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
【经济】肯尼亚首次实现原油出口,中企成为首批原油买家
【政治】南非发生大规模“排外骚乱”,折射深层经济社会矛盾
【安全】南非智库发布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港口投资评估报告
【经济】肯尼亚首次实现原油出口,中企成为首批原油买家
(一)8月26日,载有20万桶出口原油的轮船“CelsiusRiga”号驶离蒙巴萨港前往马来西亚提炼,肯尼亚成为东非地区第一个原油出口国。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在原油出口仪式上透露,该批低硫原油价值12亿先令(约合1200万美元),价格高于市场预期。中国化工英国公司(ChemChina UK Ltd)被选中成为该国首批原油的买家。该公司2015年6月投入运营,是中国化工在伦敦的全资子公司和贸易平台,业务覆盖北美、南美、西非、地中海等全球各地。
(二)在大规模量产之前,肯尼亚利用此次交易进行市场测试。2018年6月,肯尼亚启动“早期石油开采计划”(Early Oil Pilot Scheme)。按照EOPS的计划,肯尼亚将日产2000桶原油,每年为政府带来约4000万美元外汇收入。在肯尼亚洛基查尔到拉穆港的石油管道竣工之前,肯尼亚将通过其他交通设施运输原油。肯尼亚石油与矿产部副部长安德鲁·卡马乌此前表示,今年肯尼亚计划出口40万桶原油,第二批将在年底出口。
(三)2018年非洲石油产量合计占全球8.6%。目前,54个非洲国家中,有超过14个石油生产国,但除了安哥拉和刚果(布),其余12个国家过去十年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均为负数。这种背景下,肯尼亚加入非洲生产国的行列就显得意义非凡。2012年,肯尼亚接连获得陆上石油和海上天然气大发现,引起了国际石油公司对肯尼亚油气勘探的兴趣,道达尔、挪威国油、阿纳达科等陆续介入该国油气业务。肯尼亚石油勘探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得益于政府积极推动以及国际石油企业和投资机构的支持,从勘探到实现商业出口仅历时7年。肯尼亚首个商业石油发现比邻国乌干达晚了6年,但发展速度却是乌的2倍。根据普华永道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全球10大石油储量新发现中有6个位于非洲,共计有1300亿桶原油正在等待500家多石油公司来开采,居于石油发现榜首的是肯尼亚恩扎(Anza)和南洛基查尔(South Lokichar)两大盆地。
四)根据勘探公司披露的数据,目前肯尼亚石油探明储量预估为7.5亿桶左右。据路透社报道,总部位于伦敦的图洛石油公司(Tullow Oil)估计肯尼亚图尔卡纳油田(Turkana)的储量达5.6亿桶,计划2021年对整个油田进行开采。2012年,图洛与非洲石油公司(Africa Oil)发现了该油田的商业储量。之后,法国道达尔向该项目入股25%。图洛称,其与合作伙伴至今已在肯尼亚投资了20亿美元。机构预计肯尼亚原油将于2022年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
(五)肯尼亚石油开发的优势在于:交通位置便利,相对便宜的勘探许可证制度,政府已制定并实施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国内局势相对稳定,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2016年7月,世界银行批准了向肯尼亚政府的5000万美元贷款,以改善该国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分配,促进石油产业可持续增长。不过,与中东典型产油国相比,肯尼亚还存在石油开采成本高、油价缺乏竞争力以及政府财力有限等不利因素。
(六)石油出口有助于肯尼亚减少对外贸易逆差。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18年肯尼亚货物进口173.8亿美元,而出口只有60.5亿美元。中国是肯尼亚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18年肯尼亚从中国货物进口约40亿美元,占肯尼亚总进口的23%,而肯尼亚对中国出口只有1.3亿美元。随着两国贸易关系扩大到石油领域,原油出口可能有助于弥补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中国市场石油需求量巨大,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8年中国平均每天进口924万桶石油,进口量高达4.62亿吨,同比增长10.1%。其中,4.02亿吨石油进口依赖海运。石油出口也有助于肯尼亚缓解外债偿还压力,据肯尼亚媒体报道,该国对中国的债务约60亿美元。长远来看,石油产业的发展不仅对肯尼亚外汇收入和经济增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也可能促进该国石油管道、油区公路、石油码头等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根据观察者网、BP能源统计等综合整理分析
【政治】南非发生大规模“排外骚乱”,折射深层经济社会矛盾
(一)9月初以来,南非发生大规模“排外骚乱”,起因是一名小巴司机在首都比勒陀利亚劝阻尼日利亚毒贩进行毒品交易时遭到枪杀。随后当地民众游行抗议,将高失业率、高犯罪率等问题统统归咎于移民。数百人在约翰内斯堡中央商务区打砸店铺、焚烧汽车和建筑物。暴力活动在数日内不断升级,从经济中心约翰内斯堡、首都比勒陀利亚,迅速蔓延至夸祖鲁-纳塔尔省、东开普省等地区,演变为全国性骚乱。骚乱造成至少10人死亡,超400人遭逮捕。尼日利亚、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等国移民为主要被攻击对象,当地华人也受到冲击。
图:9月上旬南非主要地区社会安全事件统计
资料来源:汉卫国际安全护卫公司风险简报
(二)南非“排外骚乱”遭到非洲多个国家的抵制和报复。9月4日,赞比亚数千名大学生组织示威游行,向南非驻赞比亚大使馆内投掷石块,并试图砸抢南非品牌的连锁商店。同日,莫桑比克爆发抗议示威活动,抗议者在高速公路上设置路障,导致交通延误近四个小时。9月5日,坦桑尼亚航空公司无限期暂停飞往南非的航班。赞比亚和马达加斯加足协取消了原定与南非国家队的友谊赛。南非驻刚果(金)卢本巴希领事馆、南非品牌商店遭到当地示威者袭击,警方使用实弹驱散人群,至少2人受伤、16人被捕。南非官方宣布因安全原因,暂时关闭驻尼日利亚大使馆、驻拉各斯总领事馆。
(三)受“排外骚乱”影响,马拉维总统穆塔里卡、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尼日利亚副总统奥辛巴乔纷纷退出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尼日利亚更是召回了驻南大使。9月14日,拉马福萨在出席津巴布韦前总统穆加贝葬礼时就发生“排外骚乱”致歉,并于9月17日派特使赴尼日利亚,向布哈里总统当面道歉,目前两国紧张关系已得到缓和。
(四)“排外骚乱”折射出南非深层社会矛盾。1994年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大批移民迁入,目前移民数量多达400万,占人口总数近十分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南非经济急转直下,排外情绪开始在南非社会持续发酵。2008年5月发生“排外骚乱”,造成至少5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另有17000多名移民被迫躲到警察局、教堂或临时收容所,时任总统姆贝基下令出动军队协助警方维持秩序,逮捕涉嫌谋杀、强奸、抢劫的200多名暴徒。2015年再次发生“排外骚乱”,造成至少7人死亡、上百人受伤,政府再次动用军队进行干预。2019年大选期间,执政党非国大(ANC)、反对党民主联盟(DA)和经济自由斗士(EFF)都不同程度利用排外情绪争取选票,为此次大规模“排外骚乱”埋下伏笔。
(五)经济持续低迷和不断攀升的失业率是最大诱因。2019年以来,受持续断电影响,南非一季度GDP环比折年下降3.2%,创10年来最大季度降幅。尽管二季度GDP增速恢复,但制造业活动放缓,矿业生产继续下滑,兰特汇率大幅下挫,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很有可能在11月下调南非主权信用评级至垃圾级别。经济低迷拖累就业,二季度失业人口总数达670万,较一季度增加45.5万,失业率达到29%,创近10年来季度新高。
(六)南非高层密集表态。总统拉马福萨发表视频声明称:我们是一个坚决反对排外主义的国家。我们不允许、也不会容忍针对其他非洲国家人民的暴力行为。国防部长恩夸库拉、警察部长希礼均认为,“排外情绪”只是暴徒实施有组织犯罪的借口。非国大(ANC)秘书长马加舒尔在南非学生代表大会(Sasco)选举集会上表示,这并非简单的“排外骚乱”,而是利用种族意识来煽动非洲人之间相互敌对,如果非洲大陆联合一致,并进一步强化与金砖国家的关系,非洲将得以自强自立,而不用再乞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或寻求美国支持,然而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力量不愿看到非洲团结,因此煽动分裂。
——根据南非新闻网、澎湃新闻网等综合整理分析
【安全】南非智库发布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港口投资评估报告
(一)南非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港口投资的风险评估》报告,认为中国在撒南非洲的港口投资对于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及非洲国家的主权而言是潜在威胁。基于军事、商业、政治等不同目的,中国共参与了非洲46个港口的投资、建设、经营,由中方获得运营权和所有权的港口对美国在非利益的威胁最为直接,由中方提供融资、负责建设的港口次之。
(二)报告认为,中国通过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使其得以在与对手发生冲突时限制其进出。撒南非洲的港口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这一倡议旨在助力中国对接新的市场,向全球扩张政治影响力,并确保对沿线地区的军事介入和机动能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柱之一,对非洲的港口投资将成为中国更深入参与非洲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赋予中国更多的政治影响力,也为中国军队介入非洲提供了立足之处。
(三)报告认为,中国正计划利用这些港口投资来提升军事和政治影响,中国海军至少到访过其中6个港口,这些港口本身也是军民两用港口。由中国实体运营的11个港口中,有7个是深水港,为大吨位商船和军舰停靠创造了条件。报告指出,并非所有的中国对非港口投资都会对美国的安全和非洲国家的利益带来直接风险,多数港口可能还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在过去十年,中国作为非洲的主要贸易伙伴,港口投资成为其在非洲建立优势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那些最具商业潜力的港口投资、建设和经营。港口扩建和复建项目进一步带动了非洲经济增长和发展。90%的非洲出口依赖港口,中国的投资能够更新这些港口基础设施,促进贸易流动,进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这些港口项目也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非洲发展伙伴的印象及其政治影响力。
(四)已经或计划由中国实体在撒南非洲投融资、建设、运营的港口项目至少有46个。根据2017世界港口指数,中国投资占172个撒南非洲港口的17%,这些港口遍布各海岸线,使中国能够进入各主要航线和重要枢纽。
图:中国在非洲投融资、建设、运营港口分布
(红色为运营,橘色为建设,绿色为投资)
资料来源:CSIS《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港口投资的风险评估》
(五)在运营方面,中国在非洲的港口所有权和运营权对美国的利益是直接威胁,中国能够借此获取情报、停靠军舰,对美国实施区域拒止。当然,对港口的投资并非总是允许中国的军事力量能够优先使用这些港口,获得经营权也不能确保非洲国家允许中国的军舰停靠在它们的水域。这些港口的管理部门在运营、租约以及东道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实体运营着上述46个撒南非洲港口中的11个,其中7个位于西海岸,4个位于东海岸。吉布提的多哈雷多功能港口当前最受瞩目,该港口临近美国的军事基地。
(六)在融资方面,通过提供资金,中国借这些港口项目达到其政策目标,对这些国家的政治人物施加影响。此外,提供资金能够惠及中国的建筑公司,如果非洲国家拒绝偿还债务,中国还可以通过协商获得港口的经营控制权,或者获取其他所需资源。在46个港口中,由中国实体提供融资的共有27个。在建设方面,中国可以通过相关港口建设来搜集关于这些港口基础设施的情报,使相关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和专家产生依赖性,进而不得不长期使用中国的材料和技术。在46个港口中,由中国实体负责建设的共有41个。
——根据南非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综合整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