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疫后经济复苏双翼:后疫情时代非洲经济复苏潜力与中非合作韧性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时间:2021-12-09

非洲经济基础薄弱,呈现出“过早去工业化”的经济形态。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重挫非洲经济韧性,造成非洲经济短期陷入停摆状态。非洲丰沛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源被寄予经济复苏的希望,但同时也受制于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府治理能力薄弱等问题。未来中非合作需破解非洲产业结构转型命题,从扩展中非合作领域、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改善当地民生三个方面助力非洲经济复苏。

一、非洲经济结构特点与疫情期间宏观经济表现

非洲经济在漫长的几个世纪中饱受殖民经济的剥削,受制于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与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非洲的经济变革呈现出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化促进发展的道路。多数非洲国家的工业让位于服务业,使后者成为GDP主要贡献部门,通常被称为“过早去工业化”(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或“无工业化的转型”(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without industrialization)。近年来,随着非洲旅游业、零售业等行业的迅速崛起,非洲成为全球消费市场中的新角色,进而引发人们对非洲经济变革更加深刻的猜测,即非洲可能依靠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进而开辟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化促进发展的道路。

然而,非洲是否能够通过发展服务业而实现经济转型的弯道超车一直存在争议。非洲整体基础设施堪忧,贸易政策尚不完善、加之政府债务沉重,当前的经济结构一旦出现失衡或遭遇外来风险,将为非洲经济增长带来冲击。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印证了这一担忧。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非洲经历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2020年,非洲GDP下降2.1%,各区域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长态势呈现分化。南部非洲是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其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4%。西非和中非地区的GDP分别收缩1.5%和2.7%。东非由于对初级商品的依赖减少和多样化程度的提高,是最富弹性的地区,2020年东非地区GDP增长约0.7%。非洲经济衰退的分化还体现在不同产业结构中。2020年,依赖旅游业的经济体经济增速将下降最快,其中包括毛里求斯(-15%),塞舌尔(-12%)和佛得角(-8.9%)。石油出口国的GDP估计在2020年萎缩1.5%。非洲其他资源密集型经济体中,2020年由于需求下降,导致经济约收缩4.7%。相比之下,2020年非资源密集型经济体约收缩0.9%。

二、非洲疫后经济复苏的动力与挑战

2021年非洲国家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多个国家经济增速高于预期,部分国家出口增长明显。当前来看,非洲经济复苏主要依赖的仍然是原材料出口和服务行业的回暖,并依然受制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国际资本市场动向、自然灾害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疫苗接种不足、国家安全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其复苏势头和韧性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长期以来,非洲因其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年轻的人口结构而具有经济潜力,自然资源和人口被寄予非洲疫后经济复苏的希望。非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历史上复杂剧烈的地质运动赋予了非洲比其他大陆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世界上一半的稀有矿产、贵金属以及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都集中在非洲大陆上,金、金刚石、铂族金属、铝土矿、钻等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储量居首的均为非洲国家。然而,由于国际能源市场的掠夺和牵制,加之非洲国内政策效率低下、政府治理能力不足、腐败问题等原因造成寻租问题频发,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从自然资源中获得的收入没有得到适当应用,“资源诅咒”现象导致非洲的整体经济增长和发展非常缓慢,甚至长期处于“无发展增长”。

其次,人口红利是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东亚一些国家,尤其在中国、泰国、韩国和新加坡,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非洲人口在2015年到2021年之间一直快速增长并呈现年轻化特点,平均增长率约为2.5%,其中非洲总人口中40%以上年龄在15岁以下,20%年龄在15至24岁之间,非洲也因此被称为充满活力的“青年大陆”。非洲人口激增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充足的劳动力、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庞大的人口红利孕育出的新机遇和大量的中产阶层。但是非洲人力资本发展也面临着城市贫困率上升、政府机构职能不健全和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2017年,非洲联盟委员会在人口红利路线图中列出了四个重点主题:(1)就业和创业;(2)教育和技能发展;(3)健康和福祉;(4)权利、治理和青年赋权。这些支柱与多边组织和供资机构对非洲大陆的投资偏好直接相关。在四大支柱中,教育和技能发展尤为重要,在尼日尔、安哥拉、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非洲国家中,仍有大量青年不识字。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的人力资本问题往往与自然资源开发问题交织共现。来自非洲国家和外国的利益在非洲大陆上相互竞争,进而导致利益偏向流入国家精英和外国利益相关者,当地劳动力发展机会不足。此外,非洲国家缺乏自然资源管理能力方面的投资,外国在非投资的重点是非洲大陆自然资源开采的运营,而不是当地的能力建设与发展,这导致当地劳动力并没有受益于自然和人力资本的开发。

三、中非经贸合作彰显强大韧性与潜力

非洲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路径的脆弱性和高风险在疫情面前再次凸显。一方面,非洲经济增长过程中倒置的梯次关系加剧了在应对经济风险时的隐患,当前仅依靠服务行业无法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逆袭。另一方面,传统依靠资源和人力的发展路径受到非洲国家治理能力和民生问题的制约,发展速度极为缓慢。非洲经济发展面临的仍然是一场复杂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非洲大部分国家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发展阶段相互衔接的特点,为中非发展经验分享与发展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非洲国家发挥非洲资源和人口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绿色复苏。

首先,扩展合作领域,开辟合作新业态。在经贸合作方面,尽管全球贸易遭受新冠疫情的沉重打击,但中非经贸却表现出强大的韧性。未来中非经贸合作除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等传统投资领域外,需要在合作发展中实现突破,通过在金融科技、电商、通信、清洁能源和大数据等业态领域开辟合作方向,提升非洲的制造业水平和非洲在全球的价值链地位。

其次,基于中国发展经验,推动非洲经济绿色转型。实现从自然资源向生产性资产的跃迁是推动非洲国家经济转型和解决“资源诅咒”问题的关键路径。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日益增强,推动一系列自然资源治理转型和新能源开发行动,可为非洲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提供具体解决方案。截至2021年,中国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森林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同非洲国家积极开展合作,援建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套项目,并为摩洛哥、喀麦隆等多个国家提供水力发电、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核心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为促进非洲当地产业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第三,推动经济复苏与民生改善同步进行。非洲新冠疫苗接种人群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低疫苗接种率会进一步影响非洲大陆工作节奏,引发的社会民生问题,进而影响非洲整体经济复苏的进程。未来中非合作的基础和重点包括帮助非洲本地区生产和获得新冠疫苗,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非洲进行本地化生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人口红利优势,推动后疫情时代非洲大陆经济复苏与民生改善同步进行。

END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CIDGA)
《非洲发展报告2021》经济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巴枫、武晋、徐进、李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