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治
10月,拜登访问康涅狄格、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和弗吉尼亚四个州,并邀请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和西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曼钦在家中共进早餐,竭力宣传重建美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两项投资计划,但却受到民主党进步派的阻挠。在启程奔赴罗马参加G20峰会之前的几小时内,拜登发布《重建美好未来》法案框架。该框架包括清洁能源与气候投资、社会福利支出等民主党重点议题,这项总额达1.75万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将主要由企业税和富人税承担。拜登原本希望通过这一更大措施的框架,说服众议院的民主党进步派投票支持基础设施法案,但进步派坚持两项法案的投票一起进行,导致众议院不得不推迟基础设施法案的表决。早在8月10日,参议院就通过了1.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但由于民主党内部的种种分歧,尤其是民主党进步派渴望更高支出的要求,众议院迟迟无法举行投票。(众议院已于11月5日通过了《基础设施与就业法案》)
相比之下,提高债务上限的过程相对顺利。参众两院在一周之内顺利通过增加4800亿美元债务上限的法案,但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使联邦政府的运转持续至12月3日。除债务危机之外,全球网络安全威胁也是美国着力应对的重点,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务院正计划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一个新的网络空间和数字政策局,下设三个部门,分别负责网络安全、数字政策与数字自由。司法部也成立国家加密货币执法团队,调查利用虚拟货币交易所进行洗钱的犯罪行为。
此外,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步稳定,美国开始放松边境控制与旅行限制。美国将从11月开始重新开放与加、墨的陆地边界,从这些边境入境的外国人出示疫苗接种证明即可进入美国;25日,美国又取消了对中国、印度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严格旅行限制,要求在出发前两周完全接种新冠疫苗,并且出示官方证明,即可乘坐航班进入美国,而未接种疫苗者则需提供24小时内核酸证明。
国内经济
国内经济方面,疫情阴霾加之供应链瓶颈,让美国国内经济整体呈现增长乏力、动力不足的态势,加之通胀高企与就业不足,未来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风险加大。
供应链瓶颈是导致美国经济放缓的重要原因。美国各部为缓解供应不足问题,在本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商务部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副总统哈里斯与交通部长布蒂吉格积极解决港口阻塞问题、国防后勤局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以加快采购进程等。
为了弥合经济复苏中的贫富分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更加强调以工人为中心的贸易政策,将注意力转向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群体。财政方面,美国两党已达成提升短期债务上限协议,受此提振,美股迎来自去年11月以来最强劲的一个月,三大股指均收于历史高位。在产业政策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让国家力量发挥作用,如国防部表示希望通过国家引导的方式,投资新兴技术以避免资本市场的短视弊端、探索3D打印投资、培育高端人才、有计划地加强工业基础等。
与此同时,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却逐渐失效,带来的负面效果不断显现。GDP增速在第三季度显著放缓至2%,不仅远低于第二季度的6.7%,甚至不及预期的2.8%。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就业不足与通胀高企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劳动力市场中,虽然失业率在9月与10月相继降至4.8%与4.6%,处于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实际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31.2万和53.1万,但疫情阴霾依然导致众多求职者求职欲望不足而主动退出就业市场,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9月同比增幅达到5.4%,为13年来最高水平。为缓解市场对高通胀的担忧,美联储表示将开始收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之美国家庭与企业面临的价格压力,这些因素将对整体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需在后期密切观察。
对外经济
经济外交方面,美国在贸易、税收等对外经济议题上开展了十分活跃的外交活动。首先,拜登政府对华经贸框架逐渐清晰。在历经7个月的对华贸易全面审查后,美国贸易代表凯瑟琳·戴于4日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表关于中美贸易关系的演讲。戴表述了美国调整对华贸易战略的四个方面,包括敦促中国履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的承诺、启动对华有针对性的关税豁免框架、就产业政策问题与中国接触、联合盟友建立公平贸易规则。并且,戴提出了“再挂钩(recouple)”一词来描述中美贸易关系,但强调在与中国展开贸易的同时寻求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减少对华贸易依赖。美国希望借此迎合国内需求,缓解国内经济复苏的压力,这凸显出拜登政府在对华经贸议题上的谨慎和务实态度。在戴的讲话后,8日和26日,戴与耶伦先后分别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举行了视频会议。这两次会议明显比6月双方经贸代表的首次通话内容丰富,双方均提出了各自关切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深入经贸沟通埋下了伏笔。
其次,拜登政府推动国际税收体系实质性改革。相较于全球贸易体系和全球金融体系这些改革的“硬骨头”而言,设定全球最低企业税率一直是拜登政府推动全球治理、重塑国际领导力的一项重要内容。8日,OECD宣布,占全球GDP总值90%的136个国家已经达成协议,同意设立15%的全球最低企业税,并且G20领导人也在月底召开的峰会上对此表示同意。这意味着,拜登政府一直推动的国际税收体系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而这一经济外交行为的背后,也充满着美国防止本国企业将业务转移到海外、维护本土产业全球竞争力的考量。
最后,拜登政府在多个双边、多边舞台围绕广泛的议题展开了沟通斡旋。在多边领域,耶伦先后出席在首都华盛顿举办的G7和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IMF和世界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参与讨论了全球宏观经济、央行数字货币、气候变化等话题。凯瑟琳·戴也先后参加了OECD年度部长理事会会议和G20、G7贸易部长会议,劳工问题、WTO改革、民主与经济安全等成为这些会议讨论的热点。在双边领域,美欧于30日就钢铝关税达成协议,结束了长达三年的关税争端。布林肯对此表示,美欧钢铝关税争端的解决有助于美欧共同面对中国挑战。同时,美英、美日也正在就钢铝生产问题加紧磋商,寻求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18日,美国财政部发布了拜登政府的制裁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制裁是促进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一个重要的根本性工具,未来美国要和盟友合作提高制裁的有效性。通过美国近年来的一些对外制裁行为也可以看出,拜登有意扭转特朗普政府“滥用”制裁的方式,而是更加强调“精准制裁”。
对外关系
对外关系方面,美国于10月大力推进线下外交,为“面对面外交”这一布林肯所言的“美国外交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添砖加瓦”。
其中,“气候”尤为美国10月的议题重点。气候事务特使克里快马加鞭,力图在即将到来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前加速推进气候协调行动。克里与访美的俄罗斯副总理阿列克谢·奥维尔丘克在华盛顿特区会晤,还访问了法国巴黎并出席经合组织(OECD)部长级会议,前往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参加中东绿色倡议首脑会议,访问墨西哥和英国,并于26-27日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等在伦敦会谈。11日,克里和负责国际气候谈判的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共同主持部长级视频会议,以动员各方支持美国与欧盟发起的《全球甲烷减排承诺》。此次会议后,超过20家公益机构宣布为该计划提供超过2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该承诺也新增24个签署国。30-31日的G20峰会也取得共识——同意在今年年底前停止资助海外燃煤发电项目,协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淘汰燃煤发电厂,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
同时,拜登政府也在台湾议题上频繁有“新动作”。美国国务院两度发表声明,表示将继续协助台湾地区自卫,并“支持台湾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对台‘六项保证’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所指导的一个中国政策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美国国防部也多次发表涉台言论,并进行针对性军事训练。加之立陶宛宣布同台当局互设代表处一事,台湾议题已成为美国对华施压的重要抓手。10月5日沙利文在瑞士苏黎世与杨洁篪的会面,以及10月31日布林肯与王毅在意大利罗马的会面,均谈及了涉台问题,相关事态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中美关系的走向。
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其主导的“供应链联盟”。31日,拜登在G20首脑峰会间隙,于意大利罗马举行全球供应链峰会,英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墨西哥、意大利、韩国、荷兰、新加坡、西班牙和刚果(金)也参与其中。各方同意“在近期的供应链中断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并计划增强和多样化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此举为拜登政府构筑其供应链联盟的最新进展。
除了在第16届东亚峰会、第九届美国-东盟峰会这两大视频会议上推动区域外交,美国还在双边对话机制下积极推动线下外交。本月,美国与瑞士、希腊、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拿马举行双边高级别对话。14日,布林肯还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华盛顿特区会晤,讨论启动美欧关于俄罗斯的高级别对话,以及于年内举行新一次美欧关于中国的高级别对话会。布林肯表示支持欧盟的印太战略,双方同意在年底就印太问题展开高级别磋商。这预示着欧盟将会愈发深入地参与印太事务。
(执笔:李玙译、赵菩、王丽、穆睿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