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时任德国副总理、财政部长的奥拉夫·朔尔茨做客中国人民大学。
2021年12月8日,德国联邦议院举行全体会议投票选举新一届政府总理,德国社会民主党党魁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顺利当选,取代领导德国16年的默克尔总理,正式成为新一届联邦总理。此前,在今年9月的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中,中左翼的社会民主党(SPD, 以下简称社民党)以微弱优势成为联邦议院第一大党,该党随后联合左翼绿党(die Grüne)、右翼自由民主党(FDP,以下简称自民党)进行组阁谈判,并在11月底发布了组阁协议(Koalitionsvertrag)。
这是德国在二战后首次出现三党联合执政的情况,前总理默克尔所在的联盟党将退居反对党的位置,形成强执政联盟、弱反对党的局面。由于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三党的代表颜色分别为红、绿、黄,这一组合也被称为“交通灯联盟”。12月初,朔尔茨也已相继提名16名内阁部长。至此,德国新政府组建完成,将正式走马上任,并带动中德关系进入新的探索期。
一、三党联合执政凸显新政府面临多重议题挑战
在今年9月的联邦议会选举中,社民党借助25.7%的选民支持率成为联邦议院第一大党,而默克尔所在的中右翼基民盟(CDU)及其姐妹党基社盟(CSU)组成的联盟党以24.1%的选票结果屈居第二大党,另外几个主要政党,包括绿党、自由民主党、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AfD)和极左翼的左翼党(die Linke)分别获得14.8%、11.5%、10.3%和4.9%的选票。联盟党选民大量流失,支持率与2017年的联邦议会选举结果相比下降近9%,失去了持续十余年的议会第一大党地位,支持率降到二战后历史最低点。相比之下,社民党和绿党成为最大赢家,两党的支持率与上一届议会大选相比增加了5%左右,自民党也增加了将近1%的支持率。其中绿党的支持率从2017年的8.9%上升到14.8%,涨幅超过60%。而在2017年选举中,跃升为议会第三大党的极右翼德国选择党此次损失了20%左右的选民,将继续以反对党的身份参政。与上一次议会选举后几大政党组阁难的局面相比,“交通灯三党”在此次大选后的两个月内就迅速完成了组阁谈判。
此次议会大选和新政府的迅速组建释放出三点信号:第一,德国各个政党选民的流动性很强,德国内政议题已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分化,难以形成一党独大的局面,政治不稳定性增强。新政府的组阁协议以“敢于进步”(Mehr Fortschritt Wagen)为口号,副标题为“自由、公正与可持续性的联盟”,分别代表了自民党、社民党和绿党的核心诉求和德国面临的多重议题挑战,即追求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强调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绿党支持率的快速上升表明,气候问题正成为德国选民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以数字化、绿色经济为核心内容的“国家现代化”议程成为新政府的施政重点。
第三,三大党派急于组建新政府,告别“默克尔时代”,寻求与联盟党不同的政策。此次选举中社民党的成功是建立在联盟党的失败之上,朔尔茨是德国选民“稳中求变”心态的体现,他既是德国政坛的老政治家、与默克尔有长期的合作经验,又代表不同的党派立场,因而对社民党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接下来,在稳定中寻求变革将是新政府的主要执政理念,这也将主导德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华关系。
二、新一届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三个基本走向
“交通灯联盟”的三党覆盖了较广的政治光谱,代表着非常不同的选民利益和意识形态。一方面,这意味着三党在诸多内政和外交议题上将保有分歧、难以协调。在默克尔执政的16年中,德国总理府在外交和安全事务上取得了更大的决策权,而外交部相对成为了政策执行机构。目前绿党已确认接管外交部,该党也很可能借此来阻拦相对更加亲华的社民党的相关政策倡议、并制衡总理府做出的部分决定;另一方面,为了推进政治进程,三党很可能会倾向推进更容易达成共识的政策领域。而在对华关系上,根据三党的竞选纲领和新政府的组阁协议来看,“交通灯联盟”的对华政策有以下三个较为明确的基本走向:
第一,在经济上,中国将继续被德国视为“制度性对手”。德国不会寻求与中国的经济“脱钩”,但很有可能会重新定义哪些是可以与中国加强合作的地方、哪些是德国要降低对中国依赖的领域。在默克尔执政的16年中,中德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超过荷兰和美国),2020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130亿欧元。对此,三党领袖都曾批评默克尔只注重发展对华经贸关系,忽视了价值观问题,并指责中国进行“不公平贸易”、不再承认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对于中欧投资协定,德国新政府的组阁协定表示,欧洲议会因为一些原因尚不能完成协议的签署,而新政府将努力争取协定的互利性,为欧洲公司在外国市场上免受歧视性待遇而努力。社民党在竞选纲领中虽然没有明确对中欧投资协定表态,但其在欧洲议会的议员总体上对该协议表示支持。一向注重经济发展的自民党明确表示了支持,而绿党出于人权理由明确表示了不支持。因此,与上届政府相比,中欧投资协定将受到更多的政治阻碍,不确定性将增加。此外,通过三党的竞选纲领也可以看出,“交通灯联盟”的三党在公平贸易、“一带一路”等问题上也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见表1)。因此,在对华经济关系中,新政府很可能会试图增加价值观的影响力、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强调公平贸易原则。
第二,在地缘政治上,与美国的关系仍将是德国外交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组关系,即处在大国竞争中的德国在政治上势必偏向美国一方。“交通灯联盟”的三个政党都在其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要深化美欧之间的跨大西洋关系,以共同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大力修复与其盟友的关系,并在今年6月的美欧首脑峰会上与欧盟一道创建了一个新的合作机制——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其目的就是遏制中国的技术发展。其中,“维护民主与人权”成为了美欧合作、共同抗华的一个重要粘合剂。美欧也正借助“新疆棉事件”等打造“民主供应链联盟”,实现了在中国问题上的联动。欧盟强调战略自主性不只是在说给美国听,也是在说给中国听。因此,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欧盟战略自主性的最大体现就是根据具体议题、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与美国还是中国合作。此外,根据三党的竞选纲领来看,德国会继续增强与印太地区国家的双边经济和政治联系,以及在欧盟的共同防御政策框架内增强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感。
第三,在价值观问题上,新疆和香港问题将是德国新政府在对华政策中更加强调的议题。目前,三党在其竞选纲领中都表示了反对侵犯人权、支持香港自治,其中绿党和自民党还表示要给予台湾地区更多的政治支持,价值观问题也将为中德经贸合作增加阻碍(见表1)。据德国外交政策专家估计,“交通灯联盟”在以上三点可以达到80-85%的共识,这也使新政府的中国政策与上届政府相比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延续性,但价值观分歧也会更加凸显,为中德关系增加了不确定性。
总之,德国新政府上台后,中德关系势必要进入一段时间的探索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面对一个对华态度整体上更加激进的新政府,在其对华政策还未成形、内部仍存有众多分歧的情况下,中德关系如何开局将对这段关系日后如何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德国目前仍处在新冠疫情的巨大困扰之中,国内诸多产业面临供应链短缺问题,经济复苏是新政府的关切所在。在组阁谈判中,疫情防控、债务问题和政府救济政策是三党谈判的重点,外交问题的显著性遭到了内政问题的严重挤压。
因此,即使新政府会更加强调价值观问题,在国内经济复苏的压力下,德国在未来几年一定会支持和维护开放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减少政治关系对国际供应链的进一步干扰,这也为中德关系的向好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战略窗口期。中德关系既是中欧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组关系,也是进而影响中美欧大三角关系的重要一环。因而,继续与德国新政府加强合作,也将为世界政治的向好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