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多,世界多陷在新冠疫疾的威胁恐慌当中,连带着科学刊物或媒体的关注,也变得分外狭隘,似乎天地之大,就只有这场流行疫病是寰宇的重中之重,拿具代表性的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作一标志,其中增加不计其数的研究成果与消息,尽是新冠新冠,看着觉得天窄地隘,气闷眼促,显现出的尽是近代科学急功近利的面向。
这个举世一致的大氛围当中,倒是另有一个自然威胁常被提及,那就是近几十年来渐成显学的气候变迁问题。这个问题讨论很多,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全球暖化,有说是极端气候,不论如何,总就是认定为一个反常现象。于是科学披挂上阵,找寻造成这些异常的祸首元凶,这些年似已有了共识,那就是二氧化碳,为什么是二氧化碳呢?道理很简单,一是二氧化碳是人类近代工商活动排放的主要气体,而且又是与植物暖房效应有相同作用的“温室气体”,因此地球在这许多“温室气体”包围之下,就像一个大暖房,愈来愈热了起来,正是标准的一个“科学思维”。
二氧化碳讨论了多年,最近另有一个气体异军突起,那就是甲烷。其实在大气科学家对于地球为什么变暖的讨论当中,也曾经考虑过其他的因素,在大气中最受到关注的气体就是甲烷,为什么呢?因为不但人类活动也增加了甲烷的排放量,特别是甲烷的所谓“温室效应”,居然是二氧化碳的几十倍,非同小可,过去多年也有对于甲烷的究责之声,其中最有趣的是说,由于食草反刍动物的放屁之中,便有大量甲烷,因此也有提议,要对于养牛羊数量大国,如澳洲和新西兰,开征甲烷排放税,真是不折不扣的“屁税”。
前不久有代表地位的英国新闻刊物《经济学人》科技版,刊出一篇长文<另一种温室气体>,讨论的就是甲烷。这篇文章说,在目前所谓的“温室气体”效应,甲烷贡献了四分之一,每年人类活动造成的甲烷排放量是三亿公吨,近年增加特别快速,现在大气层中甲烷的累积量,是工业革命前的两倍半,加上科学家认定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八十六倍,自是不可轻怱。
针对所谓的“全球暖化”问题,由二氧化碳转而关注甲烷,另外还有一个道理。甲烷在大气中生存时间较短,大概每十年会减少一半,不像二氧化碳的存留上百甚至千年,因此针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办法,在人类有限生命中看不出效果,限制甲烷应该很快能够见效,正是科学的一种急功近利思维;甲烷的排放途径,包括煤矿、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传输,牛羊畜养、农林耕作垦殖和地表自然排放等,似乎也比较容易追踪控制。
认定近年地球气候的显著变动,源于人类近世工业活动过剧影响地球平衡所致,看起来似乎已是世人的一个共识,但是异议之声,并没有偃止,其中有两位较具代表的知名之士,一位是曾经以《侏罗纪公园》著作举世闻名的克莱顿(MichaelCrichton)。这位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作家,后来又写出一本《恐惧之邦》(也可以译作《恐惧状态》),虚构小说讨论的主题,正是全球暖化。克莱顿写这本小说前,曾经花几年时间阅读科学论文,了解全球暖化问题,也在《恐惧之邦》小说后面,附了上百条科学期刊的论文附注,用以支持他以这本小说宣称“全球暖化”,只是一种人为的“恐惧状态”。
另外一位知名之士,是我见面和访问过几次的一流理论物理学家戴森(FreemanDyson),去年方甫过世的戴森,不但在理论物理方面有顶尖成就,也常在《纽约书评杂志》等一些高水平杂志,撰写深刻文章,是美国社会公认堪称“文艺复兴人”的知识分子,他因为公开质疑全球暖化,《纽约时报》的《星期杂志》曾经在封面刊登他的照片,称呼他为“全球暖化的异议份子”。
戴森质疑全球暖化的主因,是质疑大气科学家专注于单一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影响,忽略了地球是一个多因果的复杂系统,过度依赖以计算机模型来预测气温,思维失之偏颇。他说的“诚实而知识丰富的专家,对于同一事实会有不同意见,并不奇怪。但是,在对于同样事实有不同看法的背后,还有一种对于其代表意义的更深层的看法差异。“可说更加一语中的。
二〇〇七年我在《中国时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地球太热?我们太热?>,特别提出在《自然》杂志上刊登的古气候学家的论文,由地球化石与冰柱留存的地质证据,推断在三千万年的上一个地质纪元,地球是处于一个更高温的状况,目前地球其实反倒是比较低温的时期。我也提出,以地质科学推断的四十亿年地球存在历史,相对于近代科学一百多年较精确的温度纪录,或是近几十年来的所谓“温度异常”,有点像测量一个人二十四小时的体温,在某一秒中发觉体温上升了0.01度,就论断此人一个小时后会热死一样。
如果以地球数十亿年的岁月,对比起近几十年夸夸其谈的“气候异常”,拿近时论违喜欢提的所谓“大数据”来看,明显是没有多少论断依据的“小数据”,近年常听闻的所谓“气候异常”,认定近时气候的反常现象,正是标准的科学傲慢心态写照,试问在亿万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出现得如此晚近甚至到近几百年才发展出近代科学的人类,凭什么来认定什么才是正常气候?
在<地球太热?我们太热?>文中,我也说“人与自然的合谐共生,是人类不同文明的共有信仰,近代科学其实反是一个异数”。《经济学人》专文开篇以俾斯麦所说“政治是一种可能的艺术”,谈到由二氧化碳转而关注甲烷的政治可能性,一点不错,全球暖化正是科学与政治交织而成的议题,反映的是科学与人性的本质。
作者:江才健,台湾著名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曾为《中国时报》科学主笔,《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现为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来源:RHYTHMS MONTHLY 科学手记,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