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
【中印关系】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迫近,印涉华言论呈两面性,在增信释疑的同时制造噪音维持施压
【领袖庆生】印度各地印人党组织及民众以各种方式为莫迪庆生,显示其印人党体系内的领袖地位已然巩固
【税收改革】为改善印度经济疲软,中央政府政府牺牲财政收入大规模削减公司税,然而其政策成效存在争议
【罚款创收】印政府9月颁布新《机动车法案》,严格的罚款制度引发社会不满,交通部长被指责恶意创收
外交动态
【中印关系】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迫近,印涉华言论呈两面性,在增信释疑的同时制造噪音维持施压
距离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日期迫近,印度涉华言论呈现两面性:既想确保行将举行的领导人会晤顺利推进,又希望中国能够接受克区“现状”。一方面,印方对华增信释疑。9月25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会晤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时表示,印方高度重视两国下阶段高层交往,愿同中方密切沟通,确保有关活动圆满成功,为印中关系未来发展提供保障。他在会晤澳大利亚前总理时再次表示印度取消宪法370条款未改变中印边界和实控线,未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对此“存在误读”。另一方面,印度涉华舆论噪声依旧。印媒大肆炒作《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援引相关内容暗示中国忽略中印边界冲突,且未提及中国与印度、不丹的领土争端。围绕王毅国务委员的联大发言,印度外交部重申克区事态属印度内政,希望相关国家尊重印度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停止通过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来单方面改变地区现状”。
——摘编自9月27日自《印度斯坦报》、ANI、印度外交部网站
【印美关系】莫迪高调访美,旨在加强美印关系、联系印裔社区、推动公共外交,但取得成果却低于印方预期
21至27日,印度总理莫迪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莫迪此行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增进印美关系。莫迪访美期间,两国领导人举行多轮会晤。莫迪宣布扩大对美资源、农业进口,并当即签下500万吨油气大单。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印美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印度是美国的朋友。”二是加强印政府与在美印裔社区的联系。访美期间莫迪同特朗普在休斯敦联袂出席规模达5万人的大型群众集会,一方面旨在答谢并继续吸引侨民支持莫迪和印人党政府,另一方面鼓励印裔社区成为美印两国在内政议程上互相借力的抓手。三是推进公共外交。在美期间,莫迪围绕“甘地诞辰150周年”举行多场纪念活动,并在联大发言时打出“佛教”牌,着力塑造温和的国际形象以摆脱克区政策强力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莫迪此访成效可能低于预期。在印美经贸关系上,9月24日双方由于在数字经济、市场准入等方面无法达成共识,谈判再次中断。在选举“借力”问题上,印度裔由于特朗普的强硬移民政策可能依旧青睐民主党。在最为敏感的克区议题上,包括一名印裔在内的14名美国众议员近日再度要求美国对印施压,以促使后者恢复克区通信,改善克区人权状况。
——摘编自印度外交部网站、《印度报业托拉斯》等
【学人逝世】《印度对华战争》作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逝世,一生著作等身、如实直书,值得学人铭记
9月23日,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作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3岁。内维尔·马克斯韦尔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获历史和政治学学位。1959年任《泰晤士报》驻南亚记者。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以后,马克斯韦尔出版了《印度对华战争》一书,详细回顾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背景和印度边境政策的形成过程,并公允客观的记叙了印度挑起争端的始末。该书出版后即得到中国方面重视,周总理为其题词“马克斯韦尔先生,你的著作忠于真相,而中国受益于此。”此后,马克斯韦尔扩展了研究范围,涉及中国内政与中苏边界。2019年6月,马克斯韦尔将其图书资料赠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研院为此设立“马克斯韦尔”图书角,以便推进相关学术研究。
——摘编自马克斯韦尔自述与相关报道
内政动态
【莫迪生日】印度各地印人党组织及民众为总理莫迪庆生,体现莫迪在印人党权力体系中地位已如日中天
9月17日是印度总理莫迪的69岁生日,各地印人党组织和普通民众以各种方式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庆祝仪式。这是当前莫迪在印人党权力体系中如日中天地位的体现,表明印人党组织也已经形成了对莫迪的制度性个人崇拜。印人党中央动员党员于9月14至20日期间以参加义务劳动的方式为莫迪庆生。印人党主席阿米特·沙阿还专门在印度斯坦时报撰写文章纪念莫迪生日。全印化肥协会发起了为庆祝总理生日大规模植树的活动。德里印人党组织则在印度之门前切下大块蛋糕为莫迪庆生。一位厨师还专门为庆祝莫迪生日制作了重达569公斤的炸糖球(laddoo)。有趣的是,国大党北方邦地方议会代表拉喀什·辛格也举办了大规模活动庆祝莫迪生日,国大党发言人已经表示将调查此事并对该议员进行惩处。生日当天,莫迪本人先与母亲共进午餐,再赴萨达尔撒罗瓦大坝与“团结雕像”参与大规模活动,而后在在公园放生了大量蝴蝶。莫迪的这一行程包含了家庭亲情、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和印度教文化等元素。
——摘编自《印度斯坦时报》、《今日印度报》等
【东北政策】阿米特·沙阿赴西孟邦和东北部诸邦出席系列活动,展现印人党政府处理该地区问题的四大考量
近期,印度内政部长、印人党主席阿米特·沙阿赴西孟加拉邦和东北部多个邦出席系列活动,反映出了印人党政府对于这一区域的四大施政考量。一是安抚东北诸邦民众。东北部诸邦特别注重保留本地社会和政治独立性,因此印人党政府取消克区自治的举动已在该地区引发疑虑和恐慌。因此,沙阿在出席印人党第68次东北部全体会议时表示,中央政府不会废除保障东北诸邦特殊地位的印度宪法“371条”,并将推动驱逐外来移民的国民身份认证(NRC)政策以安抚东北诸邦。二是兼顾巩固印度教民族主义基本盘。国民志愿团多次强调NRC应给予印度教民众特殊安排,为此印人党政府通过公民身份修正案(CAB)赋予信奉“印度宗教”移民合法身份,将NRC染上排斥穆斯林群体的教派主义色彩。然而,现阶段CAB已在东北多个邦遭到抵制,米佐拉姆邦多个社会组织表示将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以抗议沙阿的访问。三是极力避免NRC削弱印人党在西孟邦日渐突出的政治优势。由于进入东北邦的移民多为孟加拉裔,因此莫迪政府主推的NRC也被包括草根国大党(TMC)在内的多个反对党称为“针对孟加拉人的迫害”。对此,印人党的策略是强化西孟邦的教派主义宣传,沙阿此次访问赴西孟邦多地出席杜尔迦节的庆典活动便是一例。四是规避和预防社会动荡。NRC要求民众更新其身份认证,这已在多地引起了恐慌,不排除激起大规模的恐慌性跨邦人口流动的可能。针对此局面,印人党的策略是加强辟谣和政策宣示工作,以防范重大治安风险。
——综合整理自多个印度媒体
【强奸丑闻】前内阁部长、印人党前高官深陷强奸丑闻,引爆社会激烈讨论,司法体系公平性遭受质疑
近年来,印度社会频发宗教圣人、政客强奸女性的恶性案件。印度媒体分析认为,是否对强奸案做出公平判决是对印度司法体系的考验。近日,北方邦一名23岁法律系女生发布视频指控前联邦内阁部长、印人党前高官斯瓦密·奇玛雅南德在长达一年时间内持续对其骚扰、强奸和虐待,引发印度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奇玛雅南德是全印摔跤(Akhada)协会的“圣人”,而涉事女生所在的法学院隶属于奇玛雅南德管理的静修院(ashram)。虽然奇玛雅南德于9月20日被以“滥用职权谋取性利益”的名义逮捕调查,但这名女生也于9月23日被司法机关以敲诈勒索罪为名逮捕,引爆了社会舆论。目前,印人党发言人表示,奇玛雅南德久未更新党员资格,其议会席位也被分至他人,他当前仅在世界印度教大会(VHP)中活动。奇玛雅南德所在的全印摔跤协会也中止了他的会员资格。社会主义党(SP)、大众社会党(BSP)和国大党更是利用这一机会猛批印人党,尤以普里扬卡·甘地的攻击最为激烈。目前,已经72岁的奇玛雅南德正在以患有疾病为由寻求保释,但其请求已于9月30日被当地法院拒绝。
——摘编自《印度斯坦时报》、《今日印度》
政策动态
【社会福利】中央政府向《农村就业保障法》注资,以提高农村收入水平,但专家指出该法案恐收益有限
由于内需下降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印度中央政府决定向《圣雄甘地国家农村就业保障法》(MGNREGA)扩大注资,将该项目总支出推高10%,同时为其增加一个每年更新指数附录,包括农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R)和农民消费物价指数(CPI-AL)。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此举加强农村居民购买力,并刺激农村消费。2019至2020财年《农村就业保障法》的预算为6000亿卢比,然而财年尚未过半,截止到9月17日便已发放了共计4649.6亿卢比,占预算总额的近75%。因此,余下的财年还需追加1500亿到2000亿卢比的额外资金以填补缺额。一些专家指出,即便如此这一项目恐怕也仍不足以达到预期效果。根据2017至2018财年的劳动力普查数据,《农村就业保障法》下雇佣的男性劳动者收入与市场平均工资有74%差距,女性劳动力收入与市场平均工资有21%的差距。《农村就业保障法》的平均日工资为178.44卢比,远低于印劳动部推荐的375卢比的每日最低收入。
——摘编自《印度教徒报》、印度农村发展部官网等
【减税刺激】为缓解印度经济疲软,中央政府政府大规模削减公司税,但其政策成效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
9月20日,为刺激疲软的印度经济,中央政府通过修改《所得税法》(1961)和《财政法》(2019),降低国内公司和新建制造业企业的税率10至12个百分点。印财长尼玛拉·西塔拉曼称,印国内企业的实际税率将由34.94%降低到25.17%。10月1日之后建立并在2023年3月31日前投产的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税率也将由29.1%降至17%。同时,之前中央政府预算中针对外商组合投资的(FPI)的附加税费也被取消,“替代性最低税(MAT)”的税率也从18.5%降到了15%。尽管印财政部官员表示减税带来的新增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支撑财政平衡,但此举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减少14500亿卢比,无疑会对完成3.3%年度财政赤字目标带来巨大压力。印度主要评级机构Care Ratings首席经济师指出,削减公司税并不能直接缓解印度经济需求不足的问题。因为私营企业往往在明确捕获需求之后才会进行投资,所以减税一般在需求增长之后才会体现鼓励投资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削减公司税能增加印度的企业储蓄,使印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进而鼓励外国投资者赴印投资。
——摘编自《经济时报》、《印度教徒报》等
【教育改革】中央政府将新建印度高等教育委员会统一管理高教事务,以取代此前庞杂的多头管理体系机制
印度中央政府将向议会提议成立新的印度高等教育委员会(HECI)统一管理高教事务,覆盖除去医学以外的包括技术、建筑和法律教育在内的绝大多数领域,以取代现存的复杂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印度现存的主要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为大学拨款委员会(UGC),主要负责教育经费划拨。课纲与学位认证则由各个专业委员会负责,包括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AICTE)、印度医学协会(MCI)、印度农业研究协会(ICAR)、全国教师培养协会(NCTE)等14个机构组织。印度中央政府在2018年就曾尝试向议会提出类似的法案,但由于旧法案将大学拨款权从独立的自治机构收归人力资源发展部引发了强烈反对,中央政府不得不撤回提案。值得注意的是,这条引起争议的条款在新法案中已被删除,政府将成立新的独立自治机构负责拨款工作。同时,各邦将能在新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中派遣更多的代表,维护各邦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自治权力。
——摘编自《经济时报》、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官网等
社会动态
【罚款创收】印度政府9月颁布新《机动车法案》,严格的罚款制度引发社会不满,交通部长被指责恶意创收
根据印度交通部提供的数据,2017年大约有5万人在两轮机动车的交通事故中丧生,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总人数的33%,其中73.8%的人因没戴头盔而死。为改善印度目前糟糕的道路安全情况,印度中央政府于2019年9月出台新的《机动车法案》,以此全面严格执法、加重罚款。然而,由于严格执法和高额罚款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新法案并未获得印度社会的广泛支持。例如,在印度艾哈迈巴德市一名出租车司机因违反交通规则而被警察扣留车辆,得知需缴纳18000卢比罚款才能赎回车辆之后,这名司机选择自杀。类似事件并非孤例,而是近期在印度各地反复出现。印度交通部长尼丁·嘉德卡里被指责通过交通罚款为政府创收,但他辩称“法案是通过改革改善印度的道路安全状况,而非创收之举。”
——摘编自《今日印度》、《印度快报》
【气候变化】印度今年雨季反常,呈时间晚、总量大、分布不均的特点,为印度民众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根据印度气象局的数据,印度今年雨季反常,呈时间晚、总量大、分布不均的特点。媒体评论称,首都新德里夏天持续高温缺雨,冬季雾霾严重,将越来越不宜居,而印度其他地方的降雨量陡增威胁国民生命财产安全,阻碍水利和农业事业发展。从时序上看,虽然印度2019年的雨季已于9月30日正式结束,但其降水仍在影响印度多个地区。例如,在仍受洪灾困扰的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9月末一周内有29名平民丧生,4000人受灾。从降水上看,印度全境今年雨季的降雨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但是分布却极不均匀,印度中部地区降雨量增加,但恒河平原降雨量减少。例如,在首都新德里,今年的降雨量严重不足,只达到正常降雨值的38%,为2014年以来的最低。此外,雨季结束的地理位置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每年季风在拉贾斯坦邦逐渐消散,但今年该邦没有出现显著的季风消散的现象。
——摘编自《印度快报》、《印度快报》
【洋葱危机】印度洋葱价格暴涨,葱农却获利甚微,一系列政策失效背后,显示其印度农业存在“制度性危机”
进入9月以来,全印范围内洋葱价格飞涨,在德里和孟买的零售价格甚至达到了80卢比每公斤的“天价”,反映了印度在农业方面长期面临的严峻局面。强劲的季风严重影响了农作物收成,是这一轮价格暴涨的直接诱因。目前,印度各级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洋葱价格上涨,包括释放储备洋葱,逐步限制洋葱出口等。截止9月底印度已完全禁止洋葱出口。本轮“洋葱危机”体现了印度农业存在的三重“制度性危机”。一是政策导向造成的扭曲。历届印度政府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保持低价格、抑制通货膨胀,而不是让农民获利,其农业政策是“消费导向”的,而非“农民导向”。农民出售洋葱的价格仅为4~10卢比每公斤,而其生产成本却高达9卢比一公斤,这意味着即使在当前高价格背景下,葱农也获利甚微。二是政策不稳导致市场扰动。虽然莫迪不久前在其“5年打造5万亿美元经济体”的演说中强调通过促进农产品出口帮扶农业,但这次为平抑价格又动辄禁止了洋葱出口。三是农业政策背后的政治恶斗。一方面,大批劳动力由于缺乏就业岗位被困锁在农业部门,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通过农业获利,仅靠国家补贴和债务免除勉强保持维生。这一状况加剧了以争取配额和补贴为标志的社会矛盾,使之成为印度政坛的主题之一。
——摘编自《印度斯坦时报》、《今日印度》
本期编辑:马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