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和地缘经济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新冠疫情延宕反复,国际旅行依然受限。对于中国经济外交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一年。美国加快推进所谓民主国家联盟和供应链联盟,不断挤压中国的经济外交空间。在黑云压城之际,中国经济外交砥砺前行,仍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按照往年惯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依据月度评估结果,梳理了2021年中国经济外交的十大事件,为理解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外交的基本脉络提供线索。
一、中国外贸形势强劲向好,能否持续值得观察
2021年,面对新冠疫情继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原材料和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等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外贸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6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且同比增量预计达到1.3万亿美元,是过去十年增量的总和。除规模增长外,中国对外贸易的质量也持续提升,主要表现在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从贸易商品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表现不凡,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3%,占出口总值的58.8%,拉动整体出口额增长13.5%;从贸易主体看,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更加突出,1—11月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占中国贸易总额的48.5%,同比增长2.2%;从贸易对象看,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的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0.6%、20%、21.1%和10.7%,东盟继续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比重高达14.4%。中国外贸的逆势上扬不仅为中国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随着未来疫情形势的缓解,其他国家复工复产的加速,以及拜登政府供应链韧性战略的逐步落实,中国外贸的火热格局能否持续,仍是有待观察的未知数。
二、中国发挥贸易外交主动性,积极推动RCEP落地生效
2021年,中国与各成员国展开积极交涉,着力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在2020年底签署协定之后,中国抓紧推进国内制度的改革与调适,并于2021年4月15日将中方核准书交存东盟秘书长,成为最早完成RCEP国内审批的非东盟成员国。作为RCEP中经济体量最大的成员国,中国率先批准该协定,在RCEP成员国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不仅如此,在与东南亚国家的多次外长互访场合,以及东亚系列会议等多边平台上,中方无不强调与鼓励各成员国加快国内审批流程,推动RCEP尽快生效。截至2021年底,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和越南6个东盟成员国,以及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4个非东盟成员国已正式提交核准书,达到协定生效门槛,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首先对这10个国家生效。未来,RCEP的高质量实施仍然是中国推进FTA外交的“重头戏”。
三、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中国基建外交成绩斐然
2021年12月3日,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意义深远。一方面,这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泛亚铁路建设的重大突破,它打通了中国与中南半岛互联互通的大动脉,并为澜湄合作、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乃至“一带一路”建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中老铁路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中方在推进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与富有挑战性的技术难题,还要应对西方国家炒作所带来的国际舆论压力,在此背景下得以建成通车的中老铁路足以成为中国基建外交的经典案例与成功典范。2021年是中国基建外交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的一年, 不仅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而且新签海外基建项目的步伐也明显加快,相关项目广泛分布在东南亚、中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中国基建“走出去”正在迎来新一波热潮。
四、中国出台《反外国制裁法》,积极对美欧实施反制裁
面对美欧愈发升级的制裁压力,2021年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予以应对,主要表现为对标美欧的制裁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的经济制裁法律基础和运作机制。1月,商务部公布《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明确中国政府有权限制外国法律在中国境内的不当使用;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外国制裁法》,规定制裁中国的个人和组织可以成为反制裁的对象;12月,国务院首次发布《中国的出口管制》白皮书,结合2020年颁布的《出口管制法》,中国划定了反制裁的贸易手段。这一系列法规或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的制裁体系已初具雏形,这不仅表明了中国积极应对外部制裁的态度,也为今后中国实施制裁反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程序规范,使其更加透明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在2021年内三次对美欧官员及有关人士实施制裁,这是近几十年来中国首次大规模对外实施公开制裁。不过,目前中国的对外制裁案例仍以“反击”为主,而非主动发起单方面制裁。这说明中国虽然开始重视通过制裁外交维护本国利益,但并未将其转化为强权政治的武器。
五、滴滴赴美上市几经波折,中美金融“压舱石”有所松动
2021年7月初,中国政府对滴滴等一批在美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展开了严格的安全审查。这一系列监管行动的成因在于,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中企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暴露了国家安全风险。12月3日,在赴美上市仅五个月后,滴滴公司宣布从美国退市。以滴滴事件为分水岭,数据安全监管问题所引发的中美金融关系异动态势凸显,这或将影响中国新生代科技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中融资的步伐。此外,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以政治手段打压中国企业的做法,继续将中概股审计监管问题政治化。美国证交会于12月初正式发布了《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实施细则,对赴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审计材料做出明确要求和时间规定,这一时引起中概股市场的震荡。受愈演愈烈的中美金融监管以及国家安全矛盾的干扰,赴美融资的中企未来何去何从,金融关系能否继续成为中美战略竞争关系的“压舱石”,再度成为一个问号。
六、中国积极向国际经济组织输送人才,培养世界顶级经济外交官
2021年5月4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任命WTO四位新任副总干事,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张向晨位列其中。张向晨在国际贸易领域工作逾30年,并于2017—2020年担任中国常驻WTO代表,对国际贸易谈判、世贸组织改革等问题有长期且深入的研究。在担任中国驻WTO代表期间,他曾和美国驻WTO代表谢伊围绕中美经贸关系展开多次交锋,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外交经验。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也于8月23日正式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一职。李波具备丰富的经济学和法律学习工作经验,在2004—2018年期间先后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法条司、货币政策二司和货币政策司,参与了反洗钱立法、宏观审慎等政策设计与实施工作。这两位中国籍官员分别在WTO、IMF中担任重要职位,成为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一张名片,这既是中国在全球贸易和金融治理中贡献智慧的有利条件,又是中国培养世界顶级经济外交官的良好契机。
七、中澳关系持续走低,双边经济外交陷入僵局
2021年5月,中国宣布无限期暂停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这是自中澳关系恶化以来,中方首次明令冻结一个双边外交机制,意味着中澳经济外交已然陷入僵局。中澳关系持续走低主要源于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对抗性的增强。2021年4月,澳联邦政府先后取消维多利亚州与中国签署的“一带一路”协议,以及协议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交易;5月,澳大利亚国防部又开始对中国的岚桥集团(Landbridge)租借达尔文港99年的协议进行审查,声称要考虑强制让中企放弃租赁权。不仅如此,澳大利亚对于拜登政府以遏华为目标的联盟战略与印太战略予以积极回应与支持。中国暂停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是对澳方上述行径的有力反击。此外,中国又于6月在世界贸易组织起诉澳大利亚相关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中澳“贸易战”继续加码,中澳关系恐难回旋。
八、中美气候外交逆势上扬,成为双边关系的一抹亮色
2021年,在中美关系对抗性有所增强的背景下,两国的气候外交却非常热络,共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正成为中美互动的新亮点。第一,中国气候变化特使解振华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作为两国气候外交的主要负责人多次会面,就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第二,中美借助多个国际平台,共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4月,拜登发起领导人气候峰会,中美以及各国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因新冠疫情延期一年后在英国格拉斯哥重新召开,各国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等核心问题达成共识。第三,中美气候合作达成多项成果,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动力。4月,两国共同发布《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11月,中美又在COP26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进一步落实双方合作,提出双方计划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通过定期交流促进双方合作。这两项联合声明是中美气候合作的重要成果,表明两国尽管处于分歧中,但在气候变化领域仍具有广泛的合作潜力。
九、特斯拉在华发展稳中有变,成为中美经济关系“风向标”
2021年,特斯拉上海研发创新中心和上海超级工厂数据中心落成并投入生产,这是特斯拉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更是战略竞争背景下中美经济合作的罕见成果。中国批准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并且给予土地、贷款和税收优惠,这是中国主动缓和中美关系所释放出的重要信号。但特斯拉在中国的经营并非顺风顺水。2021年下半年,特斯拉在上海工厂的月均产量较上半年相比几乎增长一倍,但其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却从上半年的9%下滑至下半年的7%。在经历了“刹车失灵”事件后,特斯拉在消费者端的口碑更是备受重创,而信息安全也进一步阻碍着该企业扩大中国市场。作为中美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未来特斯拉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情况也将成为两国经济关系的“风向标”。
十、中国申请加入CPTPP和DEPA,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
2021年,中国先后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凸显中国主动对接高标准与新兴国际贸易规则,加快制度型开放的决心。CPTPP是迄今为止开放程度和规则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代表着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新趋势,在自贸规则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RCEP。申请加入DEPA也体现了中国深远的战略考量。DEPA作为独立的且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的区域数字经济安排,有望成为全球数字经贸规则新模式。申请加入DEPA将助力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不过,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加入CPTPP和DEPA的前路依然险阻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