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机中的科学变貌

来源:《科学手记》时间:2021-06-06

近一年多的新冠疫情,确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危机,其所造成更胜于战争的死亡人数,持久延续的经济衰退和贫富加剧,国与国之间的尖锐对立,人际社会的猜忌不安,也都明显可见,而在这些社会表象之下,有一个关键因素也值得讨论,那就是科学形象的改变。

人类面对自然界中的流行疾病挑战,在历史纪录中所在多矣,公认在中国医学上有重要贡献的张仲景,正是因为汉代流行疫疾造成大量死亡,乃有潜心戮力写成《伤寒杂病论》之成就,也一直影响着中国医学对于疾病的看法。近一、两百多年来,因为近代科学兴起,对于疾病的看法也多有改变,其中突发骤起的流行疫疾,更需要有“立竿见影”功效的科学来界定其征,缓解其症,这回由新冠病毒的核酸解序比对,到药物疫苗的开发施用,无一不是由近代生医科学主导其思,主理其事。

近代生医科学的基本思维就是科学思维,所谓“信征验实”,近年流行的“以证据为基准的医疗”,近三十年来,此种“实证医学”大行其道,“实证医学”依据的重要内涵,是许多生医科学实验研究的结果,以及因着这些研究思维而来的操作模式、因果关联和统计设计,自然也创生出许多数据,证明这种医疗方式果然带来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看似光鲜的表象之下,“实证医学”也有其值得省思的盲点。在近代医学研究上有代表地位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去年刊出一个研究报告,调查一万名在美国医院接受“脉搏血氧计”测量的病人,发现非洲裔人的血氧饱和度通常会高估,一些血氧计测定出血氧饱和度在百分之九十二到九十六正常范围的病人,改用动脉抽血测氧结果,甚至低于百分之八十八,这项研究报告指出,这种错误结果发生在黑皮肤人身上,要比白皮肤人高出三倍。

近代医学决定一个肺部受感染病人严重程度,血氧饱和浓度是认定一个病人是否应住院的重要指标,美国在过去新冠疫情高峰中,非裔和西语裔人的死亡率,比白种人高出至少两倍,造成其结果的原因纵然很多,但是仪器设计思维选择性的盲点,被认为也是因素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使用的“脉搏血氧计”,量测时是夹在病人手指上,让其中的红光与红外线光束通过夹住手指的组织,因为人体中含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对于不同频率光束的吸收度不同,比较两种光束被吸收的程度,就能决定其血氧浓度。“脉搏血氧计”设计时完全是以浅色皮肤白种人为标准,深色皮肤人的测量错误自不可免。

其实因新冠疫情严重而暴露出的“脉搏血氧计”设计偏颇,只是近代医疗问题之一端,在二〇一九年发表的另外一项研究显示,美国曾经用于超过一亿人的一种医疗算法软件,存在有更大的偏颇错误。这种医疗算法软件,是以病人过去的医疗花费,作为此病人对于医疗需求的指标,因此受到社经地位与种族偏见因素影响的非裔人士,在此种医疗算法软件中,相对白人自然的就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他们获取医疗的机会。这些研究也指出,虽然仪器可以校正,医疗算法也能够改正,但是根深蒂固的偏见,却不是一时可以改变。

除了种族因素,近代医疗也存在着因性别造成的偏失,根据二〇一三年《美国医协会刊》发表的报告,在其调查的美国四个地区,女性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失败风险,要比男性高出近百分之三十,二〇一九年的另外一项研究也发现,女性装置诸如心律调整器等一些心血管仪器,出现并发症的机会也高出两倍。当然这些“实证医疗”问题,只是近代医疗标榜所谓一致标准“实证基础”盲点的冰山一角,在一些医疗药物的药效验证实验,同样也有验证群体选择上的问题。

其实生命现象先天本质的复杂多因,造成近代科学标准化实证许多困境的现象,已经是生医科学领域都逐渐认知的事实,英国主流的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二〇一七年就刊出了一篇评论专文,指出近期生命科学发表的论文,许多都出现无法重复验实的错误,这些可能源自生命现象的多因本质,也有样本试剂标准化困难的肇因,呈现出了生医研究的一种困境,文章用的标题为《形上科学:实验重复的忧郁》,可说十分准确传神。

对于一九六〇年诺贝尔生医奖得主梅达瓦(Peter Medawar)的说法,“所有的科学论文都是诈欺,因为他们把假设经由实验得到结论的研究,描述成一种顺理成章的过程,事实上这些过程大多是杂乱不清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梅达瓦的说法也许极端,但却相当真实反映出科学知识的真实面貌。科学知识并不全然是人们常自调的‘可验证’的知识,它反映了科学家的主观,思想的盲点,仪器的局限,还有人的偏私,是一个相当社会性过程的产物。”

然而在这回新冠疫情中清楚可见的,是人类社会面对疫情未知恐慌中,对于近代医疗体制与效果优势无所选择的倚恃,尤其是在高度国际化竞争与对立的气氛下,主流声音是科学与政治的简化对列,隐含着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而把科学推向一个无限上纲地位的,不是对科学深入的采知,是对于科学效能的一种崇信执念。

公卫医疗本来是一个与政治高度依存的领域,专家与政策执行者都有动辄得咎的困境,面对一个自然界的生态变局,我们漠视了自然选择功能必然造成的病毒变异,执念于对病毒的绝对控制,在似乎只剩下疫苗覆盖率亡羊补牢之计的当下,我们看到的是富裕国家的禁止输出,以及抢订超过人口数倍的疫苗,重现当年科学为本的强凌弱势,也看到社会对于疫苗功效与副作用的疑惧现象,挑战着那一个过往印象所描绘出的完美科学面貌。

 

作者:江才健,台湾著名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曾为《中国时报》科学主笔,《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现为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来源:RHYTHMS MONTHLY 科学手记,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