严重挫折,民主党参议员曼钦明确表示反对该法案,原因是担心通货膨胀和国家债务。尽管曼钦反对,参议院仍坚持在2022年1月份对《重建美好未来法案》进行表决。

国内经济

国内经济方面,美联储黄皮书显示,2021年秋季美国经济以“温和至适度”的速度增长。尽管需求强劲,但供应链问题和劳动短缺阻碍增长,并且涨价现象在整个经济中都很普遍。2021年11月,美国工业产值同比上升5.3%,为2019年9月以来最高值。同时,非农就业岗位增加21万个,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创13个月以来新高,失业率也降至4.2%,是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随着失业率降低,美联储的着力点正在从推动劳动力市场加速复苏转向遏制通货膨胀。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11月同比上升6.8%,为1982年以来的最快增速,也是2021年连续第六个月通胀率超过5%。为遏制通胀,美联储宣布从2022年1月开始将缩减购债规模的速度提升一倍,减码至每月300亿美元,并暗示2022年可能加息三次。不过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符合市场预期,加之受到圣诞节的节日消费影响,市场波动有限。

在市场监管方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称已采纳修正案,最终确定了《外国公司问责法》(HFCAA)中有关信息提交和披露的要求。SEC规定,那些由外国司法管辖区的会计公司进行审计,且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无法检查审计底稿的外国在美上市公司,必须向SEC提交文件,证明其不由外国政府实体拥有或控制。该规定可能导致全球总市值约1.9万亿美元的200多家公司被要求在美国交易所退市。

对外经济

经济外交领域,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和实体的施压持续加码,同时也进一步推动美欧合作、打造新印太经济框架。10日,美国财政部在“国际人权日”当天,将中国企业商汤科技列入“中国涉军企业”投资黑名单(NS-CMIC List),禁止美国投资者投资该企业。这一制裁行为发生在商汤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期间,其隐含着美国用制裁武器阻碍中国科技企业融资发展的浓厚政治意味。受此影响,商汤科技推迟至12月底才正式在港挂牌交易,并在补充招股章程中向投资者陈述了该企业未来遭受美国限制措施的潜在风险,决定此次IPO不向美国投资者发售股票。

继商汤科技后,16日,美国又以“与中国军方合作”、“人权问题”为由,将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大疆等8家中国科技公司列入这一投资黑名单中。在美国政府的投资禁令之下,中国新生代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频频受阻,美国雄厚的资本力量投资中企的选择也变得更加踌躇,这凸显出中美科技竞争下双方资本市场中的异动态势。美国商务部也在对中国实体的出口管制措施上有所行动,将34家中国实体新列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其中包括不少中国军事生物科技研究机构。

和美国施压中企的负面声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和台湾、欧盟及主要亚太国家围绕技术、经贸投资合作议题展开了积极互动。雷蒙多在和“台湾经济部长”王美花通话时特别讨论了在半导体供应链及其相关领域的合作,并提出在一个新的“技术贸易和投资合作(Technology Trade and Investment Collaboration,TTIC)”框架下进行合作。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一行本月还到访华盛顿,先后和雷蒙多、凯瑟琳·戴举行会晤,双方为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工作组制定了下一步合作计划,希望继续扩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之间在新兴技术领域中的合作。雷蒙多也在本月和新加坡、韩国的同行通话,听取他们对打造新印太经济框架的建议。总体来看,美国正在积极构建新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使其成为美国重塑全球和区域经济领导力的重要抓手。

对外关系

外交关系方面,美国本月继续强化与盟友和伙伴的协调行动,并将矛头对准中国与俄罗斯。首先,美国继续在人权、民主等价值观议题上孤立中俄。美国正式宣布因人权问题对北京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和立陶宛等随之效仿。拜登还主持召开以视频方式举办的首届民主峰会,旨在为“民主的复兴”制定一项积极议程,以共同应对“民主国家今日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本届民主峰会中,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受邀与会,而中国与俄罗斯却不在获邀之列。

峰会过后,在涉疆议题上,美国以人权为由对中国新疆4位官员进行签证制裁,其中2位官员还被列入美国财政部特别指定国民名单(SDN)中;拜登还签署了《防止强迫维吾尔人劳动法》,以禁止所谓“涉及强迫劳动”的新疆产品进入美国。在涉港议题上,美国联合盟友,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结果、“立场新闻”事件及香港的新闻媒体自由予以关切。在涉藏议题上,本月布林肯还任命负责民主和人权事务的副国务卿乌兹拉·泽亚(Uzra Zeya)兼任美国西藏问题特别协调员。

其次,美国联合欧洲盟友,持续就乌克兰问题向俄罗斯施压。月初,布林肯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欧安组织部长理事会,俄罗斯与乌克兰问题便是会议所讨论的重点之一。期间,布林肯还分别与乌克兰外长库列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进行双边会晤,重申美国支持乌克兰的坚定立场,以及其对俄罗斯行为的严厉警告——美国不惜付出巨大代价来予以应对。拜登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视频会晤与通话中,以及与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位领导人的通话中,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立场。防长奥斯汀也表示,美国应当在该议题上发挥外交领导作用。

再次,美欧双方围绕中国议题与印太事务继续走近。常务副国务卿谢尔曼和欧盟对外行动署秘书长斯特凡诺·桑尼诺在华盛顿特区主持召开美欧关于中国的对话的第二次高级别会议。双方确认了美欧在该议题上维持沟通的必要性,在价值观、南海、东海、台湾海峡、网络安全、技术与供应链、“经济胁迫”等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并确认将于2022年中期举行下一次高级别会议。双方还主持召开了美国-欧盟关于印太地区的首次高级别磋商,确认将气候危机应对、公共卫生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和新兴技术合作等作为优先合作领域。

最后,美国明确阐释其印太愿景,并通过线下外交强化与印太伙伴的协调。本月中旬,布林肯首次访问东南亚,旨在拉近美国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关系,但因随行记者确诊,布林肯未按原定计划访泰。在印尼雅加达,布林肯公开阐释美国的印太愿景——美国将以价值观引领印太合作,借助联盟与伙伴关系践行印太战略,制定并实施全面的印太经济框架,深度介入印太区域事务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并会通过“综合威慑”的国防新战略强化印太地区安全合作。

奥斯汀、副国务卿何塞·费尔南德斯(Jose W. Fernandez)也出访韩国首尔,前者承诺韩国的战时指挥权将从美国转移到韩国;后者则在首尔主持第六次美韩高级经济对话(SED),双方承诺加强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池和关键矿物的供应链合作,以及基础设施、疫苗伙伴关系、关键和新兴技术方面的合作。综上来看,美国印太战略的国防及经济框架正日趋成型。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还于本月在华盛顿特区举行了“奥库斯”(AUKUS)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下的会议,就关键国防技术和核动力潜艇事宜深度磋商。

(执笔:穆睿彤、赵菩、王丽、李玙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