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参会人员)
2021年4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外交项目组季度(春季)分析会(总第10期)顺利举行。本期会议主题为“解析拜登的新联盟战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会议伊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经济外交蓝皮书》主编李巍就1—3月中国经济外交形势进行引导发言,对中国的外资外贸增长情况、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国对美欧实施制裁等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李巍认为,拜登外交团队重振盟友体系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已超出预期,故而本次会议以“拜登的新联盟战略”为主题,研判其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影响,相信这一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上半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师资博士后刘露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进围绕拜登上台后美国盟国的战略自主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徐进认为拜登政府的盟友关系可以修复到何种程度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次,国家实力及竞争性大国的两极化程度是影响盟国战略自主性的两大因素;最后,徐进认为中国可通过差异化的外交行动和更广泛的经济外交,积极地利用美盟国的战略自主性、实现其与中国的共同利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认为看待拜登政府的同盟政策需要重视三组辩证关系:一是拜登政府拉拢盟友的动作频频,但是很多努力是在修复遭到特朗普政府破坏的同盟关系;二是强化同盟虽然可以增加行动筹码,但同时协调盟友也必然会对自己的偏好形成制约;三是类似“亚洲小北约”之类的正式同盟难以形成,但是这并不妨碍拜登政府建立一些议题联盟对中国施加压力。另外,节大磊指出,拜登政府联盟政策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一是中产阶级外交政策与重建国际经济领导权的之间的矛盾;二是拜登“美国回来了”的宣言与特朗普路线回归的现实可能性之间存在矛盾;三是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对抗越激烈、拜登政府则越希望得到盟友的帮助,但同时美国盟友也会对加入美国一方产生更多的疑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仇朝兵梳理了1987年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发布的17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他认为过去的16份报告表现出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认知相对比较积极,而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表现出对中国近乎完全负面的认知。在特朗普总统执政的四年里,中美关系全面恶化,美国对华政策高度“意识形态化”。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与盟国合作应对所谓“中国挑战”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未来美国同盟体系可能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拜登总统入主白宫以来,在中美关系中的各个关键领域,基本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鹏认为,在地缘战略层面,拜登政府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印太战略并使其成为围堵中国的主要工具。在总体对华战略层面,拜登尽管多次公开表示不会打“新冷战”,但其实际行动却在相当程度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核心逻辑与政策惯性。不同的是,拜登政府在政治、安全、经济、科技、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通过国内动员与国际统战的方式,以新疆等问题为主要抓手,发起了更为凌厉的对华攻势。王鹏表示,作为回应,中国在地缘政治层面可以考虑以“亚非”概念作为对冲、解构“印太”,或至少建构一个与之平行的竞争性概念。在应对拜登政府全球遏华统战策略方面,中国不妨借助不结盟运动诞生60周年这一契机,向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资源,对冲拜登遏华同盟的企图。
在自由讨论环节,各位老师就特朗普执政期间中美关系变化的阶段划分和欧盟国家在印太地区的动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下半场会议在李巍的主持下继续进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就拜登联盟策略的政治心理缘起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尹继武指出基于拜登对环境压力和专业权威屈从性的性格特征、执政期间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和国际盟友的牵连需求,其联盟策略言论与行动预期将更加主动,可能塑造新的非正式联盟。联盟策略将成为美国外交战略核心,具有价值观联盟与技术联盟并存、意识形态化严重、议题导向为主的特点。但相较于其外交战略团队,拜登本人的政策导向还是趋于温和。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周建仁强调,首先,由于美国自身利益与盟友利益之间存在矛盾,拜登政府联盟战略面临三大困境:即主观意愿与客观能力之间的困境、成本分担与收益分配之间的困境、经济维度与安全政治维度之间的困境。对此,中国实际上还是有政策操作空间来应对拜登政府的联盟战略。其次,拜登政府协调盟友应对中国,一方面使中国在与美国盟友存在共识的议题上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因为协调盟友也使得美国出台极端政策的可能性降低、政策可预测性提高。最后,协调盟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中国可以利用这其中的时间差,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外交议程。又因为拜登政府视盟友为对华战略成败的关键,中国也可以利用其盟友来间接影响美国、管控中美战略竞争的烈度。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腾军为与会学者详细梳理了“民主国家联盟”构想的缘起,并指出拜登政府的“民主国家联盟”构想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最为广泛的意识形态动员,旨在重建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张腾军认为,未来拜登政府会巩固以议题为主导的联盟、推动现有国际和多边机制改革、召开全球民主峰会、在人权议题持续加码对华施压、推动民主国家联盟的形成。中国应跟踪其进展,在重点议题,尤其是技术领域更加小心,注重保护国内产业,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师资博士后刘露馨以美欧制裁“新疆棉”为切入点,分析了美欧开始构建的“民主供应链联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自2020年起,美国财政部、国会和海关就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护劳工权益”的名义阻碍新疆地区的产品进口到美国。2021年,欧盟及其成员国也表示正在出台配套的供应链法,同样以人权问题为由加强对跨国公司供应链的监管。刘露馨认为“民主供应链联盟”是美欧建立“民主联盟”的政治目标和重构自身产业链结构的经济目标合二为一,通过加强和协调内部市场监管来给中国经济发展制造麻烦,还可能波及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美欧之间的这种议题联盟和欧盟追求战略自主性的目标也为中国分化该联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随即,各位与会嘉宾就西方国家就人权问题制裁中国的目的和影响、疫苗的全球供应链和疫苗生产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最后,李巍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为拜登政府的新联盟战略做出了详细的解读,这一联盟关系与以往的相同和不同值得我们密切关注,这几年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在多年后也会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
文|赵 岚
图|宋亦明