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项目组博士生罗仪馥完成博士论文答辩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时间:2021-06-26

2021年5月13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项目组、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候选人罗仪馥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本次会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魏玲教授担任答辩专家组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高程教授与钟飞腾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雷少华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会议伊始,作为罗仪馥的博士生导师,李巍教授介绍了各位与会专家。根据流程,答辩委员会主席魏玲宣布答辩正式开始,并由答辩秘书赵岚介绍罗仪馥的基本情况,宣读导师推荐意见和校内外专家对论文的匿名评阅意见。

随后,罗仪馥向各位与会专家介绍其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基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罗仪馥发现泰国和韩国在相似的东亚模式下先后实现经济起飞,却在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方面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并认为两国及其所依托的东亚地区是观察“中等收入陷阱”的绝佳场所。基于此,罗仪馥确立的分析思路如下:通过“东亚模式”实现经济起飞的有关国家,普遍由于经济开放的负面影响而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在此前提下,东亚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取决于该国能否建立起有效的开放调节机制,而一国的开放调节机制的形成又取决于其国内结构特征。具体而言,东亚国家的国内结构大致存在聚合型和离散型两种类型,它们分别倾向于“催生”进取型调节机制和保守型开放调节机制。其中,进取型开放调节机制更有助于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保守型开放调节机制则倾向于导致一国陷入收入。韩国与泰国的发展历程正好分别对该分析框架正反两面进行印证。论文提出了开放调节机制的概念,同时界定了东亚式国内结构的特征与分类,并将韩国和泰国这两个案例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比较分析,这是这篇论文的创新之处。

魏玲的主持下,各位与会专家分别对罗仪馥的博士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展开热烈讨论。钟飞腾建议就经济开放以及“中等收入陷阱”等内容与特征进行补充,并且就文献的参考范围、论文结构的调整、以及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等问题提出了建议。雷少华认为,中间变量“开放调节机制”的存在可能导致逻辑链较长,建议就产业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加完善的解释。在上述两位老师所提意见的基础上,高程进一步指出,论文应当回应文化因素对东亚国家研究所产生的一般性影响,并建议在理论框架的设计上,突破关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思维局限,对一国低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必要的补充解释。田野建议进一步细化对论文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界定,并丰富对泰国案例的描述,尤其注意并强化对他信执政时期泰国政治格局与政策取向的特殊性分析。魏玲指出,论文对东亚经验的讨论有助于填补当前的关于“中等收入陷阱”一般性理论的空白,作者可以进一步加强东亚经验与一般经验的关系论述,以增加论文理论框架的普适性。罗仪馥认真听取了答辩委员会各位专家的意见并一一作出回应。

经过答辩委员会的集体讨论,五位答辩专家均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同意授予罗仪馥博士学位,并在导师李巍重回答辩会现场后,由答辩主席当场宣读决议书。罗仪馥表示,各位专家对文章提出的指导意见令她收获颇丰,同时感谢李巍教授在过去四年中的悉心教导、以及各位同门的帮助与鼓励。

最后,李巍教授对答辩专家莅临指导罗仪馥的博士论文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希望罗仪馥在就此转换学生与学者身份之后再接再厉,保持持续的学术生命力,也鼓励在座的各位学生在学术道路上不忘初心、踔厉奋发。

文字 | 赵岚
照片 | 宋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