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至今非洲国家形成了政体驱动、援助诱导和政策主导三种主要的发展型国家能力形态,三种形态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深刻影响。西方发展经验的全球化使得非洲国家偏离了经济建设优先的主路,并造成了国家发展的路径依赖,但尚未改变非洲贫穷落后的面貌。进入21世纪,中国发展经验给非洲国家带来了更丰富的国际发展选项。非洲国家对学习中国发展经验有强烈需求。发展经验全球化是中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主要路径,以发展合作为轴心推动新时期的中非交往是践行中国“全球发展倡议”重要举措。
一、三种非洲发展型国家能力形态
西方发达国家是非洲国家当下政治经济发展道路重要塑造者。非洲国家主动或被迫以欧美“为师”的历史并没有改变非洲作为一个整体依然是世界范围内最贫穷的地区这一基本事实(图1)。非洲在二战独立后的历史进程中,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形成了三种围绕发展问题构建起来的国家能力形态。这三种能力分别由不同的要素驱动,调动了非洲的内外因素和发展资源,从根本上塑造了非洲国家当下政治经济发展形态。
政体驱动型。政体驱动型强调政治体制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从而将政治目标置于发展目标的优先位置。实行西方竞争性政治体制的非洲国家从2000年的24个增加到2018年39个,占比七成【1】。但竞争性体制没有给非洲带来经济增长(图2)。政体驱动的国家建设导致非洲发展出现“政治陷阱”:在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引进竞争性政治体制,使得非洲经济建设远远落后于政治建设,政治建设“反噬”经济发展。
援助诱导。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对非洲的援助经历二战后的推动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90年代的推动民主化到20世纪的推动全球发展议题等不同的转变。在援助诱导型的发展型国家能力塑造中,“软件”建设(如人权和善治)成为非洲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非洲发展急需的“硬件”建设(如道路)反而严重滞后。西方国家对非洲的发展援助持续增加,但对非洲经济发展作用有限(图3)。
政策主导。非洲国家主动或被迫迎合一些全球发展政策和议题是政策主动型的主要特征,但这些议题并非完全(且不可能)由非洲国家所主导,非洲国家的政府效率没有提升反而持续走低(图4)。非洲国家不仅缺乏主导全球发展议题的能力,也缺乏主导全球发展议题的机遇。政策主导型的国家能力建设的特点是追求短期效益和“外部利益”,并非是全心全意为非洲人民。这些全球性议题的解决显然也是重要的,但非洲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生计的改善应优先于其它议题。
二、非洲发展的中国经验
中国发展经验给非洲国家带来了更丰富的国际发展选项。中国的发展经验已经成为非洲国家和民众学习的重要对象。根据国际机构“非洲晴雨表”2014年和2015年对非洲国家的问卷调查,超过三分之二(63%)的人认为中国对非洲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2】。在课题组的一项调查中,中国发展模式已成为最受非洲国家欢迎的发展模式(表1)。
中非发展的“共时性”决定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对非洲国家而言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发达国家的经验。非洲和中国的“发展距离”比起非洲和发达国家要更接近。中国目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尚走在现代化的大路上。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学习中国并非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则尚难以企及。
非洲国家对中国在发展规划、工业化、基础设施、减贫和产业政策等发展经验上有强烈的学习需求。根据课题组的一项调查,上述领域恰恰也是非洲发展的“痛点”。在目前阶段,非洲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政治上的如政治体制和官员选拔任用等尚无明显的认知兴趣。
中国可通过政党交流、经贸往来、对非投资、对非援助和留学培训等多种渠道向非洲国家提供发展经验。中国以投资、援助和合作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西方发达国家不愿提供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中国专家也在培训非洲民众,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的经验传递不仅仅是可持续,也是影响深远的。
三、非洲发展与中非发展合作的未来
21世纪的非洲发展离不开自力更生,也离开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的发展亦是如此)。中国的发展经验是中国最强大的“软实力”,也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财富。推动中非合作进入新台阶天时地利人和,正逢其时。对非洲国家而言,打牢国家发展的基本功,增强国家发展定力尤为重要:
第一,确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原则,着力提升国家发展能力。经济发展依然是非洲国家的第一要务,非洲的发展不应该偏离这个优先目标。发展是硬道理,任然是解决非洲国家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钥匙。
第二,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依赖,增强“自理能力”。非洲国家曾经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实验室”。但西方经验没有从本质上推动非洲国家的独立自主发展能力。非洲国家应该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
第三,正确处理本国发展和国际发展的关系,防止被“全球议题”所“裹挟”。在全球化的21世纪,非洲国家已经融入的全球发展的大家庭,但这不意味着非洲国家的具体的发展议题要以国际发展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设定的议题为准绳。
对中国而言,非洲是中国发展经验全球化的重要地区,是中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目的地。未来的中非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发展合作为核心推动中国发展经验在非洲的全球化。发展经验是中国最有突出优势的“软实力”。中国发展经验在非洲的示范和落地应该以发展合作为最主要的渠道。围绕发展合作而展开的中非关系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未来全球治理的重要突破口。
第二,以经济发展维度为牵引提升中国发展经验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发展经验要造福世界,贡献人类社会,则中国发展模式必须具有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中国经验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首要原则是“去政治化”。从经济维度提炼中国发展经验,并使之上升为全球公共产品。
第三,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够促进中非发展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经验的积极示范。参与全球治理体现中国的国际责任。两者能够推动中国发展经验的进一步全球化。非洲国家通过中非发展合作探索到适合非洲发展的道路,中国通过中非发展合作找到自身的全球定位。
END
注释:
[1] 作者根据Polity数据库整理,政体得分大于或等于1编码为竞争性政治体制,反之则编码为非竞争体制。2018年的14个非竞争性政治体制国家分别为:安哥拉、布隆迪、喀麦隆、乍得、科摩罗、刚果(布)、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毛利塔尼亚、摩洛哥、卢旺达、多哥和乌干达。
[2] Afrobarometer round 6. 详见https://www.afrobarometer.org。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CIDGA)
《非洲发展展望2021》国家发展能力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黄振乾、徐秀丽、徐进、李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