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主持此次会议。李巍首先介绍了会议背景。这次会议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科技革命与世界政治”工作坊的第12期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所发起的“理论·政策对话会”系列学术活动的第1期,该系列活动的宗旨是希望通过公开学术讨论弥合理论和政策之间的鸿沟。本次活动还得到了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经济与外交专门委会的支持,该联盟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国内23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加入,中国人民大学负责联盟下属经济与外交专门委员会的运行工作。
随后,李巍简单阐述了这次对话会召开的意义。中美近年来爆发的经济纷争体现出了两国在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而关于产业政策的歧见又是两国经济制度差异的焦点之一。一方面,美国在政治话语中并不承认产业政策的合法意义;另一方面,拜登上台后,美国也开始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推动特定产业的科技研发。因此,讨论和比较主要国家不同形式的产业政策已经到了一个很成熟的时机。
接下来,李巍老师简要介绍了与会的主旨发言嘉宾和讨论嘉宾,并欢迎三位学者进行主旨演讲。
(与会学者合影)
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史世伟围绕“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研究、创新与产业政策”进行主旨发言。史世伟首先强调,“市场自由+社会平衡”是德国经济体制的核心,德国政府通过干预市场来促进工业发展的任何政策必然是辅助性、补充性和从属性的。随后,史世伟对广义和狭义的产业政策进行了界定。具体到德国,产业政策分为“维持性结构政策”、“适应性结构政策”和“型塑性结构政策”,德国对采煤业的维持政策和“空中客车计划”便是两个典型案例。接着,他还评价了近年来德国政府高科技战略的实施情况。最后,史世伟提出,德国正向“新使命导向”的研究、创新和产业政策转变,其政策目标是发展核心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强调政策的灵敏和平衡性。国家将尽量避免直接进行市场干预,如传统产业出现“规锁效应”等问题时,国家的必要干预主要起到“催化剂作用”。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耿曙以“产业政策或创新政策?分析美国的产业政策”为题发表主旨演讲。耿曙将美国的政策重点和制度特征相结合,总结美国产业政策为追赶阶段进行干预,领先阶段实施放开。但在开放的大格局下,尤见政府的积极角色,特别是在面临挑战的当口——如二战后的苏联、八十年代的日本、当下的中国——美国都更强调政府引导,促进技术领先并学习对手经验。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的产业政策具有匹配政治体制、兼顾优势与内外政策有别三大特点,政府参与并创造了一套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所谓“美国模式”特别强调技术孕育的基础条件,以及强调技术创新的商业转换。再看作为“追赶模范”的中国,在以国有公营、产业政策为重点的“工业起步”和“应对竞争”两阶段都非常成功,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转型到以孕育创新为核心的“构筑平台”阶段。对于中国来说,可以从政策与时俱进、适应既有体制、政经结合联动三个方面,参考美国的既有经验,总结出适合中国的发展策略。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丁可探讨了日本产业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丁可表示,日本产业政策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纵向、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向横向、功能性的产业政策转变。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存在高效的协调机制。产业政策思路的每一步调整都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随后,丁可提出了日本产业政策经验对中国的六点启示:第一,政府作用不可忽视;第二,横向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应得到足够重视;第三,应通过高效的协调机制来强化市场的运行效率;第四,举国体制下的科技攻关要注意协调产官学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五,产业政策需同经贸政策、外交政策联动实施;第六,当坚持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政策之路。
在自由讨论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野,讲师刘旭、黄斐、金晓文,以及师资博士后刘露馨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田野分别从“名与实”、“内与外”、“整体与部分”、“先与后”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产业政策研究的思考。这四个方面分别涉及产业政策的定义、产业政策与国家所处的全球权力结构和国际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制度结构对产业政策的制约,以及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实施何种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刘旭针对各位学者的主旨发言就产业政策的自主性、不同产业的政策差异、国有企业在产业政策中的位置、国际关系对产业政策的影响以及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金晓文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享了拉美国家产业政策失败的原因,并就如何激励企业创新、市场规模的“双刃剑”作用,以及国有与民营企业的竞争关系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疑问。
黄斐对三位嘉宾的主旨发言分别提出问题。首先,如何理解德国加强政府干预与“避免直接干预”之间的矛盾;其次,中国体制在产业政策发展上相对于美国有何优势;再次,经济领先阶段和经济追赶阶段的产业政策有何不同?
刘露馨首先提出,产业政策应当成为一个中性的学术用语,可以依据产业政策的制度化程度对其进行类别划分。观察美国产业政策及其相关制度的变化,可以提出疑问,即美国的“规制国家”是否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发生了变化。随后,刘露馨针对德国产业政策制定中对国际竞争的考量以及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发展型政府职能进行了提问。
在各位与会嘉宾热烈的讨论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希望未来能够就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政策转型方向、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变迁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也期待各位旁听同学能够从今天的探讨中寻找到学术选题。最后,翟东升老师祝贺这次线上活动成功举办。
据悉,有大约170余人在线参加了本次对话会。
文 字:赵岚
排版编辑:赵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